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宋词第九专题《定风波》46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宋词第九专题《定风波》46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14 11:1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 荷尔德林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教学目标
1.诵读本词,体会词的意境。 ?
2.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豁达的胸怀及本词包含的人生哲理。? ???乌台诗案 宋神宗以强硬的手段来推行新法,对于反对变法的保守派大臣,要毫不留情地予以严惩,而著名的大学者苏轼刚好赶上了风口浪尖。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轼到了湖州,作《湖州谢上表》。其中有表示对新法的不满的话语。结果惹怒了一些尚在当政的新进们。他们为了置苏轼于死地,针对苏轼拉开了一张有预谋的罗网。
在进京的路上,苏轼听说罪名重大,数次想跳水自杀,只是担心自己一死,会牵连到弟弟苏辙,这才没有下定决心。而其妻子王闰之(苏轼第一任妻子王弗堂妹)为了避祸,将苏轼诗文手稿全部烧毁。
一回京城,苏轼下狱,在“有心人”的操纵下,苏轼的罪名就大了,已经到了罪大恶极的地步,非死不可。乌台诗案 苏轼下狱。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早做心理准备。有一天苏迈有事,不能去给父亲送饭,就托一个朋友代劳, 但苏迈忘记告诉朋友这个约定,偏巧朋友给苏轼送去了一条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难逃一死,便写了两首绝命诗给弟弟苏辙。
后来,在曹太后、主张变法的王安石以及其他一些大臣的全力营救下,苏轼被拘禁近百日,终于获释。巨大的挫折并没有改变苏轼豪爽的性格,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反而激发了他创作的热情,在黄州的日子,苏轼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等脍炙人口的诗词。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 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1.重点字词解释
①雨具
②吟啸
③芒鞋
④谁怕
⑤一蓑烟雨任平生
⑥料峭
⑦向来潇洒处预习检查①代指拿雨具的仆人
②吟诗长啸
③草鞋
④有何可怕
⑤即使一生顶笠披蓑也任 凭它去
⑥形容早春微寒的样子
⑦刚才遇雨的地方自主学习 自由诵读作品,思考以下问题: ①在词中,作者写到:“竹杖芒鞋轻胜马。”如何理解步行“胜”于“马行”?
②概括一下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在词中,作者写到:“竹杖芒鞋轻胜马。”如何理解步行“胜”于“马行”? 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
竹杖芒鞋与马。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
这“轻”字分明是“无官一身轻” ,就是心情的放松,是一种即使在困顿之中也能超脱旷达的胸怀。 明确:词人是一个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概括一下词人是怎样的形象。 合作探究
1、“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这三句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归去”?试分析。
1、“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披着一袭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笑傲江湖,超然洒脱。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这三句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归去”?试分析。
“风雨” 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作者在经历了“风雨”之后,在词的末尾说:“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苏轼现存的360多首词中,“归”字出现了100余次,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归去”?试分析。 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但终其一生,苏轼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他一生宦海沉浮,刚直如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苏轼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鬓微霜,又何妨……”说明他是多么地渴望建功立业;他的“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他在壮志难酬时还有许多感概。但宦海的风波,仕途的坎坷使他不得不希望获得精神解脱,“归去”,可见也是自我慰藉的最好方式,“旷达”“超脱”的性格来自于“政治风雨”来自于对人生空漠的看透和体验。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
①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②营营:周旋、忙碌,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③夜阑:夜尽。
④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
思考:本词流露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ú )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延伸阅读 “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余生。由于结尾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 词人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归隐,而是内在的“心”的归隐。所归隐之处,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此心安处,即是吾乡”。当堂检测 卜算子 苏轼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在黄州所作。
思考:这首词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苏轼以孤鸿为喻,托物言志,表达了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坚持高洁的心情与处境。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苏轼的心路历程失意自伤
低沉苦闷随遇而安
洒脱旷达乐观豪迈
积极向上前期中期后期东坡先生我想对您说……课堂小结
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无歌无喜,无风无雨。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用以小见大和一语双关的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
祝福语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开了一把遮蔽人生风雨的大“伞”,撑出了一片笑对人生的晴朗天空,愿我们也能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谢谢大家!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
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表现了诗人旷达心态和归隐意向。合作探究5分钟 1、词人面对自然界的风风雨雨,表现出极轻松自如的态度,想一想,本词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该如何理解?请全面的分析一下。
2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本句包含什么样的人生哲理?请分析,并搜集相关的名句。 要求:1—4组回答第一题,5—8组回答第二题。 明确:词义表面写的是自然界的风雨,实际写的是人生风雨,对苏轼来说则是政治上的风雨;“竹杖芒鞋”则指相对艰苦的生活,“马”则指相对舒适的官宦生活。 1、词人面对自然界的风风雨雨,表现出极轻松自如的态度,想一想,本词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该如何理解?请全面的分析一下。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面对人生的荣辱得失,苏轼表现出的是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 2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本句词包含什么样的人生哲理?请分析一下,并搜集相关的名句。 明确:本句包含的人生哲理,实际上是词人坦荡人生的体现。人生中遭遇些许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只要用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风雨背后总会有阳光,挫折背后总会有惊人的喜悦。1.阳光总在风雨后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打击只会让我们坚强!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能够激励我们名句:归纳小结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复杂而深微的情致及旷达情怀。
塑造了一个乐观,旷达的
主人公形象。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用以小见大和隐喻的手法,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风雨苦难,不要苦恼,不要被它吓倒,只要坦然相对,一切风雨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主题。表现了苏轼此时期成熟的思想。小结: 自己平生任由人生的风风雨雨吹打,无所畏惧。
延伸阅读 南乡子 苏轼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注: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得罪被贬黄州时所作。当堂训练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思考:本词流露出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思考:本词流露出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这是词人不伏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浩田暮的低沉之调,体现出苏轼执着于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苏轼的心路历程失意自伤
低沉苦闷随遇而安
洒脱旷达乐观豪迈
积极向上前期中期后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
政治上的晴雨不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