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 踏莎行
秦观高密一中 于晓燕
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暮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遇见少游的时候,我正是如此。 ——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
学习目标
1、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2、理解词人表达的凄苦失望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怅惘心情。 秦观(1049-1100)
北宋词人。字太虚、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 (今属江苏)人。
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与黄庭坚、张耒(lěi)、晁补之共称为“苏门四学士”。
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风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走近作者写作背景
北宋后期,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新旧两党争斗激烈,互相倾轧,党同伐异。元祐间新党重新执政,苏轼因为旧党而坐罪,秦观受牵连同遭贬谪,他先贬杭州通判,再贬处州监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接二连三的贬官,理想破灭,前途渺茫,万分哀怨,悲愤交加,他到郴州后写下了这首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之凄苦与幽怨,成为词坛的千古绝唱之一。浅味品味深味津渡( ) 砌成( ) 郴江( )
可堪:
驿寄梅花:
尺素:
砌:
幸自:
为谁:预习检查浅味诗词 读准字音,疏通意思jīnqìChēn 哪堪,哪里经受得住。可,岂,哪。请邮差寄送梅花。比喻向远方友人表达思念之情。一尺长的素绸,代指书信。 堆叠。本自,原来是。为什么。 自主学习
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这些意象暗含的深意。
品味诗词 体味情感 雾、楼台、月、津渡、桃源、孤馆 杜鹃、斜阳、梅花、尺素、郴江、郴山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地表现出作者遭贬谪之后的凄迷惆怅的心境。 “楼台”,令人联想到的是一种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雾吞噬了;
“津渡”,可以使人产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联想,而如今朦胧夜色中迷失不见了。
写出了秦观屡遭贬谪的理想失落和无限凄迷的意绪……
桃源(注释)
理想的寄托,心中的乐土,作者苦苦追寻,多方探寻。却是“望断无寻处”。
“望穿秋水,无处可觅”,“为伊寻得人憔悴,桃源乐土无处觅!”词人寻觅理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楼台、津渡、桃源三种意象分别用“失”“迷”“无”做前缀,包含了一种迷惘惆怅之情。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渲染环境的凄清。既写出了旅馆的地处偏僻,更突出了词人贬谪客居他乡的孤独愁苦之状。“闭”写孤馆内凝聚的冷寂气氛,衬托作者郁闷的心境。
杜鹃 营造悲苦气氛。思念家乡。后世说杜鹃鸟是望帝的魂魄所化,在暮春的声声悲啼,仿佛是在说“不如归去”,似乎对那故国难以忘怀。“斜阳”,萧瑟惨淡的景象渲染诗人内心的凄苦愁怀。“杜鹃声”“斜阳暮”两种意象表现了人生无限凄凉的况味。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前者见《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后者是说鱼能传递书信,典出《玉台新咏》题名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诗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连用两则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极写羁旅的孤寂和遭贬谪的幽怨。
砌成此恨无重数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砌”有“堆叠”之意。有这一“砌”字,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如砖石垒墙般“砌”起一道高高的无法逾越的“恨”墙, 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
这种写法,不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沉重坚实而又无法消解。 合作探究
苏轼最欣赏“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二句,他在一把扇子上写下了这两句词,而且叹息:“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对这两句,课文中有两种注释:一说是怨恨自己不应离乡入仕,入仕后又不应卷入元祐党争;一说是因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故对无情之天地造物,发出究诘与呼号。你同意哪一种说法,应该怎样理解?请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说明。第一种说法:怨恨自己不应离乡入仕,入仕后又不应卷入元祐党争。理解:
1、把郴江比作自己,把郴山比作家乡。
秦观啊,你自己在自己的家乡多好啊,为什么你偏偏要离开家乡外出谋求什么官呢?
2、把郴江比作自己,把郴山比作朝廷。
“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唐宋词鉴赏辞典》)
第二种说法:因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故对无情之天地造物,发出究诘与呼号。理解:
郴江发源于郴山,而它的下游流到了潇湘水中去了,这是地理的现实。秦少游问的无理。他说郴江从郴山发源,就应该永远留在郴山,它为什么居然要流到潇湘的水中去了呢?像“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李商隐《寄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乌夜啼》)都是无理之语,却是至情之辞。正是那些生活遭遇到极大忧患挫伤苦难的人,才对天地之间的不平发出这样的诘问。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课后拓展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淡淡的忧愁。
②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这些词语(或物象)表现出来的;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来的。①“飞花”和“梦”本来不相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②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22 《踏莎行》描写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心绪,抒发了内心不能直言的深曲幽微的贬徙之悲,寄托了深沉哀婉的身世之感,充分体现了作者身为北宋婉约派大家的卓越艺术才能。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