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之《放鹤亭记》学案(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普通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之《放鹤亭记》学案(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6 21:09:47

文档简介

《放鹤亭记》学案
高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章内容。
学生从了解苏轼生平入手,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知识积累】
生平事迹: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 ( http: / / www. )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至岭南惠州,再贬至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
2.写作背景
《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 ( http: / / www.21cnjy.com )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反映出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崇尚隐逸,消极避世的思想情绪。文章记亭述鹤,借酒发感,叙议结合,亦文亦歌,抒发了个人清闲放旷、超脱尘俗的隐居之乐。苏轼以大家手笔,轻描淡写,点化议论,为我们构铸了一篇情理兼备,文采斐然的小品文。千百年来,盛读不衰。2004年高考湖南卷选用此文作为阅读材料,自有其关怀人文,创意出新之所在。
【基础知识】
一、日积月累,滴水穿石:
实词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 )
纵其所如( )                         
暮则傃东山而归( )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 )
挹山人而告知( )
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 )
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
啄青苔而履白石( )
  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
2、虚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   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 )
       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     ( )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 )
      其余以饱汝          ( ”)
文本探究
1. 通读课文后,请概述每段的大意。
2. 细细感悟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鹤的?
【我的思考】
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将鹤与隐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的?

【课后检测】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项是( )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义和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拓展阅读】
苏轼因上书批评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得罪了变法派,他感到了不妙,请求外任,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打击,本文写于1078年,这已经是苏轼外任的第八年。
作为渴求功业的苏轼,八年不能还朝,心头的郁闷可想而知。仕既不如意,隐亦不可得,所以只能接文章表明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表明对官场的厌恶与不满。
苏轼必须要用积极进取的理想,去面对孤独苦闷的现实;但是,他既向往自由隐逸的生活,又难舍功名事业的诱惑;他自负才华横溢,故张狂;他自感功业难就,故满腹牢骚。这些无不体现了苏轼内心儒道两种思想的难以调和,苏轼表面上羡慕隐者,但是此时他的骨子里还是进取。
儒是苏轼的“粮店”,积极进取,成就功名,是他赖以生存的生命理想,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做下去!
道是苏轼的“药店”,是他人生不得意时赖以治理心灵创伤的药,因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是活下去!
本文流露出苏轼在官场不得意时的感慨,但是它更是苏轼出世“情结”的一次浅浅的流露。当更大的打击降临时,苏轼将向“道”寻求更多的庇佑,以求心灵的解脱。
文本探究答案
二、1、 首段叙写建亭的原因及取名的依据;第二段写隐居之乐;第三段写《放鹤》《招鹤》二歌。
2,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高翔而下览”“翻然敛翼”“矫然而复击”。两只鹤放浪山野,纵其所如;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
【我的思考】(参考答案)
① 在感性认识上:两只鹤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无拘无束,任意翱翔;张山人是逍遥自在,悠然闲适。
② 在理论依据上:文中说“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作者从两部经书上找到了理论依据。
小结:文章通过形似和神似两个层面,把鹤和隐者巧妙地链接在了一起。《放鹤亭记》学案
高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章内容。
2、学生从了解苏轼生平入手,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重难点提示】
1,虽然本册书为选修,但是文言文的学习重在积累,所以学生通过学习本课来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进而读懂文章仍然是本课的重点。
2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这种复杂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想源自于其坎坷的经历;本着从经历入手的原则,深入探究本文的思想内涵就是学生们在学习中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知识积累】
生平事迹:
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 (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 ( http: / / www. )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至岭南惠州,再贬至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
2.写作背景
《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 ( http: / / www.21cnjy.com )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反映出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崇尚隐逸,消极避世的思想情绪。文章记亭述鹤,借酒发感,叙议结合,亦文亦歌,抒发了个人清闲放旷、超脱尘俗的隐居之乐。苏轼以大家手笔,轻描淡写,点化议论,为我们构铸了一篇情理兼备,文采斐然的小品文。千百年来,盛读不衰。2004年高考湖南卷选用此文作为阅读材料,自有其关怀人文,创意出新之所在。
【基础知识】
一、日积月累,滴水穿石:
实词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 )
纵其所如( )                         
暮则傃东山而归( )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 )
挹山人而告知( )
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 )
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
啄青苔而履白石( )
  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
2、虚词
    以   故《 ( http: / / www.21cnjy.com )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 )
       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     ( )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 )
      其余以饱汝          ( ”)
文本探究
1,、通读课文后,请概述每段的大意。
2细细感悟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鹤的?

【我的思考】
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将鹤与隐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的?

【课后检测】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 )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组是( )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拓展阅读】
苏轼因上书批评变法,得罪了变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派,他感到了不妙,请求外任,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打击,本文写于1078年,这已经是苏轼外任的第八年。
作为渴求功业的苏轼,八年不能还朝,心头的郁闷可想而知。仕既不如意,隐亦不可得,所以只能接文章表明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表明对官场的厌恶与不满。
苏轼必须要用积极进取的理想,去面对孤独苦闷的现实;但是,他既向往自由隐逸的生活,又难舍功名事业的诱惑;他自负才华横溢,故张狂;他自感功业难就,故满腹牢骚。这些无不体现了苏轼内心儒道两种思想的难以调和,苏轼表面上羡慕隐者,但是此时他的骨子里还是进取。
儒是苏轼的“粮店”,积极进取,成就功名,是他赖以生存的生命理想,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做下去!
道是苏轼的“药店”,是他人生不得意时赖以治理心灵创伤的药,因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是活下去!
本文流露出苏轼在官场不得意时的感慨,但是它更是苏轼出世“情结”的一次浅浅的流露。当更大的打击降临时,苏轼将向“道”寻求更多的庇佑,以求心灵的解脱。
11《放鹤亭记》导学案答案
【自学导航】(参考答案)
实词
1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恰好,副词)
2春夏之交,草木际天(边际,活用为动词,接近边际)
3……,纵其所如(动词,到……地方去)
4暮则傃东山而归(动词,向……方位)
5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使动,使……跟从)
6挹山人而告知(动词,斟酒)
7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作动词,比得上)
8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使灭亡 )
9啄青苔而履白石(动词,踩、踏)
10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名词用如动词,戴黄冠,后面的“葛衣”“草履”与“黄冠”用法相同)
(二)虚词
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介词,把,后边省略“之”)
   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     (动词,“以为”连用,认为)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介词,凭借)
   其余以饱汝         (介词,用……来,后边省略“之”)
二、1、 首段叙写建亭的原因及取名的依据;第二段写隐居之乐;第三段写《放鹤》《招鹤》二歌。2,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高翔而下览”“翻然敛翼”“矫然而复击”。两只鹤放浪山野,纵其所如;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
【我的思考】(参考答案)
① 在感性认识上:两只鹤是无拘无束, ( http: / / www.21cnjy.com )任意翱翔;张山人是逍遥自在,悠然闲适。
② 在理论依据上:文中说“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作者从两部经书上找到了理论依据。
小结:文章通过形似和神似两个层面,把鹤和隐者巧妙地链接在了一起。
【课后检测】(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的能力。B项“其子和之”的“和”读hè,动词,意思是“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此处不作形容词,也不能理解为“和睦”。
2、答案:A
解析:A项两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都是介词,当“用”“拿”讲。B项第一句“其”是代词,指“它们”,第二句是表语气的副词,此处是表反问语气。C项前一句“而”表并列,第二句连词,表修饰。D项“声闻于天”中的“于”是介词,“在”的意思,第二句的“于“是介词,当“由于”讲。
3、答案:C
解析:此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查古今词义的辨别能力。A项“明年”是指“第二年”,与现代汉语“明年”意义不同。B项“适当”是“刚好对着”的意思,现代汉语的“适当”作“恰当”“合适”讲。C项“同日而语”是成语,指“放在同一时间谈论”,也就是“相提并论”的意思。成语词义有较大的稳固性,现代汉语中保留古汉语的意义。D项“南面”不是表方位的名词,而是“面向南”的意思。
4、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力。D项对引用“山人”作歌的作用理解不当,它不能理解为“意境悠远,余韵悠长”。文章最后写山人作“放鹤,招鹤之歌”,点明主旨,含义深刻,也表现归隐居之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