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扬州慢姜夔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化用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姜 夔 (1155 — 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 官贵人坐上客。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婉。 写 作 背 景
南宋时期,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 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 ,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抢掠,“横尸二十里”,扬州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攻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1176年冬至,诗人途经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扬州慢 小序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写作时间 淳熙丙申至日
所见所闻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缘由 感慨今昔
其他人的评价 有《黍离》之悲
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初读: 1、读准字音 2、准确翻译扬州慢 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翻译: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走在昔日繁华的街道上,到处都是青青的荠菜和麦子。自从金兵进犯长江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号角悲鸣,使人顿觉寒冷,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才能,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难以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但桥下月色凄冷,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药,不知它为何人开花繁生! 再读: 1、昔日的扬州城是什么样?
2、今日的扬州城呢?(用上阕的一个词语概括)
3、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 昔日扬州 淮左名都
对 虚 竹西佳处
比 写 春风十里(化用典故)
今日扬州 “空城” 景 荠麦青青、废池
实 乔木、二十四桥 胡马
写 空城 无声冷月 窥江
寂寞红药
声—清角吹寒
作者感受 杜郎俊赏,重到须惊(化用)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
精读: 寻找名句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化用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荠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了强烈反差。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词人穿越时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惊”――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我们可以思接千载,体验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给予词人极高评价:“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