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
江苏省丁沟中学 陈庆德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五专题是“创新求变的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唐诗”。中唐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以开拓创新为主要创造倾向。该专题有6首诗,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本课要学的是教学篇。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
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
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
本文增加目标:
了解韩愈及柳宗元生平与诗风,初步了解贬谪诗。
教时设置:2教时
第1教时
要点:初步了解中唐诗歌风格,主要学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过程:
一、导入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盛唐的蓬勃气象。这一时期的诗歌,其情感基调是徊惆惆怅哀怨感伤;其艺术风格或闲淡,或雕琢炼饰,或浅切平易,其审美趣味由外拓趋向内敛,由自由趋向锻炼,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浓郁趋向高秀。诗歌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不同流派。以元缜、白居易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倡导“新乐府”运动,他们主张诗应有为而发,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些诗人,追求怪奇的美,重主观,常常打破律体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在这—派的诗人里,李贺是一位灵心善感、只活了27岁的天才诗人。还有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的艺术趣味既不同于韩、孟,也不同于元、白,又有着自己的特点。今天我们学习韩愈、柳宗元的两首贬谪诗。
二、简介韩愈和写作背景
韩愈(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南阳(今河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省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在唐代古文运动中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他和柳宗元虽然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宪宗一心想着长生不老,把死去的高僧骸骨迎奉到朝廷大内,一时上下乌烟瘴气。韩愈正是上疏驳斥这种无聊之举,而触怒唐宪宗。幸得好友裴度、崔群等人力争,才得以免死,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 ( http: / / www.21cnjy.com )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而有司急命赴任,家人随即也被驱赶。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先行赶到,自己的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韩愈的一个十二岁小女儿,卧病匆忙前行的途中,死而埋在道旁。诗人在这种情况下,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了这首名篇。
三、朗读
四、理解
1、理解下列加线词句,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2、班级交流
(左迁——左迁,贬官,古人尚右。
侄孙湘——湘,即韩湘,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
九重天——指皇帝。
肯将——怎么愿意。省略“岂”。
瘴江——此泛指南方多瘴气之水。)
3、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请用现代散文串通全诗
(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贬往八千里外的潮阳。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
五、赏析
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请概括诗歌的内容。
(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有着特别的韵味,请做分析。
( 融情于景,既抒写途中的感受,更是表达深 ( http: / / www.21cnjy.com )沉的情感。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自己遭遇的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 “马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3、说说这首诗的基本风格。
( 景象壮阔,情感悲壮,文字顿挫,深沉浓郁,既有杜甫之风,又有自身以文入诗之新。)
六、背诵、作业
第2教时
要点:初步了解中唐诗歌风格,主要学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过程:
一、简介柳宗元和写作背景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在柳州忍过刺史,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一生命运极度坎坷,最后一次要被诏回京城,可是还没有接到诏书,人已死去。由于长期体验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写下了大量的揭露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等散文作品。特别是他的寓言,如《捕蛇者说》、《憎王孙》等,寓意深刻,形象生动逼真,在我国寓言发展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前人评论柳诗,大多以为是继承陶渊明传统,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唐朝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 ( http: / / www.21cnjy.com ),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日渐严重,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民不聊生。柳宗元对这种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济革新”,并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人物。也触犯了宦官和官僚贵族利益。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赴任的途中又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10年后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后来又被诏回,以为要升官,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这首诗就是这时写的。同样原因遭贬的还有他的好友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他们的境况类似,一次次地同样被贬。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柳的这首诗就是写给这四位朋友的。诗人登临城楼,触景生情,表达了对同被贬的友人的关切之情,抒发了自已被贬的愤怒。
二、朗读
三、理解
1、理解下列加线词句,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2、班级交流
(寄漳、汀、封、连四州——寄情于四州的友人。
大荒——指荒僻的边远地方。
惊风——狂风,双关,既指自然景象,也指仕途。
飐——吹动。
芙蓉——即荷花。
薜荔——薜荔,一种蔓生的木本植物。
九回肠——指愁思的缠结。司马迁《报任安书》:“肠一日而九回”。
百越——即百粤,此处是泛指南方的少数民族。
纹身——文身,在身上刺花纹,南方少数民族多有文身的传统。)
3、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请用现代散文串通全诗。
(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
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
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
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
四、赏析
1、概括诗歌的内容,并说说你的基本理解。
( 首联,作者登楼远眺,无限愁思涌上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头。意境邈远,直与四州相连。颔联寓情于景,写惊风乱飐,密雨斜侵,隐喻保守势力横施迫害;而以芙蓉的高洁,薜荔的芳香,喻自己和四位友人的高尚品德。情景交融,了无痕迹。颈联借岭树遮目,直抒怀念四友的心情;借江曲似肠,倾吐耳腹中的愁苦,依然借景抒情。尾联叹息谪居边远地区,音信阻滞,更加深了离别之别之苦。全篇以愁思起,以愁思终,愁思二字贯穿全篇。)
2、诗歌的表现手法常常有以乐景写哀情,以衰景写哀情的,本文属于哪一种,并加解说。
( 空旷的荒野,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 ( http: / / www.21cnjy.com )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诗人正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把自己悲哀的情感烘托了出来。)
3、对比这两首贬谪诗各自有怎样的风格?
( 都借景抒情,韩诗悲而怨,并有直抒胸臆句,情感悲壮激愤;柳诗悲而愁,哀景衬哀情,情感悲伤惆怅。)
五、背诵、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