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其诗,读其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颂其诗,读其书》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6 10:4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颂其诗,读其书》教案 ( http: / / www. / Index.html" \t "_blank )
教学 ( http: / / www. / Index.html" \t "_blank )目标:
1、诵读文本 ( http: / / www. / Index.html" \t "_blank ),整理积累有关文言实词、通假字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尽信书不如无书”“尚友”等的含义。
教学方法与教具选择诵读法//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登高 杜甫
二、阅读与鉴赏:“最好”的感觉陈平原
三、新授:板块2. 颂其诗、读其书(16—25章)
07、咸丘蒙曰:“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孟子 万章上》)
【译文】咸丘蒙说:“舜没有以尧为臣,我已知道了。《诗经》上说:‘整个天下都是君王的领土,从内陆到海边,所有人民都是君主的臣下。’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怎能不做他的臣呢?”孟子说:“这首诗不是这个意思。是说为王事辛苦而不能供养自己的父母,是说:‘都是君王的臣,只有我有才能却更辛苦。’”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诗人的本意。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如果拘于词句,那《云汉》这首诗说;“周朝剩余的百姓,没有一个留存。”相信这句话,那就会认为周朝真是一个人也没有了。
【读解】孟子是在和学生咸丘蒙讨论有关大舜的事迹时顺便说到读诗的方法问题的。但他的这段话,尤其是关于“以意逆志”的命题,却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名言,直到今天,仍然受到现代文学批评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所谓“诗言志”,语言 ( http: / / www. / Index.html" \t "_blank )只是载体、媒介。因此,读诗贵在与诗人交流思想感情。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情动而辞发”是“诗言志”;“披文以入情”是“以意逆志”。 为勰发挥的,正是孟子的读诗法。至于现代批评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强调鉴赏者的再创造,那就和孟子“以意运志”的读诗法相去较远了。
另一种解读者则“胶柱鼓瑟”,演奏瑟乐器时,胶住架弦调音的柱,就无法调节音的高低,变换音调。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例句:你曹叔喜欢古诗古词,有点艺术家的作派,但未免胶柱鼓瑟,给女儿取名字过于生僻拗口了。(刘心武《曹叔》)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红楼梦 ( http: / / www. / Index.html" \t "_blank )》120回)
08、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优秀的)士斯(连词,就、则)友(与……交朋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认为)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同“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讲求,讨论)其世也。是尚友(追溯历史和古人交朋友)也。”
(《孟子 万章下》)
【译文】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读解】孟了的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的范围问题。乡里人和乡里人交朋友,国中人和国中人交朋友,更广泛的范围,则和天下的人交朋友,也就是朋友遍天下了吧。如果朋友遍天下还嫌不足,那就有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了。当然,也只有神交而已。这种神交,就是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而为了要正确理解他们的诗和他们的书,就应当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又离不开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问题了。《新华成语词典》解:只有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才能理解作者。后用此成语指了解人物,评论世事。例句:他深感世界上的事物之间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只盯住一个“网结”是不足以知人论世的。(刘心武《钟鼓楼》第5章)
实际上,孟子这段话对后世真正发生影响的,正是“知人论世”的主张。它与“以意邀志”一样,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事实上,直到今天,无论现代主义以来的新兴文学批评方式方法已走得有多远,多新奇,但在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上,大学讲台上,以及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批评实践中,依然在主要使用着的,还是“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式方法。所谓“时代背景分析”、“作者介绍”、“中心思想”、“主题”等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无一不是“知人论世”或“以意逆志”的产物。由此足以见出孟子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之一,正是由本章的文字所发生的。学者严迪昌从心态与生态两方面读诗歌,便用知人论世之法。
09、孟子曰:“尽(完全)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书写的竹简)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任凭)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木槌)也?”
(《孟子 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成河甚至可以漂起大木棒呢?”
【读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恩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风,误人子弟,贻害无穷。今天,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似乎也已经是浅显而容易明白的道理了。可是在孟子的时代,这恐怕还是空谷足音吧。其实还用不着推得那么远,只需要想想那些“唯书”、“唯上”的时代,孟子这话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引用的。终于有人说了:“不唯书,不唯上。”于是我们也都可以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所举的例子是《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而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的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即便是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
《新华成语词典》解: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后用来规劝、告诫人们不要盲目相信或拘泥于书本。读书,是求真的,培养思辨的品质,不能越学越糊涂。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另一篇《怀疑与学问》的短文如是说“疑”:为什么(1234)+怎么办(5)
读书贵有疑。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疑能打破迷信。盲目地迷信书本,这是读书一忌。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因此,要打破对书本的迷信,避免陷入盲目性,就要在读书时大胆见疑。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无可非议的。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读《禹贡》一书时,对书中“岷山导江”的说法提出了疑问。后来,他通过实地考察,终于作出了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的新结论,比史书上的传统说法进了一步。
疑能增进兴趣。读书如能以疑见读,其味无穷。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生对读书始终兴趣十足,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总是带着疑问读书。
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这句话颇为深刻。一般说来,大胆见疑与科学释疑往往是连在一起的,问题是在怀疑中提出的,又必然会在深入研究中解决,而问题的解决,便是获得真知灼见的开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之所以能在数学领域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优异成果,正是由于他对书本上现成的公式、定理和结论,能够大胆见疑、科学释疑。他攀登数学高峰的第一步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读书贵有疑,可贵之处,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敢于大胆地探索和追求。但是,提倡读书有疑,并非是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违背科学原理的胡猜乱疑。要疑得正确,疑得有长进,还要善于疑。否则,当疑时不疑,不当疑时又乱疑,那就非但得不到任何知识和长进,还会把思想引上邪路,这决不是我们应取的治学态度。
四、探究与创新
1、你如何看“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
2、以“怀疑与……”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请拟定写作 ( http: / / www. / Index.html" \t "_blank )提纲。
教学后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