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第
四专
题自读课文识记知识必备
理解文本研读
探究片段赏析
整体感知
重点揣摩
写法借鉴
shuòzhànjiázhàzhòupáo xiàomìzhù朔溯搠掠谅晾湛谌葚伫贮苎咆抱炮锦绵棉申诉申述食言失言 四、熟语释义
1.骨瘦形销:形容身体极其消瘦,文中指树叶落尽。
2.参差斑驳:长短、高低、大小不齐,颜色杂乱。
3.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4.至高无上:最高,没有更高的。 一、走近作者
德富芦花(1868—1927),本名健次郎,日本近代著名社会派小说家。出生于日本的一个上流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很深。1889年来到东京,从事西洋文学翻译的工作和撰写一些杂文小品,并陆续发表。在此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并受托尔斯泰的和平思想和歌德的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1898年3月,发表了第一部文学作品集《青山白云》,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真正使他一举成名的是随后发表的长篇小说《不如归》。在这部作品中,他愤怒地控诉了封建伦理道德对日本妇女的戕害。同年还发表了随笔集《自然与人生》。之后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回忆》、《黑潮》,针砭时弊、宣扬人道主义思想和批判封建道德。1906年造访了仰慕已久的托尔斯泰。在他逝世的前一年写下自传体小说《富士》四卷,总结了自己的一生。
二、相关背景
《晚秋初冬》选自他的散文集《自然与人生》,《自然与人生》被誉为日本明治时代描写自然的典范。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大多写于19世纪80年代末,陆续发表在日本的《国民新闻》上,并在1900年由东京民友社结集出版。德富芦花说:“题目定为‘自然与人生’,并不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论证大地和人类的关系,只不过是将几页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写生文字公布于众罢了。”这些文字都是作者经过耳闻目睹,心中有所感,随即亲手直录下来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一种静观自然的态度来写作的,他敏感的细微的观察,极富美感的文字表达,蕴含着作者对自然深切的热爱,朴素而富有诗意。
三、主旨把握
课文用细腻的笔法真实地展现了一幅凄美的晚秋初冬图景,整篇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捕捉生活中每一值得感叹的瞬间,笔触随着周边事物的变化而静静地游移,显现出一种宁静状态下平和的心态和哲人般的沉思。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孤寂、感伤而又从容豁达的心境,更能体会到他对自然的热爱。
四、结构图示 1.分析文章景物描写的特点。
明确:(1)作者是用时间的转换来反映同一环境中景物的变化的。(2)动静结合,在静态的心境中描绘自然界的动态,在动态的景物变化中体现宁静的心态。(3)色彩运用全面,体现出秋的绚丽多彩、善于变化。
2.本文中贯穿始终的意象是什么?贯穿始终的意境是什么?贯穿始终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贯穿始终的意象是落叶。贯穿全文始终的意境是寂静。贯穿始终的作者的感情是孤寂、感伤而又从容豁达。 1.构思新巧,结构严谨
作者采用了小节分段形式,每一小节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它们之间有时空的推移,有日月星辰的交替衔接,由风吹树梢、雨打落叶的外界静观到参禅一般的内心思索,让读者能更深地感触到秋天的变化和秋思的绵长。
2.笔墨灵秀,动静结合
作者在静态的心境中描绘自然界的动态,在动态的景物变化中体现宁静的心态,通过白昼的静谧、庭院的寂静、内宅的清静、月夜的宁静来衬托内心世界的清静和寂寥,又通过落叶、生灵、炊烟、阵雨等富有生机的自然景物,奏响了一曲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自然乐章。如第(三)节,静的是栗、银杏、桑、枫、朴等落叶,满地树影和我孤独的心。而动的则是升起的炊烟、飘香的茶花、敲打落叶的阵雨。
3.行文自然,语言晓畅
一是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贴切地表现了深秋之景。如飞舞的树叶“像掠过书窗的鸟影”,“残叶好像晚春的黄蝶”,“秋风在如海的天空里咆哮”,“银杏树直到昨天还是一片金色的云,今晨却骨瘦形销了”,“经霜打过的菊花低着头,将影子布在地上”等。二是色彩丰富。红叶、金云、黄蝶、白云、黑夜、月夜、蓝天、炊烟、银杏等等,使人感觉到了秋天的绚丽多彩。三是语言凝练,富有诗意。整篇文章就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表现了自然界的丰富变化和作者内心充满虚幻的想象。阅读《晚秋初冬》选段,完成1~4题。
(一)
霜落,朔风乍起。庭中红叶、门前银杏不时飞舞着,白天看起来像掠过书窗的鸟影;晚间扑打着屋檐,虽是晴夜,却使人想起雨景。晨起一看,满庭皆落叶。举目仰望,枫树露出枯瘦的枝头,遍地如彩锦,树梢上还剩下被北风留下的两三片或三四片叶子,在朝阳里闪光。银杏树直到昨天还是一片金色的云,今晨却骨瘦形销了。那残叶好像晚春的黄蝶,这里那里点缀着。(二)
这个时节的白昼是静谧的。清晨的霜,傍晚的风,都使人感到寒凉。然而在白天,湛蓝的天空高爽,明净;阳光清澄,美丽。对窗读书,周围悄无人声,虽身居都市,亦觉得异常幽静。偶尔有物影映照在格子门上,开门一望,院子里的李树,叶子落了,枝条交错,纵横于蓝天之上。梧桐坠下一片硕大的枯叶,静静躺在地上,在太阳下闪光。
庭院寂静,霜打过的菊花低着头,将影子布在地上。鸟雀啄含后残留的南天竹的果实,在八角金盘下泛着红光。失去了华美的姿态,使它显得那么寂寥。两三只麻雀飞到院里觅食。廊檐下一只老猫躺着晒太阳。一只苍蝇飞来,在格子门上爬动,发出沙沙的声响。(三)
内宅里也很清静。栗、银杏、桑、枫、朴等树木,都落叶了。月夜,满地树影,参差斑驳,任你脚踏,也分不开它们。院内各处,升起了焚烧枯叶的炊烟,茶花飘香的傍晚,阵雨敲打着栗树的落叶,当暮色渐渐暗淡下来的时候,如果是西行,准会唱几首歌的。暮雨潇潇,落在过路人的伞盖上,声音骤然加剧,整个世界仿佛尽在雨中了。这一夜,我默然独坐,顾影自怜。
(四)
月色朦胧的夜晚,踏着白花花的银杏树落叶,站在院中。月光渐渐昏暗,树隙间哗啦哗啦落下两三点水滴——阵雨,刚一这样想,雨早已住了。月亮又出现了。此种情趣向谁叙说? 月光没有了,寒星满天。这时候,我寂然伫立树下,夜气凝聚而不动了。良久,大气稍稍震颤着,头上的枯枝摩戛有声,脚下的落叶沙沙作响。片刻,乃止。月光如霜,布满地面。秋风在如海的天空里咆哮。夜里,人声顿绝,仿佛可以听到一种至高无上的音响。
课文被自然地分为四个部分,请分别用四个词语来点出各部分所写的对象。
答:
答案:落叶、寂静、清净、夜景。
第(一)部分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落叶的?请结合文中实例加以说明。1.2.答:
答案:作者是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写落叶的。时间:白天——像掠过书窗的鸟影;晚间——扑打着屋檐,使人想起雨景;晨起——满庭皆落叶。空间:庭中落叶、门前银杏、遍地彩锦、树梢残叶。
第(二)部分是写晚秋初冬的静谧,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来写静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依据并加以分析。
答:
3.答案: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如:①两只麻雀飞到庭院里觅食;②一只苍蝇飞来,在格子门上爬动,发出沙沙的声响。连苍蝇在格子门上爬动的沙沙声都能听见那就足以显示周围的寂静了。通过动态的描写来衬托静态的景物,以动写静,则静之愈甚。
第(三)部分同样写景,与第(二)部分相比有何不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答:4.答案:写景角度不同,第(二)部分中写白昼的静,庭院的静,而这一部分写夜晚、雨及人的静。月夜——树影斑驳,炊烟升起;雨——雨打落叶,暮雨潇潇;人——默然独坐,顾影自怜。写景至此,由物及人,表现的是一种宁静致远的超然心态,尤其是结尾处能使人感受到作者孤寂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