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冬天的树林》学练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冬天的树林》学练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2 13:0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云南冬天的树林
夯实基础
一、字音辨读
1. 葱茏(lónɡ)   2.喧嚣(xiāo)   3.炫耀(xuàn)
4. 栖居(qī) 5.沼泽(zhǎo) 6.脚踵(zhǒnɡ)
7. 牛蒡(bànɡ) 8.榉树(jǔ) 9.麂子(jǐ)
二、字形辨识
1.    2.
3. 4.
5. 6.
三、词语辨析
1.一齐·一起
例句
2.宁静·寂静
例句
四、熟语释义
1.生机勃勃: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2.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疏通课文
整体感知
一、走近作者
于坚,诗人,1954年生于昆明。幼儿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注射链霉素致弱听,14岁辍学,在故乡闲居。16岁以后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宣传干事、农场工人、大学生、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等。其间曾漫游云南高原及中国其他地方。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曾与同学创办银杏文学社。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影响很大。另著有诗集《空地》。他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
二、相关背景
本文选自《人民文学》1993年第9期。是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坚“纯客观地记录”的文学创作主张的一次实践,作品力求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真实状态,避免主观想象、夸张,显示出独特的创作风格。
三、主旨把握
本文以树叶为例,认为人类附加于树林或落叶身上的意义已经构成了“遮蔽”,“意义”横亘在人与树林中间,使人们无法接近对象,在“意义”的作用下,我们平常谈论的树林、落叶等等早已经不是事物的本身。作者认为,要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为主体必须放弃自己的优裕地位,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现自己的状态。 这就是要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四、结构图示
云南冬天的树林 
重点揣摩
1.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明确:云南树林的更替更接近于自然,树叶的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死有种大化的味道,悄然、平静。不像北方的树,每到秋天,它们像是抗拒恶劣的气候或是向上天申诉似的,一起从树冠上飞下,来向大自然展示它们抗争的力量与决心。那种死亡是让人惊悚的,经过这场搏斗之后,大地便归于沉寂、荒寒。而云南树林里的死亡更接近日常生活的状态,平和的状态。
2.为什么这些被叫做“落叶”的东西,看上去比栖居在树上的年代更为美丽悦目?
明确:没有生命支撑的花纹,凝固在干掉的底基上,有鱼的美,又有绘画的美;由于这些美来自不同时间内的单个的死亡,因而色彩驳杂、深浅不一。
3.作者说我们要躺下看自然,“躺下”你认为包含了哪些含义?
明确:“躺下”可以看做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真实的动作,一种观察的角度,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姿态,那就是去掉人的自高自大,用不带有任何人文精神的干扰的审美姿态去尊重自然(就是去除我们种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抛弃意义的干扰),亲近自然,去感受自然,去除“遮蔽”的姿态。
写法借鉴
1.倡导一种对自然的审美态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在文中,作者用散文的形式描述了自己对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的纯真的注视与倾听,表达了他对人与自然、语言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他在南方与北方的对比中,以树叶为例,认为人类附加于树林或落叶身上的意义已构成了“遮蔽”,“意义”横亘在人与树林(绿叶、落叶……乃至自然)中间,使人们无法接近对象,在“意义”的作用下,我们平常谈论的树林、落叶等等实际上早已不是对象和事物本身,当我们在叙说绿叶的“攀登”并“仰视”它、落叶的“寂寞”并“拋弃”它的时候,真正的绿叶与落叶与我们渐行渐远。于坚的立场不失为另一种对自然的态度,那就是要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为主体必须放弃自己优裕的地位,更不要想当然地去表达什么“意义”,真正想走近自然,就必须澄怀虑思,卸去我们对自然的种种预设的想法,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示自己的状态。
2.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真实状态
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察的时候,总是尽 ( http: / / www.21cnjy.com )量避免传统人文精神的干扰,避免使用过于花哨的带主观色彩过多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而尽可能采用最简单的直接的描述——白描来呈现自然的直观状态,用富有质感的语汇让人身临其境,比如第5节关于落叶的那段描写,再比如第9节对林中声音的描述,第13节对光的描写等等。其实,读完全文,你会感到通篇都是实实在在的景致,但唯独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颗真诚的心发现了它们并呈现了它们。
随堂演练
阅读《云南冬天的树林》选段,完成1~4题。
树叶永远,每一个月份都在死 ( http: / / www.21cnjy.com )去。在最喧嚣、最明亮、最生机勃勃的春天,你也会看到一两片叶子,几百片叶子,从某棵树上不祥地落下来,但你永远看不到它们全体死去,看不见它们作为集体,作为“树叶”这个词的死亡。常常是,它们在每一个季节都活着,在云南所有树木的树冠的附近,保持着绿色,像永远丧失了飞翔功能的鸟群。死,永远只是单个的,自觉自愿的选择。时间并不强迫树叶们在预定的时刻(冬天)一齐死去。每一片叶子的死亡,仅仅是这片叶子的死亡,它可以在任何季节、任何年代、任何钟点内,它并不指望自己的离去同时也是一整个季节的结束。因此,死亡本身是一次选择。连绵不断的死亡和连绵不断的生命在云南的每一个季节共存,死去的像存在的一样灿烂而令人印象深刻。这就是为什么在云南冬天的山中,忽然看到一簇色彩斑斓的红叶,人会感到触目惊心、热泪盈眶。
一片叶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辉煌的事件。它忽然就离开了那绿色的属性,离开了它的“本质”,离开了树干上那无边无际的集体,选择了它自己内在的,从未裸露过的深红或者褐黑。它落下来,从本该为世界所仰视的地方,落到会被某种践踏所抹去的地方。它并不在乎这种处境的变化,它只是在风来的时候,或者雨中,或者随着一只鸟的沉浮,一匹兽的动静,在秋天或者夏天,在黎明或者正午,在它自己的时间内,这片树叶,忽然就从那绿色的大陆上腾飞而起,像一只金蝶。但它并不是金蝶,它只是一片离开了树和绿色的叶子,它并没有向花朵炫耀自身,进而索取花粉的愿望。它只是要往下去,不论那里是水还是泥土,是石头还是空地。一片叶子的落下自有它自己的落下。这不是一块石头或一只蜂鸟的落下,不是另一片叶子的落下。它从它的角度,经过风的厚处和薄处,越过空间的某几层,在阳光的粉末中,它并不一直向下,而是漂浮着,它在没有水的地方创造了漂浮这种动作,进入高处,又沉到低处,在进入大地之前,它有一阵绵延,那不是来自某种心情、某种伤心或依恋,而是它对自身的把握。一片叶子的死亡令人感动,如果这感动引起了惆怅或怜惜,那么此人就不懂得云南的树叶。他是用北方的心境来感受云南了。实际上,死亡并不存在,生命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叶子,或者由“叶子”这个词所指示的那一事物,它脱离了树和天空的时间,进入了另一种时间。在那儿具有叶子这种外形的事物并不呈现为绿色,并不需要水分、阳光和鸟群。它是另一个时间中的另一种事物。
没有人知道这些树叶是何时掉下来的,世界上有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数关于树和森林的书,但没有一本描述过一片叶子的落下。在那些文字里,一片叶子只是一个名词和些许形容词的集合体,没有动词,每个人都看见过这些树叶,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细节啊!然而永远不会有人听见一片树叶撞到风的时候的那一次响声,就像在深夜的大街上发生的车祸,没有目击者,永远没有。一切细节都被抹去,只被概括为两个字“落叶”。这些被叫做“落叶”的东西,看上去比栖居在树上的年代更为美丽悦目,没有生命支撑的花纹,凝固在干掉的底基上,有鱼的美,又有绘画的美;由于这些美来自不同时间内的单个的死亡,因而色彩驳杂、深浅不一,缺乏某种统一的调子,它们的丰富使“落叶”这个词显得无比空洞。“落叶”是什么?没有落叶,只有这一片深红的或那一片褐黑的,一个诗人永远想不出用什么意象来区别、表现它们,这景象在文学史上像“落叶”这个词一样空白。
冬天,当整个世界都被北方那 ( http: / / www.21cnjy.com )巨大的整体的死亡所笼罩,当人们沉浸在对乌鸦、雪和西风的体验或回忆中,在云南,有几片叶子在12月31日下午4点10分51秒落下。它们所往不同,一片在山冈的斜坡上,一片在豹子洞穴的边缘,有两片在树的根部,还有几片,踩着风梢过了红色沼泽。
在云南冬天的树林中,心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一种归家的心情。生命和死亡,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各有自己的位置。在树上的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冲动;在树下的并没有被抛弃的寂寞。在这美丽、伸手可触的林子中,惟一的愿望就是躺下。躺下了,在好日子,进入林子深处,在松树叶或者老桉树叶的大床上躺下,内心充满的不是孤独、反抗或期待(期待另一个季节),不是忍受,而是宁静、自在、沉思或倾听。
1.请解释“连绵不断的死亡和连绵不断的生命在云南的每一个季节共存,死去的像存在的一样灿烂而令人印象深刻”句中“灿烂”的含义。(要求摘录原文有关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一片叶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辉煌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事件,它脱离了树和天空的时间,进入了另一种时间。在那儿具有叶子这种外形的事物并不呈现为绿色,并不需要水分、阳光和鸟群。它是另一个时间中的另一种事物。
2.选段是从哪些角度写树叶的死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落下的过程;写落下的心理;写落下的意义。与北方的树叶对比着写。与“在树上”的叶子对比着写。
3.下列句子内涵丰富,请阐释之。
(1)一片叶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辉煌的事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云南冬天的树林中,心情是一种归家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因为它离开了自身的属性,离开了自己的“本质”,离开了集体,选择了全新的深红或者褐黑;因为它在落下的过程中创造了漂浮,把握了自身;因为落下并不是死亡,而是成为另一个时间中的另一种事物。
(2)树叶无论是活着(在树上)还是死去(在树下),各有自己的位置,在树上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冲动,在树下也没有被抛弃的寂寞,都是归家。
4.“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细节啊”,可是我们为什么会忽视了这些细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人总是在事物身上加上了很多意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了解事物总是先通过意义来了解,而忽视了事物本身。我们被意义“阻隔”和“遮蔽”了,忽略了真实的状态与言语以外的风景。
课后作业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葱茏(lónɡ)       嫩绿(lùn)
薄处(bó) 暖和(hé)
B. 麂子(jǐ) 顾忌(jì)
倾听(qīnɡ) 驳杂(bó)
C. 裸露(lòu) 一簇(zú)
栖居(xī) 脚踵(zhǒnɡ)
D. 树冠(ɡuàn) 牛蒡(pánɡ)
轮廓(kuò) 斑斓(lán)
解析:A项,嫩nèn,和huo;C项,露lù,簇cù,栖qī;D项,蒡bànɡ。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葱茏   妨碍   蹬树枝   生机勃勃
B.喧嚣 摹仿 金子塔 联绵不断
C.绵延 陷阱 山岗上 触目惊心
D.褐黑 绒毛 莹火虫 不知所错
解析:B项,摹—模,子—字,联—连;C项,岗—冈;D项,莹—萤。
答案:A
3.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时已是12月底,一点冷落的迹象也没有,________的有些红叶、黄叶从这里那里冒出来,使山林的调子显得更为暖和。
②在云南,“冬天”这个词和正在眼前的具体事物无关,它________和棉袄、围巾这些北方的抢手货无关。
③时间并不强迫树叶们在预定的时刻(冬天)________死去。
A.偶尔    以至    一起
B.偶尔 甚至 一齐
C.偶然 甚至 一齐
D.偶然 以至 一起
解析:“偶尔”是说次数少,“偶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除了表示次数少还有“不是必然的”意思。“以至”强调程度的加深,或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甚至”强调的程度更重一些。“一齐”强调同时或全部,“一起”表示一块或同一处所。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最喧嚣、最明亮、最生机勃勃的春天,你也会看到一两片叶子、几百片叶子,从某棵树上不祥地落下来。
B.你听见的是你自己的顾虑重重,疑神疑鬼和一颗疲弱不堪的心在跳动。
C.这就是为什么在云南冬天的山中,忽然看到一簇色彩斑斓的红叶,人会感到触景生情、热泪盈眶。
D.在我看来,许多描写云南的文章,都抵不过于坚《云南冬天的树林》里的轻描淡写的词——“凉阴阴的”。
解析:触景生情,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产生某种感情。此处可改为“触目惊心”。
答案:C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云南,“冬天”这个词和正在眼前的具体事物无关,它甚至和棉袄、围巾这些北方的抢手货无关。
B.如果作为一个巨人在埃及的天空上看埃及人建金字塔,那情景也不过如此。
C.漫步桃园,那一排排、一行行、一树树的桃林让人流连忘返;中餐后还可去自费采摘,那柔软多汁的大桃更让你大快朵颐。
D.人的本能使你放过了某种真正的声音,你听错了,你听见的是你自己的顾虑重重,疑神疑鬼和一颗疲弱不堪的心在跳动。
解析:C项搭配不当,“一排排、一行行”修饰“桃林”不妥,可去掉“一排排”和“一树树”,把“桃林”改为“桃树”。
答案:C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6~9题。
苏州,最后的园林
于 坚
1979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苏州,那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候苏州看起来很旧,千年历史的城市给人的印象当然是旧的。我去了几乎所有开放的园林,这些园林过去并不是公园,而是别人的家。这种变化给后来搞建筑的一个错误印象,以为园林只是一种国家风景区的概念。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
我记得那时候园林里面游客很少,很幽静, ( http: / / www.21cnjy.com )门面混迹于寻常巷陌。有些去处,不经别人指点,还看不出来,很不起眼的一道门,偶然闯入,发现里面居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苏州城里那些寻常百姓家里,也藏着大大小小的园林,哪怕就是一盆假山,一笼修竹。那些伟大的园林是在苏州的文化气氛和日常生活习俗里生长出来的,而不是为附庸风雅进行移植的结果。现在旅游团队成天在几个景点对着那些茂林修竹奇石假山指指点点,任何一个缝都要说出点文化意思来,倒使苏州园林看起来更像与日常生活无关的所谓“园林艺术”展览了。
苏州,这是最后的园林。一个园 ( http: / / www.21cnjy.com )林要当得起园林这个称号,就像贵族一样,要三百年。一块奇石或者一只水缸的位置,在百年间调整多次,直到园子主人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直看到顺眼,这或许要用园主人的一生,甚至几代。他们信任自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与人工的浑然天成,这也是园林的最高境界。在中国,园林是一种居住样式。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式的天堂是在大地和人间。苏州园林是一个可以安心的地方。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和生活经验、工艺传统、经济能力的完美结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是随便说的,它说的就是昔日中国的生活理想。园林就是这种理想的最高体现之一,它既暗示了中国哲学最深奥的部分,可以修身养性,同时它又是一个让人可以“过日子”的地方。可以修身养性,就是所谓的“安心”,这是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西方建筑也许更讲实用,心是无所谓的,令人提心吊胆的摩天大楼在美国那么流行,足见在栖居方式上,修身养性、安心这些“空灵”的追求,对实用主义的西方来说,完全是匪夷所思的。
苏州园林体现的是所谓“诗意的栖居”。“诗意”不只是小桥流水,也不只是茂林修竹、奇石假山、画栋雕梁……这些所谓借景的艺术,而是体现着存在的根本意义,是关系到人要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上——这个必须要搞清楚的认识。高速公路、水泥楼房、玻璃钢筋塑料汽油固然不错,可以加快我们的生活速度,但在加速改造之后的这一切的尽头是什么,是新的失眠纪录,还是苏州园林?是沙尘暴和污水池,还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现代人被现代化的过程所迷惑,中国铺天盖地的“马赛克帝国”已经使“苏州园林”成为我们最后的文化遗址之一。哦,看哪,中国人,你们曾经有那样美轮美奂的建筑,你们本来是指望在那样的地方安你们的心的。昆明最近有个热闹的争论,就是因为很多小区的楼盘都盖成西式,取西方名字,有文章的题目叫做:这是哪国的昆明。可想见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卑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中国人真的连如何住在大地上都不会了么?我在这个意义上说“苏州园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圣殿,确实像希腊的那些神庙,是有悲剧意味的。
30年前我在苏州最喜欢的是网师园。那园林就像已经达到最高境界的散文。理趣、禅意,石头、书法、匾额,荷花、修竹、暗香,屋宇、亭台、水榭,看起来似乎都已经是造化之功,浑然一体,本来就在那里。我的心慢慢安静下来,像无家可归的旅游者那样想入非非,我的家在这里面就好了。
(节选自《祭坛上的苏州》,标题为编者所加)
6.作者认为“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些园林过去并不是公园,而是住人的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是中国人的生活理想的最高体现之一,它既可以修身养性,同时又是一个让人可以“过日子”的地方。(基本意思对即可。)
7.写苏州园林为什么要提及西方的建筑?作者认为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及西方的建筑是为了比较中西方在栖居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念和栖居方式上的不同。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是:西方建筑也许更讲实用,传统的中国建筑更多的讲究修身养性、安心这些“空灵”的东西。(基本意思对即可。)
8.结合全文,细细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网师园的喜爱之情,更 ( http: / / www.21cnjy.com )流露出作者对这种“梦想中的家”的向往、期待和对现代生活中文化传统缺失的无奈之情。这样结尾,在结构上,“我的家在这里面就好了”与开头“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在内容上,进一步强调园林是中国人的生活理想,“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从而凸现了文章的中心。(基本意思对即可。)
9.作者认为,把苏州园林说成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圣殿”,这是“有悲剧意味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试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意或者不同意,言之成理即可。同意的回答可以从民族文化的缺失这个角度去分析,发展经济、“加快我们的生活速度”的同时不能抛弃传统文化,更不能产生“文化上的自卑”,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卑程度已经十分严重,中国人似乎成了一个连如何住在大地上都不会的民族。不同意的回答可以从兼收并蓄这个角度去分析,即追求“安心”的同时也可以讲究“实用”。中国的土地上也是可以盖西式的楼房的,关键是不能抛弃传统文化。
三、语言运用(10分)
10.根据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4分)
《新闻周刊》就新技术对年轻人成长影 ( http: / / www.21cnjy.com )响的利与弊,分别征询与统计了全球65位经济领袖的看法,其结果见表1和表2。请概括这两个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表1(利)
因特网 手机 即时聊天 电子游戏
92% 5% 3% 0
表2(弊)
因特网 手机 即时聊天 电子游戏
6% 8% 6% 80%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仔细比较两份表格,找出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数据的不同,抓住重要数据,重要数据的变化正说明了某项问题,而这也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是得到观点的源头。
参考答案:接受调查的绝大多数经济领袖认为网络对年轻人的成长有利,而电子游戏对年轻人的成长是有害的。
11.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意思连贯。(只填序号)(6分)
人们常常期望一个经历了重大苦难的人生活得与众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命中那些最深刻的体验必定也是最无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然,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①它们缺乏世俗的对应物
②然而,实际上,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旋涡
③人们认为他应该比别人有更积极或者更超脱的人生境界
④成为每一个人既无法面对也无法逃避的心灵暗流
⑤它们仍然存在于日常生活所触及不到的深处
⑥因而不可避免地会被日常生活的潮流淹没
正确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语段开头谈“活得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众不同”,只有②③两句能与此衔接,②句“然而”表明与前文之间是转折关系,用分号隔开,所以②在③之后;另外,从后文“淹没”看,第四个空应该填⑥;承“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了”,下文应该接⑤,“仍然存在于……”;⑤谈及到“触及不到的深处”,正好和④中的“心灵暗流”相呼应。所以最后两个空应该填⑤④;剩下的①句自然就在第三个空了。
答案:正确顺序③② ①⑥ ⑤④ (6分,错一空扣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