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文精神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4 13:1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文精神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 同步练习
一、通读全文,分别简要概括文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四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二、阅读第一部分,分别概括下面各位学者对人文内涵的理解。
季羡林:
周来祥:

李振宏、王磊:

包心鉴:
何中华:
三、阅读第二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对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问题,主流观点与非主流观点分别是什么?
主流观点:

非主流观点:
2、易杰雄先生从什么角度探讨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并得出了什么结论?
角度:
结论:
3、易杰雄先生从哪三个层面论说了“科学研究是一项崇高无比、神圣无比的事业,研究者心灵的纯洁是创新、突破的内在要求”这个观点?

四、阅读第三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王树人先生认为人文精神和现代化是冲突的,请概括理由,不超过40字。

2、何中华先生认为“现代性与人文精神的冲突,归根到底源于现代性的文化基因之中”,那么影响人文精神的现代性文化基因指什么?

五、阅读第四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郭延礼先生在探讨重建人文精神这个问题时,提出“两个前提”和“四个强化”,分别是:
以 为前提,
以 为前提。
强化
强化
强化
强化
2、刘文英先生认为在当代中国人中“重构人文精神”,最好的资源和手段分别是什么?
最好的资源
手段是

3、刘文英先生认为重建人文精神的基础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通读全文,分别简要概括文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四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人文精神的内涵
第二部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
第三部分:人文精神与现代化的关系
第四部分:重建人文精神
二、阅读第一部分,分别概括下面各位学者对人文内涵的理解。
季羡林:人文精神就是处理好天人关系、社会关系、修身关系所达到的境界。
周来祥:人文精神就是人追求达到生命层次、生存状态层次、求善层次、丘疹层次、求美层次等五个由低而高的生存层次的一种精神境界。
李振宏、王磊:人文精神就是重视人、重视人的幸福、人的权利,重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尊重人格独立和平等的文化精神。
包心鉴:人文精神就是自觉、自主、自由的具有现代化属性的精神。
何中华:不主张对人文精神进行定义。In
三、阅读第二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对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问题,主流观点与非主流观点分别是什么?
主流观点:科学精神中可以纳入人文精神的内容,人文精神也应该包容科学理性。在一定意义上说,科学精神是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非主流观点:就目前人文精神的生存状态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相互冲突的地方。
2、易杰雄先生从什么角度探讨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并得出了什么结论?
角度:人文精神与科学研究创新的内在关系
结论:人文科学与科学精神是统一的
3、易杰雄先生从哪三个层面论说了“科学研究是一项崇高无比、神圣无比的事业,研究者心灵的纯洁是创新、突破的内在要求”这个观点?
从科学创新和突破的特点、科学创新过程、作出创新成就的结果三个层面来论说的。
四、阅读第三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王树人先生认为人文精神和现代化是冲突的,请概括理由,不超过40字。
在现代化中,敬畏感和神圣感被解构了,种种最高价值体系处于濒临崩溃状态。
2、何中华先生认为“现代性与人文精神的冲突,归根到底源于现代性的文化基因之中”,那么影响人文精神的现代性文化基因指什么?
现代性所固有的知识论取向及其科学主义传统
五、阅读第四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郭延礼先生在探讨重建人文精神这个问题时,提出“两个前提”和“四个强化”,分别是:
以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有利于对下一代的培养为前提,
以不脱离当前的历史文化语境为前提。
强化对人的生存状态、人生价值、人类命运的关注思考,
强化对人的尊严的维护,对人的高洁情操、纯洁人格力量的歌颂和礼赞,
强化知耻精神,
强化爱国主义精神。
2、刘文英先生认为在当代中国人中“重构人文精神”,最好的资源和手段分别是什么?
最好的资源是本民族固有的人文智慧和西方文化中的人文智慧
手段是通过反省和自觉,既要重视和挖掘本民族固有的人文智慧资源,又要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中的人文智慧资源,使其与中国固有的人文资源融合起来。
3、刘文英先生认为重建人文精神的基础是什么?
人应该在自己的内心挺立道德良知,从而使人文精神在人的内心扎根、生长和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