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4 15:4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练习
易混易错知识点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并注意识记
昉(fǎnɡ) 翚(huī) 鬣(liè) 帛(bó)
哂(shěn) 夔(kuí) 恺(kǎi) 箴(zhēn)
辇(niǎn) 胄(zhòu) 馗(kuí) 笪(dá)
筌(quán) 耷(dā)
2.注意下列多音字在不同词语中的不同读音
削弱(xuē)—削铅笔(xiāo)
误解(jiě)—解元(jiè)
暴露(lù)—露马脚(lòu)
空虚(kōnɡ)—亏空(kònɡ)
观众(ɡuān)—道观(ɡuàn)
遗产(yí)—赠遗(wèi)
3.注意辨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形近字的字形区别并识记
鱼鳞—麒麟 纯粹—拔萃 爪牙—瓜分
凋零—雕塑 凤夔—燮理 步辇—翚飞
甲胄—胃口 船桨—浆糊
4.积累下列词语
宛然可见:仿佛(好像)可以看得见。宛:仿佛,好像。
虚实相生:虚与实相辅相成,互相依存。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或指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洗练:形容语言、文字、技艺等简练利落。
赘疣:疣,一种皮肤病,即肉赘,俗称瘊子。赘疣,比喻多余的、无用的东西
位置相戾:戾,别扭、不合情理。位置相戾,本文指戏剧舞台实物设置别扭,不和谐。
焦点访谈
老师:这篇文章的论述重点是中国艺术表现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虚和实。这“中国艺术”包括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虚和实”指中国艺术中表现空间上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本课论述的重点是: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学生:怎么理解课文所引清·赵执信《谈龙录》里的一段文字?
老师:首先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浙江杭州人洪昉思很久以来就在山东桓台人王渔洋门下,同我是朋友。有一天,洪昉思与刑部尚书王渔洋一起议论诗,他痛恨当时流行的诗歌没有章法,说:“诗好像龙,头、尾、身上的鳞片,颈上的长毛,一个不具备就不是龙。”刑部尚书笑他说:“诗好像神龙,见头不见尾,或者在云雾中露一个爪子一个鳞片而已,怎么会露出全体?那是雕塑绘画!”我说“神龙屈伸变化,固然没有固定的身体,恍惚望见它的只是其一鳞一爪,而龙的头尾完整,所以好像都在。假如拘泥于所看到的,以为龙的全体都在这里,那么,雕塑绘画者反而有话说了”。这段文字所阐释的观点:就诗歌说,写出来的精粹的诗是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精粹从全体中来。但就诗的本身来说,又要求完整、要写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且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在。洪昉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王士祯则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赵执信则认为完整和精粹两者是不可分的,要在全体中求精粹,离开了完整就谈不上精粹。他们的根本分歧点就在于如何理解和处理完整(即课文所谓全)与精粹(即课文所谓粹)的辩证关系。洪昉思强调“全”,王士祯强调“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赵执信能够不失偏颇,兼顾“全”“粹”,正好体现了中国艺术传说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学生:怎么理解“真境逼而神境生”这句话?
老师:就如同京剧表演中的“过门”动作,就是通过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行动、逼真地表现出来的,达到“真境逼”,如身临其境,使人忘掉对戏剧布景的要求,以致“神境生”的。再如,在京剧舞台上,演员手执一马鞭,上下摇晃,做出的姿态便给人以骑马前行的感觉,若真的将一匹马牵到台上,岂不弄巧成拙。这样一来,真是真了,却扼杀了观众的想象,过于实在,诱发不出观众的联想与想象,又何来艺术的美感享受?“逼真”和“避真”都需要实与虚的融合,只实不虚是不行的。
学生:文中说“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的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我怎么无法感受到这一点?老师,能再举几个例子形象地说明一下吗?
老师:的确,此处对虚实相生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我们所熟悉的《踏花归去马蹄香》,画者只画了一个骑着马,马蹄起落处,有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足以表现出骑马踏花的情景。然而,若是真画一个人骑着马践踏花丛,那不但失却了美感,失却了趣味,而且也表现不出那个“归”字的含义了。又如《蛙声十里出山泉》,若不是几只小蝌蚪在涧溪中顺流游动,又怎能于十里之外听得见青蛙的鸣叫?畅游的小蝌蚪是实,但实中有虚,待蝌蚪游出十里之外,不也就长成青蛙了么。虽说这游到十里之外的景象以及蛙声是虚,但已经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了。至于脍炙人口的《深山藏古寺》,更是令人叫绝。画面上只见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个小和尚在山下河边汲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和尚担水又去何处?自然是自古寺而来,再回古寺而去了。这也是实中存虚。人们可以想见古寺就藏在山的深处。
学生:作者说“大而至于建筑,小而至于印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的,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请老师说说印章的虚实相生是怎样的?
老师:治印,以着字处为实体,以其配字,偏旁、点画间的空隙为虚处。其一,治印讲究虚实的对立、调和、生发。其二,既要讲字画线条、偏旁实体的安排,又要注重于字画线条分割出的所有空间(诸如形态、部位、大小等)的安排。其三,要讲究空间大小分割块面的虚实顾盼。虚实之说,体现在线条处理上就是断而气连,晦而透明。这类有虚实的线条,表现为粗细有主次,节奏有轻重,表里有起伏。钤于平面纸上能产生出浮雕般的立体感,层次感。此外,一印刻就,在钤盖时要注意虚实的运用。初学钤印如同治印,只关注于文字实体,而忽视空间虚部。重实轻虚,是一大通病。其实,钤印时也应该实中见虚,如果唯恐印面不清晰,印泥丰而湿,用力实且重,则事与愿违,钤出的印蜕,势必会“逃掉”许多可资玩味的东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