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之《后赤壁赋》学案(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普通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之《后赤壁赋》学案(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06 21:13:12

文档简介

《后赤壁赋》学案
高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目标: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知识积累: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以待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不时之须 须通需
2、反而登舟 反通返
3. 道士顾笑,予亦惊悟。 悟通寤
(二)词类活用
1、顾而乐之 乐,意动用法 感到快乐
2、掠予舟而西也 西,名词作动词西行
3、横江东来 东,名词作状语,从东面
(三)重点虚词
指出下列“而”字的意义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法
1、归而谋诸妇 表顺承
2、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表修饰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
(四)特殊句式:
1、复游于赤壁之下。 介词结构后置
2、盖二客不能从焉。 省略从的宾语 余
四)名句填空
①霜露既降, 。人影在地, ,
顾而乐之, 。
②江流有声, 。山高月小, 。
课堂练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 顾(看)而乐之
C. 履(踏,攀)巉岩 D. 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1.D (应解为“高”)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而乐之,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 曾日月之几何(多少)
C. 予乃摄衣(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危险的鸟巢)
2.B(A边走边唱,C提着衣襟,D筑在树梢处的鸟巢)
3. 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掠予舟而西也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羽衣翩跹
A. 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3.C(①句“下”和②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均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下”和“向西飞”,③句“侣”为名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④“羽衣”名词用作状语“穿着羽衣”。)
4. 选出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 予乃摄衣而上 B. 履巉岩,披蒙茸
C.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 掠予舟而西也
4.解析:C项名词作状语,其他均为名词作动词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归而谋诸妇。 ②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B. 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不能兴风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C. 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②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禄升斗之禄
D. ①听其所止而休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5.解析:A(一个表顺承,一个表转折,译为但是)B.恰好C.表示目的D.任凭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识:认识
B.适有孤鹤 适:正好
C.掠予舟而西也 西:西方
D.道士顾笑 顾:回头
6.解析:选C。C项,“西”,名词作动词,向西飞去。
7.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复游于赤壁之下 ②渔樵于江渚之上
B.①飞鸣而过我者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①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①以待子不时之须 ②举匏樽以相属
解析:选B。A项,“于”都是介词表处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B项,①代词,“的人”;②代词,“的地方”。C项,“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D项,“以”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
8.对文中“玄裳缟衣”的“孤鹤”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象征身遭贬谪,孤独寂寥的作者本人
B.象征作者出世的理想
C.象征因“客去”而感觉孤寂的作者
D.象征作者“羽化”的游仙思想
解析:选C。作者的孤寂并不是因“客去”,而是因身遭贬谪的缘故,即使“客”也只是陪衬而已。
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2)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3)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答案:(1) 我有一斗酒 ,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2)才过了多久呀,以前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
(3)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
文本探究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时间 七月既望,初秋 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 黄州赤壁 黄州赤壁
景色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 乐—悲—乐 乐—悲—惆怅迷茫
(提示: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3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4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拓展阅读:
风雨任平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情,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后赤壁赋》学案
高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目标: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知识积累: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待子不时之须
2、反而登舟
3. 道士顾笑,予亦惊悟。
(二)词类活用
1、顾而乐之
2、掠予舟而西也
3、横江东来
(三)重点虚词
指出下列“而”字的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及用法
1、归而谋诸妇
2、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四)特殊句式:
1、复游于赤壁之下。
2、盖二客不能从焉。
四)名句填空
①霜露既降, 。人影在地, ,
顾而乐之, 。
②江流有声, 。山高月小, 。
课堂练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 顾(看)而乐之
C. 履(踏,攀)巉岩 D. 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而乐之,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 曾日月之几何(多少)
C. 予乃摄衣(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危险的鸟巢)
3. 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掠予舟而西也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羽衣翩跹
A. 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4. 选出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 予乃摄衣而上 B. 履巉岩,披蒙茸
C.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 掠予舟而西也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归而谋诸妇。 ②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B. 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不能兴风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C. 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②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禄升斗之禄
D. ①听其所止而休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识:认识
B.适有孤鹤 适:正好
C.掠予舟而西也 西:西方
D.道士顾笑 顾:回头
7.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复游于赤壁之下 ②渔樵于江渚之上
B.①飞鸣而过我者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①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①以待子不时之须 ②举匏樽以相属
8.对文中“玄裳缟衣”的“孤鹤”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象征身遭贬谪,孤独寂寥的作者本人
B.象征作者出世的理想
C.象征因“客去”而感觉孤寂的作者
D.象征作者“羽化”的游仙思想
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2)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3)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文本探究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时间 七月既望,初秋 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 黄州赤壁 黄州赤壁
景色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 乐—悲—乐
(提示: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拓展阅读:
风雨任平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情,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
附文本探究答案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时间 七月既望,初秋 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 黄州赤壁 黄州赤壁
景色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 乐—悲—乐 乐—悲—惆怅迷茫
(提示: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3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4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