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众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示众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8 14:5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示 众鲁 迅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现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1909留学日本。1918年首次以“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先后出版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并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以《坟》《热风》等十多部杂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903年日本东京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母亲鲁瑞1933年鲁迅一家《示众》发表于1925年4月13日北京《雨丝》周刊第22期,后收入《彷徨》。
二、《彷徨》《彷徨》鲁迅先生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本书收入鲁迅先生1924年至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书的扉页,有作者的题记: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将其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张宗刚对《彷徨》的评价“色貌如冰,肝肠似火。” “所属望者殷,所挟持者远,这是鲁迅的深刻。……他(指鲁迅)像一只失群的飞鸿,在浩渺的天空飘飘荡荡,无所归依;孤独寂寞的内心体验,遂外化和升华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匹。其中,对自由的探讨,对人性的扫描,对弱者的关注,对时俗的思考……无不忧愤深广,启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达到和进入了史诗的层次,从而冠绝一代,独步千秋。”
——《伟大的灵魂探秘——解读鲁迅》《示众》的创作时间是1925年3月18日深夜,同年4月13日发表于《语丝》周刊第22期。这第八年后被鲁迅收入《自选集》的小说,在面世之初并不能为读者所理解。一位《示众》的读者写到:
我竟怀着“深夜读禁书”的好奇心理,从书架上把那久被搁置的《鲁迅自选集》抽出来读了。读了其中的一篇小说《示众》,觉得很失望!私衷以为,像那样不知所云的东西,实在是用不着查禁的。最好的方法是让它自生自灭,在读者间自己失却信用-… 虽然我这里不是正式写评论文章,但指点优劣,却也贵乎实证。《示众》全篇共约三千字左右,作者所着力写的,只是一群看热闹的人的音容姿态,愚蠢表情,以及一种近乎恶浊的气息;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即整个故事的内容是什么?作者始终没有显示出来,他甚至不曾告诉我们被执行示众的是谁?是偷儿强盗抑系反动犯?就在素描的一点上说罢,也显得屑锁,重复,无聊,太过分,打一句话说,《示众》无论如何够不上是一篇完全的作品,而竟发现在鲁迅的自选集里,即就文艺的立场上说,我们是非常惊奇的。难道名作家的作品什么都是满好的吗? 王富仁:鲁迅的《示众》没有主要的人物和命运,没有主要情节,写的只是一个场面和环境,但写的不枝不蔓,错落有致,深沉又生气昂然,并且描写的非常深刻,从这个环境描写中照样可以看到人物精神的沙漠里茫然而焦渴的心灵。
李长之:“故事太简单,称之为小说呢,当然看着单调,散文呢,也不亲切。即使派作杂感,也觉得松弛不紧凑”。
钱理群 :“鲁迅有两篇小说是代表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艺术最高水平的,其一就是《示众》。” 阅读与思考:1、《示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2、《示众》共描写了多少人物?
3、《示众》在刻画人物方面有何特点?四、《示众》内容解读1、《示众》的主要内容
鲁迅曾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示众》这篇小说揭示的便是这样一个主题。《示众》是一篇独具异彩的小说。写一个十一、二岁的胖孩子——馒头店的小伙计,还有陆续出场的18个人物——他们都没有姓名、没有性格特征,只有外貌和行动举止,这群萍聚云散的陌路人成为首善之区西城马路上来去匆匆的“过客”,他们汇集到一起看“示众”,可他们也被鲁迅“示众”于大庭广众之中。通过这次“集体示众”,鲁迅为我们揭示了国民麻木的劣根性。
《示众》是鲁迅小说中比较特殊的一篇,它没有完整的故事,人物的性格也不是分明的,甚至人物连姓名也故意隐去。其目的在于:
塑造一个群像,故意消解一切可能引起看客兴趣的动因,看客们的举动成了一种普遍的纯粹是在无聊中寻找刺激的行为,就使这个“示众”的场面本身具有了典型性。这样写充分的展示出了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也突出了疗救和启蒙的意义。(1)《示众》中可以辨认其行迹的约18人,而实际出场的应是18的N倍。
(2)《示众》的人物虽多,却没有一个主要人物,作者对其笔下的18个人物一视同仁,基本上是平均使用笔墨,我们不可能从《示众》中找出一个主要人物或中心人物来。
(3)《示众》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都是模糊不清的,作者不曾为其中任何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精心着墨,作者精心着墨的是全部人物的“群像”,是全部人物的“共性”而不是其中任何一个人物的“个性”。 2、《示众》的人物刻画 五、《示众》独特的叙述结构(1)《示众》采取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叙事,最大限度地淡化了传统小说中用时间流程和因果逻辑所编制的情节,整篇小说基本上是不同人物的行为片段在空间关系上的连缀和并置。(2)在同一时间平台上,集聚了难以数计的人物,就其着墨的18个人物而言,无一例外的没有姓名,没有籍贯,没有身份,没有性格刻画,没有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而这些只有年龄、性别以及高矮胖瘦区别的人物,却都“固守”着一个共同的行为动作——“看”;也别无选择地接受着一个共同的动作行为——“被看”。任何“看”的施动者同时也是“被看”的受动者。小说的整篇叙述正是在“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结构中展开的,而中国人的看客心态也正是通过这独特的二元结构得到艺术的显现。
“看\被看 ”的模式是鲁迅的深刻发现。
六、鲁迅小说中的“看客”鲁迅的笔下有两类人:一类是属于单个的主人公,鲁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气不争”。一类是属于群体的看客,鲁迅的态度是深恶痛绝的。
其实,看客群体 是鲁迅致力于国民改造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可以说,看客 是鲁迅笔下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群体,并成为鲁迅小说最震撼人心的艺术经典。?
看客心态是国民劣根性的渊薮,这不仅使鲁迅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第一要著”是国民精神的改变,而且直接促成了鲁迅弃医从文。从此以后,鲁迅不仅在散文、杂文、书信、演讲、回忆录中不断地探讨“看客”,十余年后,又以整篇小说的方式艺术地再现他的思考。并且,《示众》虽然是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完整地描写看客心态的小说,但“示众”的场景却在鲁迅的小说中频频出现。“示众”正是鲁迅最早的三篇著名小说共有的中心意象:《狂人日记》中狂人被邻人好奇地观看,连赵家的狗,也看了狂人两眼,甚至连小孩子,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咸亨酒店里众人取笑围观的对象,他一出现,“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药》中革命者夏瑜被杀时,一堆看客“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华老栓与他儿子的悲剧,也一样不缺乏热心的看客。鲁迅把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看客,称之为“无物之阵”,他们的力量是强大的,他们的眼光足以把不幸者“看”死,足以消解先驱者的奋斗,而他们也在“铁屋子”里奄奄一息地苟活着,还以为世界是个大舞台,正有许多好戏可看。正基于此,鲁迅在其一生的创作中,把看客现象反复地“再示众”于读者面前,为的是唤醒麻木的看客。钱理群说:“我们可以把《示众》看做是鲁迅小说的一个‘纲’来读。” 原因就在于《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里的许多小说都可以看作是《示众》的生发和展开,从而构成一个系列,如《呐喊》里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头发的故事》、《风波》、《阿Q正传》,《彷徨》里的《祝福》、《长明灯》、《伤逝》,《故事新编》里的《理水》《铸剑》、《采薇》等等。同时,“在《示众》里有意省略的人物、情节……在这些作品里都因具像化而获得(展示)了更具体、也更深刻的意义。” 由此可见,《示众》的思想内容是不同寻常的。 七、《示众》艺术性赏析(1)环境描写。环境和人物交互作用,环境烘托人物,造成一种生活的氛围,造成一种情绪性的感染力量。人物的具体命运完全融入他所处的社会思想环境的性质和作用,读者必须用心灵体味作者描写的环境的意义所在。(2)白描手法。《示众》完全舍弃了情节和心理的分析,写的只是外部的表面现象,是鲁迅“白描”技巧的光辉典范。“看客”形形色色,有小贩、学生、怀抱婴儿的女人、儿童、警察、各以自己的怪异形象被摄入特写镜头。有意的表面现象形象的描写恰恰反映了这些人内心的空虚。这是对中国庸众的典型叙述。胖大汉和巡警斜了眼研究老妈子的钩刀般的鞋尖;车夫摔倒,众人同声喝彩,“一切头便全数转过去”,“五六个人笑嘻嘻地看他们”,这一瞥、一转头,包含的 “笑嘻嘻”眼光,却让读者毛骨悚然,简直跟阿Q刑场上领悟到的“鬼火”一般凶悍可怖,这些群体性的齐整动作透射出民众灵魂精神上何等的庸俗无聊、冰冷可怕。只一笔画就剥露了看客本质上的统一性质,白描手法的言简意赅特点被鲁迅运用地挥洒自如,炉火纯青。白描手法(3)语言简短。作者更多的将笔墨花在对人物动作神态的刻画上,用近乎漫画的笔法,通过人物姿态、眼神等的勾勒,微小细致,丝丝准扣,精确地展示出人物精神状态。总之,《示众》的艺术形式是独特的,其题材是生活中极普通极常见也极容易被我们所忽视的,可是《示众》所开掘的思想内涵却是极深刻极富有开创性的,与《狂人日记》、《阿Q正传》、《伤逝》等名篇相比毫不逊色。 八、思考与练习1.为什么小说中“工人似的粗人”觉得自己像犯了罪似的?
2.小说中的车夫提供了对付看客的办法,是什么?
3.在鲁迅的哪些小说中还出现过“看客”形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