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衣记》 学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更衣记》 学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3 17:3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堂 学 案]……
一、文本探究
(一)整体感知
1. 阅读课文,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
【提示】第1、2段,由晒衣服而引起对服装的回忆。第3至第13段写清代服饰变化。第14至第24段,写民国时期的服装特点。
2. 《更衣记》描述了中国自清代到民国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女子服饰的变化,请按文中提示的时间,用简洁的语言将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概括出来,此外,谈谈作者又是如何解释服饰与时代的关系的。《更衣记》中所描写的不同时代服饰特点。
【提示】满清三百年服饰的总体特点——迂缓,安静,齐整,没有什么时装可言。
清开国时期——女子服饰保留显著的明代遗风。
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表现出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
从细部说——对细节过分注意,繁缛的图案没有实用目的,只是有闲人的自我欣赏。
光绪三十二三年——服装开始革命,变小,变紧,头重脚轻,无均衡。
民国初——天真,轻快,愉悦,大胆,舶来品特征明显。
军阀时代——千变万化,花样翻新。
1921年以后——旗袍出现,并由最初的严冷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正,排斥女性特点,到后来的紧缩、理智化,再到奇异搭配,然后是变得简洁,突出人体轮廓,最后是形式主义的复兴,向传统回归。
(二)细节探究
1. 民国初年的服饰有哪些变化?请归纳概括。
【提示】(1)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
(3)短袄的下摆忽而圆,忽而尖,忽而六角形。
(2)大部分的灵感是得自西方的。舶来品不分皂白地被接受,可见一斑。
2. 民国初年的服饰变化,各说明了什么样的社会现状?
【提示】(1)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
社会现实:民国初建立,有一时期似乎各方面都有浮面的清明气象。
(2)大部分的灵感是得自西方的。舶来品不分皂白地被接受,可见一斑。
社会现实:西方思想与文化涌入中国,人们全盘接受,崇洋媚外。
(3)短袄的下摆忽而圆,忽而尖,忽而六角形。
社会现实:军阀来来去去,马蹄后飞抄走石,跟着他们自己的官员、政府、法律,跌跌绊绊赶上去的时候,也同样地千变万化。
3. 在张爱玲笔下,女子的时装始终与政治时事相连,请分析下面几句话所体现的女子的地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1)高得与鼻尖平行的硬领,像缅甸的一层层叠至尺来高的金属顶圈一般,逼迫女人们伸长了脖子。
(2)这一次的高领却是圆筒式的,紧抵着下颇,肌肉尚未松弛的姑娘们也生了双下巴。
(3)直挺挺的衣领远远隔开了女神似的头与下面的丰柔的肉身。这儿有讽刺,有绝望后的狂笑。
【提示】女子服装的改变始终与时政变化相连,反映女性从衣饰到身体,从身体到生存和自由,始终处于男权目光的审视下,处于被鉴赏与被监管地位。
因为时政变化始终是在男性作用下的结果,男性话语在其中占主导地位。
(三)思维碰撞
1. 作者对于时装的日新月异有见解?
【提示】时装的日新月异并不一定表现活泼的精 ( http: / / www.21cnjy.com )神与新颖的思想。恰巧相反,它可以代表呆滞;由于其他活动范围内的失败,所有的创造力都流人衣服的区域里去。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
2. 从张爱玲写作《更衣记》到今天,又是6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服饰也又经历了几度变迁,请尝试以张爱玲的方式分析这些变化背后的文化因素。
【提示】可以收集一些五十年代以来的老照片,或者自己各个阶段的照片,分析一下上面的服饰变迁。
(四)文本脉络
更衣记
张爱玲
服装变化----时代变迁
(以小见大)
二、文本亮点
《更衣记》是张爱玲的一篇美文。美就美在从身边的小事中写出了历史的厚重之感,行文流丽华美,在语言的从容、俏丽中显尽机智和情趣。
《更衣记》行文中有掩饰不住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欢悦之情,充溢着行家里手的品品点点,时而古今对照,时而中西相比,让人目不暇接,倘佯在服装的大观园里,留恋忘返。我们不妨领略一下张爱玲对服装难言喜好的心情,对服装独到的鉴赏眼光:“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惆怅,像忘却了的忧愁。”在张爱玲的笔下,衣服是色、香、味、情面面俱到,鲜活鲜活的。
更为难得是,《更衣记》的语言充满了智慧 ( http: / / www.21cnjy.com )。智慧是一种灵气,一种不拘泥、出手不凡的才气。它往往使平淡显得超俗,迟滞变得畅快。语言的灵气更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像写男人与女人对衣服的感觉,张爱玲并不正面辩难,只平静地一笔:“多数女人选择丈夫远不及选择帽子一般的聚精会神,慎重考虑。”机灵地一击,令文章妙趣横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