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闲谈》
【教学目标】
1、领悟文章“闲谈正说”的艺术特点。
2、体会鲁迅犀利的文风和入木三分的论理风格。
3、体会洒脱的文笔中蕴藏的幽默讽刺的批判色彩。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4月22日的北京。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饿革命运动,实行白色恐怖政策,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尊孔诗经,”出现了一群所谓“特殊智识阶级,”鼓吹“特别国情”。鲁迅的“闲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他将深刻的思想借用具体平凡的事物和生动的形象加以表达,看似信手拈来,似乎漫不经心,闲谈絮语之笔,实质是触发思考的导火索。文题虽小,旨意却大。名曰“闲谈”,实则“正说”,别具匠心,严密为文,令人拍案叫绝。
全文8个自然节可分三段:
(一)、(①②③ ( http: / / www.21cnjy.com ))闲话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趣事和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
(二)、(④⑤⑥)由细腰蜂的毒针联想到旧时统治者的精神控制术,讽刺其在理论和实效上的失败。
(三)、(⑦⑧)治人者“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因此,“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
[意图]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教学设计的核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师的职责是动态地“导”,而不是被动地“教”。本文是鲁迅“闲话风”散文的典范之作,正如季羡林指出的那样,“它们多半是结构谨严之作,决不是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轻率产品。优秀的散文家,大都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揣摩,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漫谈散文》)与鲁迅那些实有所指激烈抨击的杂文相比,《春末闲谈》寓意深广,态度也更为洒脱从容。引导学生从“读懂鲁迅”的角度,发挥教师激发、点拨、引领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辩能力,自发地分析、归纳,去透视鲁迅“闲谈”之中“正说”的深刻含义,进而体悟鲁迅“闲话风”散文语言和结构的独特魅力。
一、文章开篇记叙故乡细腰蜂捕捉青蛙的“闲趣”,在“闲谈”中有何作用?
鲁迅善于将深刻的思想借用具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平凡的事物和生动的形象加以表达,看似信手拈来,似乎漫不经心,闲谈絮语之笔,实质是触发思考的导线。“细腰蜂神奇的毒针”,既是对蜾蠃这种寄生蜂独特功能的描述,也是对下文揭露旧时统治阶级精神麻痹术的形象比喻。
二、昆德拉说:“对存在进行深思”。鲁迅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在北京,正值北洋军阀实行恐怖政策统治时期,鲁迅为何在此时此地作此“闲谈”?能否缄口不读?文中每一处“闲谈”,与当时现实社会有何联系?(引导联系时代背景材料和鲁迅其他作品展开议论)
[点拨]联系一九二五年中国社会现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黑暗和课文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语)。战士的责任,作家的良知,促使鲁迅无法缄口。“闲谈”是鲁迅“对存在进行思考”的一种成熟的高级形式,坚持“韧”的战斗的有力武器。
三、文中所谓“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这里“黄金世界的理想”指什么?
指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封建礼教和迷惑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民的精神控制术。 “闲谈”的范围近而扩大到历史和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娓娓谈开,最后提升到“特殊知识阶级”的国民的“精神文明”的高度。这里所谓的“精神文明”,正是“闲谈”要害!
四、用自己的话概况鲁迅“闲谈”的实质,为“正说”命名。(引导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鲁迅讽刺幽默艺术的魅力)
1、“细腰蜂的神奇毒针”
——封建统治阶级迷惑民众的精神控制术终难奏效!百姓不是“小青虫”!
2、“中国妇女的境遇是极其平等的”( 看看《祝福》祥林嫂的下场就明白了!)
3、“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思想是禁止不了的!)
4、“造物主可恨”(倒行逆施者,枉费心机。)
5、“刑天不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6、“精神文明太高了之后”(封建礼教及其卫道者及其形形色色的精神麻痹术,必将遭到历史的唾弃!)
鲁迅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旧时统治阶级迷惑人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各种麻痹术”和“不准集会,不准开会”等禁锢镇压百姓的权术,“实在比细腰蜂所做的要难得多”,是“不能十分奏效的”。
历代统治阶级失败的根本原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陶潜退隐田园尚有“金刚怒目”似的诗歌抒发心志,不甘忍受统治阶级精神奴役和政治压迫的百姓,即使“无头也会仍有猛志”,可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历史的必然!
[明确]紧紧扣住文章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和鲁迅对社会黑暗面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完成上述课堂思维训练
第二课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作者: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 ( http: / / www.21cnjy.com )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 ( http: / / www.21cnjy.com )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端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威或尊敬感觉使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⑾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⑿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1. “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
②_文中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朦胧的敬慕”: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讯先生;“我”瞻仰“民国编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
2.、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3、答: 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