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良知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6 14:4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良知》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对孔孟言行的学习,识记相关的名句,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学习他们立身处世的准则,提高自己内心修养的境界。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感知孔孟的观点,学习他们的修养境界
教学难点:通过对孔孟言行的学习,学习他们立身处世的准则,提高自己内心修养的境界。
教 法:朗读、分析、质疑、讨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之生也直”这篇文章,请同学说说孔子提出的“直”指的是什么?师明确后学习下一篇课文。  
2、板书课题:人的起点——良知  
二、整体感知  
1、识记:颡( ) 瞽瞍( ) 铄( ) 蓰( )  
2、初步感知:体会孟子性善论的观点。  
三、朗读、质疑、讨论  
1、学生自读,找出不懂的地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良能:本能。  
(2)信:诚,确实。  
(3)颡:额。  
(4)势:外在的力量、形式。  
(5)其性亦犹是也:人性由善变为不善的变化也像这样。  
(6)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从人的禀赋资质来说,是可以使它善的,这便是我所说的性善。  
(7)铄:授、给。一说以火销金为铄,意为自外而内。  
(8)弗思:没有去思考,了解。  
(9)蓰:五倍。  
(10)无算:无法计算,无数。  
(11)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蒸,众多。物,事。则,法则。秉,执持。彝,常。懿德,美德。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2)孟子认为,人有良能和良知是因为仁和义是通行天下的。
(3)孟子认为,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的本性是善的。
(4)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本性具有的,探求就能得到它们,放弃就会失掉它们。
四、理通课文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自由阅读并尝试翻译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2、学生感悟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①。孩提之
童②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1、老师指导阅读该片段,学生反复阅读该段
2、老师点出难理解的字词
①良:指本能的,天然的。良能、良知已作为专门的哲学术语,以不译为妥。②孩提之童:指两三岁之间的小孩子。
3、学生尝试翻译该段
孟子说:“人不用学习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 是良知。两三岁
的小孩子没有不知道亲爱他父母的,等到他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 没有不知道尊敬他兄长的。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没有 其他原因,因为这两种品德是通行天下的。”
4、学生品位探讨该段,教师归纳总结
良能良知是与生俱来,人人皆有的,正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 皆有之”(《告子上》)一样。比如说,亲爱父母,尊敬兄长,这 长是人的良能良知,不用教导,不用学习就知道的。进一步推导, 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所以,仁义也是属于人的良能良 知范围。这就又回到“仁义礼智,非由外好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上面去了。由此可见,孟子为了推行仁义礼智这些 儒者所崇尚的道德,真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不遗余力。绕过去,绕 过来,从方方面面来论证,最后都落脚到仁义礼智这些天经地义的道德上面来。由此要求人们行仁义,国君行仁政,天下成为仁爱礼让的大同世界。应该说,儒者的理想是非常不错的,其主张人性向善,主张仁爱礼让也是很有吸引力的。至于孟子所说的良能良知是否存在, 那就只有各人们心自问,体察自身,从而作出各自的回答了。但起码的一条,亲爱父母,尊敬兄长,这似乎还是通行天下的伦理道德。当然,并不排除有所谓件送不孝,大逆不道的特例,而且, 越到现代,这种特例似乎越多起来了。
告子①曰:“性犹湍水②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③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乎?人性之善也,犹 水之就(4)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5);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1、老师指导阅读该片段,学生反复阅读该段
2、老师点出难理解的字词
①告子:生平不详,大约做过墨子的学生,较孟于年长。
②湍 (tuan)水:急流的水。
③信:诚,真。
④就:趋向。
⑤颡 (sang):额头。
3、学生尝试翻译该段
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4、孟子是如何反驳对方的观点的
明确
运用譬喻来反驳,告子也是运用譬喻手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人性比作水来说明问题,以水无分东西的特性来说明“性无善无不善”。孟子顺着他的譬喻往下说。说都有向下的特性,但外力可以使之上流,孟子以此说明:人性本善,只不过后天环境可能改变其善性,使之成为不善者。
4、学生品位探讨该段,教师归纳总结
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孟子的雄辩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范。随口接过论敌的论据而加以发挥,以水为喻就以水为喻。就好比我们格斗时说,你用刀咱们就用刀,你用枪咱们就用枪。欲擒故纵,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平?”一语杀入穴道,只需要轻轻一转,其论证便坚不可移,使读者读来,不得不束手就擒。于是,我们便都是性善论者了。
   只不过,当我们放下书本而面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邪恶时,的确又会发出疑问:人性真如孟老夫子所描述的那般善良,那般纯洁得一尘不染吗?这种时候,我们即便不会成为苟子“性恶论”的信徒,多半也会同意告子的观点了罢:“人性之无分于善不时, 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公都子①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曰:‘性可以为 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②,以省瞽瞍(3)为父 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 曰‘性善’,然则被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④其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⑤,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 不善,非才③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 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 由外铄(7)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 失之。’或相倍蓰(8)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 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9)。’孔子曰:‘为此诗者, 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1、老师指导阅读该片段,学生反复阅读该段
2、老师点出难理解的字词
①公都子:孟子的学生
②象:舜的异母弟,品行不善。
③瞽 (gu)瞍(SOU):舜的父亲,品行不善。
④乃若:转折连词,大致相当于 “至于”等。
⑤情:指天生的性情。
⑥才:指天生的资质。
⑦铄 (shuo):授予。
⑧蓰(xi):五倍。
⑨《诗》曰:引自《诗经·大雅 ·蒸民》。蒸,众;则,法则;秉,执;彝,常;懿,美。
3、学生尝试翻译该段
公都子说:“告子说:‘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无所谓善良不善良。’又有人说: ‘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当 朝,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厉王当朝,老百姓就横暴。’也有 人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虽然有尧这样 善良的人做天子却有象这样不善良的臣民;虽然有瞽瞍这样不善 良的父亲却有舜这样善良的儿子;虽然有殷纣王这样不善良的侄 儿,并且做了天子,却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善良的长辈和 贤臣。’如今老师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都说错了吗?”
   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 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 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 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 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 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 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 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 故。《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老百姓 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高美好的品德。’孔子说:‘写这首诗的 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所 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4、学生品位探讨该段,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公都子更为全面地提出了人性问题来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孟子进行讨论, 除了告子的观点外,还另外举出了两种观点,且有理有据,说服 力较强。这一次孟子没有以诘难或推谬的方式进行辩论,而是正 面阐述了自己关于人性本善的看法。说是阐述,其实也是重申,因 为其主要内客,即关于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以及它 们与仁、义、礼、智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在《公孙五上》里已经 提出并阐述过了。只不过在那里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 探讨“四心”与“仁政”之间的关系,具有政治心理学的色彩。而 这里则是纯从人性探讨的角度出发,回答学生关于人性是否天生 善良的问题。
   其实,到底人性是如孟子的看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生善良,还是如苟子的看 法天生邪恶,或者如告子等人的看法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这是 一个很难说得清的问题。即便是哲学思想进步发展到今天,对于 这个古老的话题,学者们往往也莫衷一是,各执一端。所以,孟 子的看法的确也只能代表一家之言。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孟子在这里进一步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出了“求则得之,舍 得失之”的问题。按照孟子的看法,不仅人性本善,人性本来有 “四心”,就连仁义礼智这四种品质道德,也都是“我固有之也, 只不过平时我们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现在我们应 该做的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之中去发现仁义礼智, “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的天生资质。这使人想到他在《公孙丑 上》里面所说的,人有仁义礼智的四端,“犹其有四体也”。仁义 礼智已经植根于我们的本性之中,就像手脚四肢已长在我们的身上一样,由于太自然,太习惯了,反倒使我们浑然不知,意识不 到了。如果有一个人突然对我们说:‘我发现手脚就长在我们的身 上!”我们不认为他是个百分之百的白痴才怪。可今天突然有人对 我们说:“我发现仁义礼智就在我们的本性之中!”我们认为他是 白痴还是认为他发现了“新大陆”呢?
   古往今来,东南西北,多少人在寻 ( http: / / www.21cnjy.com )求仁义礼智、世间公道,却 原来都是背着娃娃找娃娃。孟子向我们猛击一掌说:娃娃不就在 你的身上吗?于是我们都反省自身,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 中去寻求仁义礼智的善的根苗,加以培养,使之茁壮成长。
   抛开抽象的哲学论争不说,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是不是有 它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意义呢?
五、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2、总结文中特殊句式。
3、说说你对孟子提出的“良知”的理解。
4、思考:孔子说的“直”与孟子说的“良知”之间有关联吗?
5、讨论:孟子用什么手法驳斥了告子“性无善无不善”的理论?
6、完成课后练习三,积累相关的通假字。
六、积累与应用  
1、文言知识积累。
2、名句积累。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3)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4)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5)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七、教后感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