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作者信息
姓名
寻丽霞
电话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邮件
单位
莘县莘州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新授课:《兵车行》
一、教材分析
《兵车行》是苏教版高中选修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中的第一篇。“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已有定论的风格特征,也是本专题的教学过程中应重点突出的教学目标。《兵车行》是历史上社会现实的真实记录。“诗圣”杜甫通过征夫出征、家人送别的凄惨场面与征夫的对话,真实地再现了唐王朝“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唐代长期的拓边战争给边疆少数民族和广大中原地区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势的深深忧虑。《兵车行》是标志着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典范作品之一,应重点指导学生感悟诗人情感起伏的历程并体会作者深沉浓郁的情感。在理清诗人的情感历程后,再从本诗句法、节奏和用韵的角度分析该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说本能的不喜欢这个总是郁闷的老诗人,总觉得读他的诗缺少激情,不想读李白那么酣畅淋漓。基于学生的情况,我觉得应该补充作者的背景知识,从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人生经历几个角度,使学生对杜甫初步了解,期望建立起学生对杜甫的尊重和敬仰,从作者出发激起学生的读诗兴趣。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他的诗歌使学生能够触摸到这位这位怀着深广的忧愤的诗人,体会他的浓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基于以上原因我比较详细的介绍了作者,在处理写作背景时,我就弱化了,只是给了学生一个时代的前提,毕竟理解文章一定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但是关于安史之乱,学生历史课已经讲的很详细了,他们能够基本把握当时的背景。这样既避免了教学的重复,又节约了宝贵的课时,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了诗歌鉴赏本身。同时,为了保护学生出初读课文的自我体验,我准备把对于背景的介绍放在朗读课文之后,给出时代背景之后,再读课文,让学生谈谈体会,引导学生学会在时代背景下分析作品。学习诗歌要能够鉴赏诗歌,在这篇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的第二个教学重点就是把握鉴赏要点。
三、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理解杜甫的布衣情怀。
2.学会诵读,体会杜诗的独特风格。
3.鉴赏诗歌,把握杜诗思想及艺术。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一、课前播放有关战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二、课堂上,巧用文档软件,激活语文教学,全面展示文本,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有利于文本阅读的即时生成。
三、在整体把握文本阶段,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逻辑思路探讨: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体悟本诗的思想,抓住写作的艺术亮点,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训练学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情境导入
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
播放战争视频
研讨交流
提出问题:感情基调是什么?;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
朗读;点评、评价、交流,概括明确基调:悲怆、忧愤、苍凉、深沉、郁怒…;惨别图,行人申诉……
利用文档软件批注
探究
提出问题:本首诗反映的思想是什么?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从中找出并归纳
利用文档软件批注
提出问题: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学生读书,从书中找出答案;交流。
思维导图,训练学生思维,上升到“哲学”层次。
研读交流建构
★你觉得这首诗诗歌一开始写“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 重男轻女的观念在此是不是真正改变了?
紧扣文本,边朗读边交流总结:
拓展
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战争,
看图片,因为战争, 。
思考回答
总结
因为战争,一阵阵捶胸顿足的呼喊;因为战争,一堆堆荒郊野外的白骨;因为战争,一双双呆滞失神的眼睛;因为战争,一团团疾驶飞扬的尘土……车声隆隆,马鸣萧萧,似乎还不曾消逝……《兵车行》所描绘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离乱之苦,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现在让我们一起读课文,再一次体味诗歌沉郁怨愤的基调。
一起朗读,再一次体味诗歌沉郁怨愤的基调。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设计紧扣诗词文本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会杜甫诗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停止战争,珍惜和平”的期待,对和平的热烈憧憬。整节课让学生始终感受战争带来的灾难,深刻体味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课堂上,巧用文档软件,激活语文教学,全面展示文本,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有利于文本阅读的即时生成。
课前播放战争视频,思考战争带来了什么?引导利用思维导图,训练学生思维。在整体把握文本阶段,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逻辑思路探讨: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体悟本诗的思想,抓住写作的艺术亮点,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训练学生思维。
课件41张PPT。坐姿端正,精神饱满
语文学习,收获无限他是盛唐诗坛一颗耀眼的巨星他一生跌宕坎坷,却忧国忧民 他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
精深的光辉典范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
艺精湛 ,被奉为“诗圣”其诗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兵车行杜甫光辉典范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理解杜甫的布衣情怀。
2.学会诵读,体会杜诗的独特风格。
3.鉴赏诗歌,把握杜诗思想及艺术。 杜甫的布衣情怀知人论世1、读书游历时期(712——747)
35岁前,祖父杜审言,是三朝宰相。杜甫24岁考取进士。这一时期代表作《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35-44岁,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到京就选,“举进士不第,困于长安”。求官失败,父亲离世,家庭困难到“衣不盖体,尝寄食于人”的境地。
这一时期代表诗作《兵车行》、《丽人行》,对“安史之乱”前的开边政策进行讽刺,反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45—48岁亲历“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仕途几经辗转,生活充实,佳作较多。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49岁后寓于成都杜甫草堂。
诗作:《蜀相》《登高》《春夜喜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资料一:关于杜甫其人(人生四个时期) 唐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年(749年)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的一个小城,但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而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的两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征讨南诏,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疾痢,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于是派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资料二:时代背景读课文,明基调一 读(孙道临朗诵)听朗诵: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悲怆、忧愤、苍凉、深沉、郁怒…
“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
杜甫为什么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而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呢?
沉郁 顿挫1.《兵车行》的感情基调?沉郁读文本,悟思想二 读(学生朗诵)读文本,悟思想思考问题:
1.这是一首古体诗,是侧重于叙事的。它叙了一件什么事?
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人物、前因、后果。
2.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
第一部分 惨别图: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学习检测:
1耶娘妻子走相送,体会“走”字写出了什么?
一个“走”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奔呼号和那一刹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
2 牵衣顿足拦道哭,四个连续动作写出了什么内容?
连续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令人触目惊心。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也表现了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请同学们思考:
1、造成这一惨状的根源是什么?
(可以用原文中的诗句回答。)
?明确:“点行频”(诗眼)是频繁征兵的意思。
2、“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武皇开边意未已”?(即唐玄宗)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第二部分 行人申诉:戍边无休止,家园尽荒芜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戍边时间之久牺牲人数之多家乡田园荒芜远征生活艰难赏析: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男孩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男孩子刚到束发年龄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人过40,头发渐白,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不料又被抓去戍边垦荒。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第三部分 行人申诉:索租何太急,青海群鬼哭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逼租急迫以景结情重男心态改变赏析:1、“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役夫”为什么不敢“申恨”? 突出了“役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揭露出统治者强加给百姓的精神桎梏,使百姓敢怒而不敢言。不敢“伸恨” 为什么又申恨了? 说明了精神桎梏已经压制不住“役夫”之“恨”,突出百姓所受苦难已达极点,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这样就更深刻的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2、“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一句表明了人们怎样的心理?人们的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变? 中国百姓一贯重男轻女,生男喜,生女悲。这是封建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在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是什么导致百姓心理的变态?是连年战争、繁重的兵役负担和男子的大量死亡的残酷社会现实反映了人们心灵上受到了多么严重的摧残。百姓对战争的怨恨与控诉,通过这句诗深刻而又凝练地表达出来了。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场,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颇能发人深思。 品艺术,抓亮点三 读(学生再读)思考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诗歌一开始写“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 重男轻女的观念在此是不是真正改变了?
《兵车行》的艺术亮点? 如果没有战争, 。拓 展因为战争---因为战争---因为战争---因为战争---因为战争---因为战争---因为战争---因为战争---因为战争---因为战争---因为战争---因为战争---因为战争---因为战争---因为战争一双双呆滞失神的眼睛 一阵阵捶胸顿足的呼喊 一团团疾驶飞扬的尘土 一堆堆荒郊野外的白骨 痛恨战争,珍惜和平 背诵《兵车行》 作 业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