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菏泽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之《燕歌行》课件(23张ppt)+教学设计(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菏泽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之《燕歌行》课件(23张ppt)+教学设计(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18 11:12:31

文档简介

姓名
刘珍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邮件
单位
菏泽市第三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燕歌行》
一、教材分析
《燕歌行》选自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它不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
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后来战争失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
二、学生分析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曾学过高适的作品,对边塞诗也并不陌生。但学习这首歌行体的古诗,对我校学生来说,确实有些难度。他们重专业,文化课学习兴趣不高,而《燕歌行》篇幅较长,理清诗歌中叙事的层次就显得非常必要,教师要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诗作的多重主题,探究艺术技巧,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以能触类旁通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2.?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互联网、微课、PPT、网络音频、博客等技术。
阶段一:课前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分工查找作者的资料,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为后面具体分析内容、体味情感奠定基础。技术手段:互联网、多媒体、ppt、自主学习评价量规。
2.学生以批注法对文本自读批注,初步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感情。
技术手段:互联网,多媒体。?微课《批注读书法》、自主学习评价量规。
阶段二:课中
利用PPT,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突出信息技术化手段的优势,将图片与音乐结合课件及时呈现给学生。
教学中,先用“情景创设法”,播放音乐《精忠报国》,齐读两首熟悉的边塞诗,让学生感受沙场男儿的报国情怀;然后由浅入深地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去合作讨论,用课件及时直观的呈现出来,在分析与层层诵读中,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感情,把握诗作复杂的主题。
学生在课堂中仍能通过较为直观的形式接触到真实过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完美结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阶段三:课后
一、让学生从主旨与艺术手法的角度写300字的赏析文段,上传至班级360云平台,写作过程中可以在QQ群或微信群中讨论。用问卷星加以评价。
二、补充与《燕歌行》阅读赏析的相关资料,保存至班级云盘,要求学生阅读,拓展视野。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激情导入
进入情境,齐读两首边塞诗
PPT制作技术
音乐铺陈渲染
感知文本
播放名家朗诵视频,让生简述情节
听读,自读,范读,交流
自主学习评价量规
合作探究
问题一:
分别找出描写三类人物的诗句,并作简要分析,体悟诗歌作者的情感。
问题二:
诗歌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表述复杂的主题。
?
学生阅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从中找出并归纳
PPT画面直观展示知识要点。
拓展延伸
品读陈陶《陇西行》,读出“沉痛语”
运用本节课所学当堂练习,完成知识的迁移提升
PPT直观展示,评价量规
作业评价
从主旨与艺术手法的角度写300字的赏析文段
认真完成作业,上传至班级博客,自由交流,相互评价。
PPT,博客,微信,云平台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本设计紧扣教学目标,歌曲播放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战场气氛,引起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强烈兴趣。
2、?视频教学更直接。之前我从唐之韵中截取了课文的朗读,感知文本时,播放了这一段音画交织的视频,学生对文本整体了解更为直观,也引发了学生诵读的欲望。
3、?课堂上利用PPT的放映,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全面展示教学文本,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疏通与与探究。
4、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课堂添彩,过分依赖则会失去自我。
课件23张PPT。《燕歌行》菏泽市第三中学 刘珍《燕歌行》高二年级语文 唐诗宋词选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菏泽市第三中学 刘珍 当千千万万的普通士兵在战场上倒下时,一幕幕家破人亡的悲剧上演了;当许多将军因战斗而立功时,又有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和生命? 燕歌行唐·高适1.理解诗作主题,体悟情感。 2.赏析对比、烘托的艺术技巧。 【学习目标】写作背景补充:
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燕歌行.rm燕国 摐金
征戍 旌旆
逶迤 碣石
塞草腓 玉箸
蓟北 功勋yānwēi?yíjiéshùzhùchuāngjīng?pèijìféixūn读音字形整体感知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哪些人? 哪些景?——事:战争
人:将帅 士兵 思妇
景:塞外秋景 分别找出描写士兵、将军、思妇的诗句,简要分析。合作研习 士兵:男儿本自重横行——战士军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铁衣远戍辛勤久——征人蓟北空回首——死节从来岂顾勋。 将军: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关山未解围。
思妇: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
忠勇报国奢靡轻敌离别相思 1、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的热情颂扬 2、对将领轻敌骄奢生活的强烈不满与 讥讽3、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一、《燕歌行》的主题 二、艺术鉴赏对比手法战士—— 将军
唐军——敌军

征人 ——思妇
古将军— 今将军
出征——战败
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深化了作品主题,情感爱憎分明。
二、艺术鉴赏山川萧条
大漠穷秋
孤城落日
衰草连天
绝域苍茫广漠 荒晦 苍凉
斗兵日稀
白刃见血
杀气作云
夜传刁斗烘托 渲染塞外秋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时说:“沉痛语不堪多读。” 陇西行
陈陶(唐)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本诗中塑造了哪两种人物形象?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扩展阅读 这首诗塑造了英勇无畏的边城战士形象与卑微可怜的故乡思妇形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河边骨”和“梦里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的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与对老百姓的深刻同情之情。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扩展阅读 是战争
让英雄的血迹
染红了我们的历史
愿和平
让仇恨的硝烟
微笑着离开大地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鉴赏性文字:从诗歌的表达主旨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完成。
. 作业:谢谢欣赏菏泽市第三中学2015-10-27 小组活动的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权重)
优秀
一般
有待提高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个人参与
程度
(40分)
积极参与小组的整个过程,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并关心小组的进展,积极出谋划策主动取得教师的支持;回答了活动中的所有问题;完整清晰的阐明观点答案。
主动参与关心小组工作的进展,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回答了活动中的所有问题,但不是所有问题都清晰阐明观点和答案。
?
在活动中比较被动,不关心活动的进展,对自己的任务不尽心。回答了活动中的部分问题,观点和答案不明朗。
?
?
小组合作
意识
(40分)
小组内有明确的分工,活动有分工又有合作。
小组合作比较积极。组内分工比较明确,但活动任务主要个别同学完成。
小组合作不积极,多数同学不参与合作;小组内没有分工,活动全部由一两个同学完成。
?
?
交流

评价
(20分)
具有很强的交流意识,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能论述讨论的问题并能很好地解答他人的提问,能提出较深刻的问题并展开民主讨论。
有交流意识,对自己在在小组的活动能大致进行解释和评价。
在交流与评价过程中,只是跟随者。
?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