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列传》教案
江苏省丁沟中学 陈庆德
教学设想:
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六专题“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的单元,旨在了解《史记》的叙事艺术。课文不算难懂,选文较长,属教学篇目。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本文的教学以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式来处理教材。课堂以自学练习为主。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后做问题探讨。
另外,这个节选安排得不好,删去的内容非常影响对人物的理解,教学中宜补充。
专题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2、一步让学生积累学习文言的知识,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3、了解所选篇章的内容及相关文化内容。
4、学习司马迁的叙事艺术,指导自己的写作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践。着重学会组合调控各种材料,学会如何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本文目标:了解《淮阴侯列传》所叙内容及相关文化知识。
教时设置:3教时
第1教时
要点:整体了解,疏通课文
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淮阴侯列传》,本文是其中的节选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个节选的部分不太好,节选的文字影响对人物的理解,学习中,我们将给大家补充出删去的部分。下面我们来读这篇作品,
二、简介人物和相关背景
韩信出身于平民百姓,开始投 ( http: / / www.21cnjy.com )靠项羽,后逃跑投奔刘邦,由于不受重用,又逃跑,后被刘邦的谋臣萧何追到并力荐给刘邦,封为大将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可克,建功赫赫。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的天下。在楚汉战争胶着状态下,有一个士人蒯通建议他不必再帮刘邦,与楚汉鼎立三足,可他没有听,胜利后,刘邦突然袭击,解除他的兵权,后来又以谋反罪将他逮捕,几乎杀头,最后与一庄反案牵连,而被吕后诱杀。
三、朗读并翻译
1、第1段
(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
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行,品行)
又不能治生商贾——(治生,谋生;商贾,做买卖)
常从人寄食饮——(寄,寄靠)
不为具食——(具,准备)
(2)指名翻译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后离去不再回来。)
(3)品味、赏析
“怒,竟绝去”表现韩信怎样的个性?
(“怒”,自尊受到伤害后怨恨,又没有办法去责问别人;“竟绝去”,自尊而倔强。)
2、第2段
(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
诸母漂——(漂洗丝绵)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给饭……吃)
竟漂数十日——(一直,最终)
吾哀王孙而进食——(可怜)
(2)指名翻译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 ( http: / / www.21cnjy.com )丝绵,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直到数十天漂洗完毕以后才罢。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
(3)品味、赏析
韩信对漂母之言“必有以重报”,此语有何潜藏信息?
(一是他知恩欲报的人性,二是既说这话,已经显露出他欲出人头地的内心志向。)
3、第3段
(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
中情怯耳——(内心)
众辱之曰——(名词做状语,在众人面前)
于是信孰视之——(“孰”同“熟”,仔细)
(2)指名翻译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内心里胆小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匍匐着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3)品味、赏析
钻胯下前的韩信“孰视之”有怎样的含义?
(心理的冷静,成大业的忍性,可以看出他尖锐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忍辱负重的坚忍性格。下文还用世俗人的眼光反面衬托。)
4、第4段
(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凭借)
议欲下赵——(想要)
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正义的军队)
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大,强大的后续部队;加,对付)
(2)指名翻译
(韩信和张耳率领几十万人马,想要往东突破井陉 ( http: / / www.21cnjy.com )口,攻击赵国。赵王、成安君陈余听说汉军将要来袭击赵国,在井陉口聚集兵力,号称二十万大军。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计说:“听说汉将韩信渡过西河,俘虏魏豹,生擒夏说,新近血洗阏与,如今又以张耳辅助,计议要夺取赵国,这是乘胜利的锐气离开本国远征,其锋芒不可阻挡。我听说千里运送粮饷,士兵们就会面带饥色;临时砍柴割草烧火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眼下井陉这条道路,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军队迤逦数百里,运粮食的队伍势必远远地落到后边。希望您临时拨给我奇兵三万人,从隐蔽小路拦截他们的军用物资;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与交战。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法退却,我出奇兵截断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荒野什么东西也抢掠不到,用不了十天,两将的人头就可送到将军帐下。希望您仔细考虑我的计策。否则,一定会被他二人俘虏。”成安君,是信奉儒家学说的刻板书生,经常宣称正义的军队不用欺骗诡计,说:“我听说兵书上讲,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它,超过敌人一倍就可以交战。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竟然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极其疲惫。如今像这样回避不出击,强大的后续部队到来,又怎么对付呢 诸侯们会认为我胆小,就会轻易地来攻打我们。”不采纳广武君的计谋。)
(3)品味、赏析
评价成安君的话“义兵不用诈谋”以及“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兵法运用
(迂腐,墨守成规,缺少谋略而又听不进好的建议。代价是身首异处。)
5、第5段
(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
韩信使人间视——(暗中观察)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止,使动,让军队停止行进;舍,扎营休息)
令其裨将传飱——(裨将,副将;传飱,传达吃饭的命令)
今日破赵会食——(聚餐)
出、背水陈——(阵,布阵)
信建大将之旗鼓——(竖立)
(2)指名翻译
(韩信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谋,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领兵进入井陉狭道。离井陉口还有三十里,停下来宿营。半夜传令出发,挑选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从隐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隐蔽着观察赵国的军队,韩信告诫说:“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又让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说:“今天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 ”将领们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韩信对手下军官说:“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地形筑造了营垒,他们看不到我们大将旗帜、仪仗,就不肯攻击我军的先头部队,怕我们到了险要的地方退回去。”韩信就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天刚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赵军打开营垒攻击汉军,激战了很长时间。这时,韩信、张耳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河边阵地的部队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然后再和赵军激战。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进人河边阵地,全军殊死奋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就冲进赵军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这时,赵军已不能取胜,又不能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营垒,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了赵王的将领,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荒潜逃,赵将即使诛杀逃兵,也不能禁止。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彻底摧垮了赵军,俘虏了大批人马,在泜水岸边斩杀了成安君,生擒了赵王歇。)
(3)品味、赏析
评价文中一处描写:“赵军望见而大笑”
(以赵军的愚蠢衬托韩信的智谋。)
佯应曰“诺。”“佯”有何含义?
(表现诸将虽然嘴上答应,内心却不信。)
5、第6段
(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
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让广武君面向东坐(东为上座,表敬重;师,名词做状语,用对待老师的态度)
(2)指名翻译
(韩信传令全军,不要杀害 ( http: / / www.21cnjy.com )广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赏给千金。于是就有人捆着广武君送到军营,韩信亲自给他解开绳索,请他面向东坐,自己面向西对坐着,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他。)
(3)品味、赏析
这件事表现出韩信什么特点?
(识人才,重人才,敬人才。)
6、第7段
(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
诸将效首虏——(呈现)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倍”同“背”,背靠;“水泽”, 背靠水泽,省略背靠)
然竟以胜,此何术也——(竟,竟然)
驱市人而战之——(街市上的人)
宁尚可得而用之乎——(宁,怎么;尚,可。怎么可能用他们取胜呢)
(2)指名翻译
(众将献上首级和俘虏,完毕后向韩信祝贺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问韩信:“兵法上说行军布阵应该右边和背后靠山,前边和左边临水,这次将军反而令我们背水列阵,说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我等并不信服。然而竞真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啊 ”韩信回答说:“这也在兵法上,只是诸位没留心罢了。兵法上不是说‘把士兵置之死地,就没有其他选择,只有拼死战斗,死中求生有获胜吗 况且我没有得到素有训练的将士,这就是所说的‘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这种形势下非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使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不可;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 ”将领们都佩服地说:“好。不是我们所能赶得上的呀。”)
(3)品味、赏析
此中“不察”有何意思?
(这就是韩信高过诸侯的地方,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他看到,别人不能做的事情,他做了。)
第2教时
要点:继续疏通课文,积累文言知识,补充相关内容
过程:
一、继续疏通课文
1、第8段
(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
常称病不朝从——(朝,朝拜;从,跟从行动)
信由此日夜怨望——(怨恨)
羞与绛、灌等列——(意动,“以……为耻辱”)
生乃与哙等为伍——(平生)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从容,平和地;能不,能力如何)
各有差——(各有长短)
陛下不过能将十万——(超过)
而善将将——(率领将军)
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天授,上天赐予的好命;非人力,不是人的努力可以做到的)
(2)指名翻译
(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对于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韩信曾经拜访樊哙将军,樊哙跪拜送迎,自称臣子,说:“大王怎么竞肯光临我这儿! ”韩信出门笑着说:“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这般人为伍了! ”皇上经常从容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 ”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你怎么样 ”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 ”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3)品味、赏析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分析“笑”的含义。
(本来“汉王畏恶其能”,而韩信又“ ( http: / / www.21cnjy.com )常称病不朝从”“羞与绛、灌等列”又“陛下不过能将十万。”“臣多多而益善耳。”刘邦的笑中反问,就很有讨厌的色彩了。好在韩信一句:“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做了点补救。这里的描写为下文韩信的被杀,作了因果铺垫。)
2、第9段
(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
淮阴侯挈其手——(拉着)
唯将军令之——一(切听任将军吩咐)
必怒而自将——(率兵(前来围剿))
恐其党不就——(党,党羽;就,就范)
虽疾,强入贺——(强打精神)
岂非天哉——(难道不是天意吗)
(2)指名翻译
(陈稀被任命为巨鹿郡守,向淮阴侯辞行。淮 ( http: / / www.21cnjy.com )阴侯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 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陈稀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淮阴侯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稀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 ”汉十年,陈稀果然反叛。皇上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稀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稀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的党羽不肯就范,就和萧相国谋划,令人假说从皇上那儿来,说陈稀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相国欺骗韩信说:“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韩信进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了他。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儿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
(3)品味、赏析
评论“遂夷信三族”
(可以看出吕后的狠毒。)
有人觉得这个材料不够真实,可能是刘邦、吕后等故意编造出来欺骗世人的,你觉得呢?
(故意编造的可能性较大,因为以韩信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智慧,在大好形势时,他也没有背叛刘邦,反而会在国家基本安定,刘邦坐稳位置,自己失去兵权后做这样的大举动,可能吗?倒是故意编造寻找杀人借口的可能性更大。)
3、第10段
(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
臣固教之——(确实)
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大扰:大乱;异姓并起:诸侯纷纷起事;乌集:像乌鸦一样聚集)
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才智高超、行动敏捷)
蹠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跖的狗对着尧狂叫,尧并不是不仁德,只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
乃释通之罪——(赦免)
(2)指名翻译
(高祖从平叛陈稀的军中回到京城,见韩信 ( http: / / www.21cnjy.com )已死,又高兴又怜悯他,问:“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 ”吕后说:“韩信说悔恨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高祖说:“那人是齐国的说客。”就诏令齐国捕捉蒯通。蒯通被带到,皇上说:“你唆使淮阴侯反叛吗 ”回答说:“是,我的确教过他。那小子不采纳我的计策,所以有自取灭亡的下场。假如那小子采纳我的计策,陛下怎能够灭掉他呢! ”皇上生气地说:“煮了他。”蒯通说:“哎呀,煮死我,冤枉啊! ”皇上说:“你唆使韩信造反,有什么冤枉 ”蒯通说:“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的时候,山东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一时天下英雄豪杰像乌鸦一样聚集。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杰都来抢夺它,于是才智高超、行动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跖的狗对着尧狂叫,尧并不是不仁德,只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正当这时,我只知道有个韩信,并不知道有 陛下。况且天下磨快武器、手执利刃想干陛下所干的事业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从心罢了。您怎么能够把他们都煮死呢 ”高祖说:“放掉他。”就赦免了蒯通的罪过。)
(3)品味、赏析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品味“喜”之个中之味。
(“喜”就是高兴,就是开心,说明本来就有的愿望,也表现出司马迁的大胆和对刘邦的揭露。)
4、第11段
(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
则庶几哉——(差不多)
后世血食矣——(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
不务出此——(致力)
(2)指名翻译
(太史公说:我到淮阴,淮阴人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说,韩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时,他的心志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相比,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他没能致力于这样做,而天下已经安定,反而图谋叛乱,诛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么!)
二、补充相关内容
1、韩信投身军伍
等到项粱率军渡过了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项粱部下,却没有名声。项粱战败,又隶属项羽,项羽让他做了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
2、韩信被拜大将军
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察觉他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在萧何的劝说下,才祭坛拜将。
3、文中韩信和张耳攻打赵国的背景:
项羽分封诸侯国和诸侯王之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刘邦很快吞并了几个诸侯国,一些诸侯王也纷纷投降,但不久在攻打项羽失败后,不少诸侯王又反叛归楚,赵国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刘邦命韩信收拾这些反叛者。
4、关于蒯通的计谋
在楚汉之争处于胶着状态时,项羽先派说客 ( http: / / www.21cnjy.com )游说韩信,让他中立,不助刘邦,接着齐国辩士蒯通也以类似的计策说服韩信与楚汉鼎足三立,韩信以为,以自己的功劳,汉王不会夺去他的齐王地位,最终也没有接受,直到临死前才悔悟。
5、韩信报答漂母
韩信被封为楚王后,建都下邳。韩信到了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邳,召见曾经分给他饭吃的那位漂母,赐给她黄金千斤。轮到下乡南昌亭亭长,赐给百钱,说:“您,是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任用他做了中尉,并告诉将相们说:“这是位壮士。当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杀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6、韩信受到的屈辱
杀死项羽后,刘邦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法,立刻 ( http: / / www.21cnjy.com )剥夺韩信的兵权,也由齐王改封为楚王。接着,汉六年,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高帝采纳陈平的计谋,假托天子外出巡视会见诸侯,见面后,皇上命令武士捆绑了韩信,带上了刑具,押在随行的车上。到了洛阳,赦免了韩信的罪过,由王改封为淮阴侯。韩信为了自保,所以才有了后来和陈稀的谋划。
三、作业:自读课文。
第3教时
要点:探讨问题,作业
过程:
一、探讨问题
1、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三个小故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再结合全文,看看韩信还有哪些性格特点?
(都反应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第一个故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自尊,第二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自信和抱负,第三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此外,还可以看出的个性:智慧超群,指挥若定,狂妄自大,锋芒毕露,心高气傲,不与常人为伍;为人义气,知恩即报。
补充: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2、司马迁在《淮阴列传》的“太史公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表面上批评韩信“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其实在叙中费尽心思,用尽曲笔,惋叹之意深蕴其中。仔细阅读后略作分析。
(司马迁将愤激之意深蕴在这段反语之中。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英雄壮士戎马一生却冤屈而终,尽洒热泪,同情痛心,惋惜悲愤,交织于字里行间,读来令人扼腕;而对“刘邦们”,则竭尽反语,讥讽,揭露,鞭挞,意在未言之中,读来令人切齿。后人也尖锐地指出:“‘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此史公微文。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或说得更为深刻:“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 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读此数语,韩信心迹,刘季吕雉手段昭然若揭矣。”(李笠《史记订补》)
司马迁为韩信作传,是为了表彰他佐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破楚的历史功绩:“楚人迫我京索(把我军困在京、索之间),而信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作《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见《太史公自序》)而对他一再上当,最后被罗织罪名、惨遭杀害的结局,表示无限的惋惜和同情;对刘邦、吕后等人的猜忌残忍,隐约表示愤慨和厌恶。)
3、司马迁在叙事中善于表现人物的情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化和心理活动。下面是《淮阴侯列传》中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与 “登坛拜将”的片段,请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的。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 ” 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当萧何力荐韩信时,刘邦禁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住萧何的连恐吓带恳请,是看在萧何的面子上才勉强答应拜他为大将军的,心里充满忧心和怀疑。韩信登坛拜将时,“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可见,不仅刘邦瞧不起、不信任韩信,全军没有一个人瞧得起、想得到他。这个细节出现在韩信登坛纵论天下形势之前,真是一抑再抑,从而为韩信的出场亮相一鸣惊人作了有力的反衬。)
4、试根据上一题的引文,分析萧何了解、赏识韩信的原因
(从萧何的“诸将易得耳。至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一段对话中可见,萧何认定韩信不同于曹参、樊哙这种攻城野战的猛士,也不单是孙膑、庞涓一流的军事家。他是有深谋远虑,有运筹帷幄、决胜庙堂的大将之才,不仅有军事家的才能,还有政治家的风度。)
5、《史记》中有不少内容或词句,成为后人常用的典故或成语,如传为蒲松龄所作的一副对联是: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 ( http: / / www.21cnjy.com )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本是《史记》中关于项羽巨鹿之战、勾践发愤自励的典故,但后来和“有志者,事竟成”一样,都成为人们习惯使用的成语。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再找找,还有哪些成语或典故出自本文?
(“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漂母之恩、胯下之辱、妇人之仁、多多益善、逐鹿中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作业
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同学共同完成下列作业: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蓐通褥)
2.于是信孰视之 (孰通熟)
3.俯出袴下,蒲伏 (蒲伏通匍匐)
4.虏魏王,禽夏说 (禽通擒)
5.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罢通疲)
6.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萆通蔽)
7.出、背水陈 (陈通阵)
8.东乡坐,西乡对 (乡通向)
9.兵法右倍山陵 (倍通背)
10.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拊通抚)
11.人言公之畔 (畔通叛)
12.上怒曰:“亨之。” (亨通烹)
(二)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并解释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名词活用为动词,给……饭吃)
2.众辱之曰 (众,名词做状语,在众人面前)
3.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吃饱)
4.陛下不过将十万。 (将,名词活用为动词,率领)
5.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辟,动词的使动;步,名词活用为动词,散步)
6.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乌,名词做状语,像乌鸦一样)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线文言词语
1.又不能治生商贾 (做买卖)
2.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凭借)
3.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运送)
4.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两辆并行)
(四)翻译句子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
(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匍匐着爬了过去。)
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于是韩信亲自给他解开绳索,请他面向东坐,自己面向西对坐着,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他。)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兵法上说行军布阵应该右边和背后靠山,前边和左边临水。)
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现在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儿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
(况且天下磨快武器、手执利刃想干陛下所干的事业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从心罢了。您怎么能够把他们都煮死呢 )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