2015—2016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课件:《屈原列传》(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课件:《屈原列传》(共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6 11:0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下面对联说的都是谁?1)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2)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屈 原欧阳修司马迁杜 甫猜一猜导入新课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爱国诗人,国家,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支柱,哪怕朝堂上的小人泼来一波又一拨的脏水,哪怕一次次被所效忠的人流放,他依然不改初衷,直至最后以身殉国。????从屈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在面对世俗的不公时,该如何去选择。总之,屈原就像一支燃烧的火炬,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给了我们启示和力量。?上课屈 原 列 传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能背诵文中重要语句。?
2、?能够准确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害、疾、属、伐”、虚词“之、以、而、何?”、通假字和文言句式?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回长安后任郎中。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汨 罗 江 上 万 古 悲 风 深 思 高 举 洁 白 清 忠《屈 原 列 传》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佳联妙对,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爱国诗人充满了缅怀之情。
武昌东湖有座“行吟阁”,其名取《史记》中“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之意。阁中有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的题联: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这样评价屈原的诗品人品:《离骚》和《国风》、《小雅》一样,同为国粹,“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董老将司马之言信手拈来,巧撰成联,上联歌颂屈原不凡的才华,其作品可与风雅颂齐名;下联赞美屈原高尚的品格,行廉守洁不染尘。全联用语简约,含义深刻。 战国时代,楚秦争霸,屈原倡导富国强兵,联齐抗秦。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一帮奸臣却百般诋毁、加害屈原。清代文人李元度以爱憎分明的情感,撰成一联:
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
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
上联强烈抨击上官大夫陷害忠良。下联颂扬太史公司马迁是屈原的知音,对屈大夫做出了千秋定论。 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但他的爱国之心忠贞不贰。西汉杰出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常以屈原自比。《离骚》和《治安策》,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在长沙的“屈贾祠”,有一副楹联颂扬他俩的爱国之心,盖世之才: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
“亲不负楚”指屈原与楚王同姓,故曰“亲”;“疏不负梁”指贾谊与梁怀王异姓,故曰“疏”。 楚国的郢都被秦军攻破后,流放途中的屈原心如刀绞,他写下绝笔《怀沙》后,仰天长叹,抱石投入滚滚汨罗江。在汨罗江屈原祠悬挂的哀挽联,述说着这段历史:
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
怀沙沉此地,二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
屈原投江自尽后,宋玉哀痛不已。他一遍又一遍地深情呼唤:“魂归来兮!”为屈原招魂。李元度以此为题,撰成一联: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
湖南草绿,三迭重招宋玉魂。 在长沙岳麓山的三闾大夫祠中,悼念屈原的一副楹联,情感更浓烈,意境更深刻,在纪念屈原的对联中堪称上品: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联中引用了许多典故:《楚辞》中把“香草”喻作贤臣。“三户地”指楚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呵壁”出自王逸的《天问序》:“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泄愤懑。”“九歌”是屈原的作品,文中充满思念与哀伤之情,是屈原逐放后忧愤心境与爱国思想的寄托。 屈原以身许国,虽死犹生,他的精神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汨罗江屈原祠中的一副对联,把奔腾不息的汨罗江,看成了屈原的化身:
万顷重湖悲去国;
一江千古属斯人。
屈原逝去已两千多年,他所魂牵梦绕的三楚大地,如今旧貌换新颜。生活在太平盛世的荆楚儿女,怎么也忘不了这位历史伟人。湖南长沙的“屈贾祠”中,有这样一副楹联:
千古名胜又重新,是谁润色江山?
应追思屈子文章,贾生才调;
四面烽烟都扫尽,到此安排樽酒,
好携来洞庭秋月,衡岳春云。
简介屈原的生平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屈原的影响: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属( )草稿 惨怛( )帝喾( ) 靡不毕见( )濯( )淖( )蝉蜕( ) 滋垢( )
浊秽( ) 皭( )然
泥( )而不滓( ) 既绌( )
商於( ) 既咎( ) 眷( )顾
被( )发 温蠖( )憔( )悴( )
哺( )育 啜( ) 罹( )难
( )zhǔdá kùmǐzhuónàochántuìzīgòu zhuóhuìjiào nièz?chù wūjiùjuàn pī huòqiáocuìbǔchuòlí nàn注音课文分析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分三部分)
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课文分析第一部分(1--3):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1、简介屈原。
2、屈原被疏。
3、述评《离骚》。第二部分(4--10) : 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
1、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
2、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课文分析第三部分(11--12):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1、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
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一.词语
为:担任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志:同记,记忆 对:应酬
二.句式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
三.主要内容
简介屈原姓名.家世.官职.才能.及楚王对其信任
第一段要点(任)第二段要点一.词语
害:忌妒 属:写作 与:允许,同意
因:于是,连词 伐:自夸、炫耀 怒而疏:因而
二.主要句子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三主要内容
屈原在与上官大夫的斗争中失败 (疏) 第三段要点一.词语
疾:恨、痛心 听:听力 谗谄 chán chǎn
明: 视力 见:被
自:从,介词 明道德 :阐明 靡: 无
约:简约 微:含蓄
廉:端正 自:自己
蝉蜕:名词作状语 浮游:漫游
尘埃:喻尘世 虽:即使
二.主要句子屈平正道直行…..可谓穷矣皭然泥而不滓者………日月争光可也三.主要内容屈原被谗遭疏,忧愤而作<<离骚>>(疏)二.三段内容2—3段作为课文第二部分,叙述屈原在与上官大夫斗争中遭谗被疏,忧愁深思而作<<离骚>> 一.主要词语
绌:同黜,免官 从:同“纵”,合纵 亲:亲近,动词
患:担心 之:代楚齐纵亲
乃:于是 详:同 佯,假装 质:同贽,见面礼
委:呈献 诚:确实 如:到
兴师:出动军队 大破:使…..破,攻破
困:处境艰难
二.归纳大意
屈原既黜, 怀王中计,损兵失地
三.翻译
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第四段要点
(黜)第五.六段导读 一.主要词语
甘心:快意 当:抵得上 如:往,到……去 靳jìn
诡辩:骗人的话 疏:被疏远 顾反 同返 眜mò
二.归纳大意
(5) 怀王被骗,屈原劝阻不及
(6) 诸侯合击楚国,楚国损兵折将
三.翻译
1.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2.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 怀王之宠姬郑袖
第七.八段要点一.主要词语
欢:友好感情 内:同纳,接纳 竟:最终
咎:归罪,责怪(jiù) 反;同返
二.主要内容
(7.8).怀王不听屈原劝阻,赴秦相会,中计不归
三.主要句子
奈何绝秦欢
亡走赵,赵不内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第九段要点一.主要词语
虽:即使 一:全 存:思念 致:表达 自为
辅佐 亡国破家: 使….亡,使…..破 分:资质
削:被削割
二. 归纳大意
屈原遭谗流,仍然不弃忠君爱国之情怀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屈平既嫉之………三致志焉
2.人君无愚智………而所谓贤者不贤也第十段要点短:诋毁,说坏话.(形容词作动词)
短屈原于顷襄王(介词结构后置)
迁:放逐.
概括大意
(10)屈原遭短被迁(迁)第十一段要点一.主要词语
被:同披 颜色:古义,面色 形容:古义,形体容貌 举:全 于:被 为:句末反问语气词 闻之:代下文 新:刚刚,副词
者乎:复合语气助词 乃:于是,副词 遂:于是
汶mén 蠖 huò
二.概括大意
(11)屈原被迁遇渔父,怀石沉汨罗
三.翻译
1.举世……..是以见放
2.新沐者…….温蠖乎(沉)第十二段要点一.词语
之徒:这类,这些 好辞;爱好文学 祖:效法
辞令:应对的话 日:一天天地 削:被削割
二.归纳大意
屈原既死,无忠谏之臣,楚为秦灭
三.翻译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第十三段要点一.词语
郢Yǐng 吊:悼念死者 怪:诧异
同:认为… 同等 轻:轻视 失:迷失
二.归纳大意
作者评赞屈原
三.翻译
1.及见贾生吊之……..而自令若是
2.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赞)任疏绌沉迁才华横溢1 正道直行3
正直与邪曲不相容2屈原流放江南8-10
怀王三次受骗4-7 影 响12
江边遇渔父11
高贵品质屈原的命运:爱国、正直、高洁屈原精神 浏览课文,以屈原的活动时间为序,用课文中的五个字概括屈原的一生。 课堂共勉
读屈原列传 事事动我心
知屈原其人 件件催我泪
学屈原品格 人人要努力
明叙议写法 个个要动笔

固定结构奈何绝秦欢 ( 表疑问,怎么。 )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 表反问,怎么……呢 ? ) 成语典故 怀瑾握瑜: 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手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 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随波逐流: 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 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 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作为传记,其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
课文哪些地方运用记叙的方法直接表现屈原的高尚人格的?
请看大屏幕:
请同学们 注意:这些材料虽不是完整的事例,没有生动的情节,但都是典型事例。作者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直接表现人物的高尚品格,这是人物传记的最基本的写法。第4—7自然段写了楚国的命运,记叙了哪些事实?
  4、①受骗绝齐  
②兵败丹淅  
③蓝田退兵
  5、④复释张仪
  6、⑤诸侯击楚
  7、⑥赴秦身死 作者写楚国的命运,作用是什么?
  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表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说明了屈原的才干和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