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课件:《水龙吟》(辛弃疾)(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春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课件:《水龙吟》(辛弃疾)(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0 22:1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辛弃疾生不逢时。他的文才武略换来的却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于是他只好笑傲山林、诗酒余生。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的长歌。这是英雄人格意识的变向表达,我们从这两首词中。分明也能品味出他对英雄人格的悲壮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一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作者导入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课文学习目标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
字 ,号 ,济
南历城人。抗金英雄,
南宋著名词人。艺术
风格以 为主,与
苏轼并称为“ ”,传世词有600多首,
皆冠两宋。其词抒发 ,倾
诉 的悲愤,乃“ ”。幼安稼轩豪放苏辛强烈的爱国热情壮志难酬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
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
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
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
辛弃疾在健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
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
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
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
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
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
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写作背景水 龙 吟登建康赏心亭
掌握生字读音;
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充满感情的朗读 ;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的意思。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文本上片赏析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秋: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 柳永《雨霖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思考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山: “水是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韩愈《咏桂林山水》
“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皮日休《缥缈峰》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人间词话》
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块垒。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落日:比喻国势衰微的南宋王朝。
断鸿:失群的孤雁,比喻作者飘零的身世。
江南游子:指代作者自己。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吴钩:“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 李贺《南园》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
拍栏干 :“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
——北宋刘概
“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
  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 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看、拍、会、登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上片: 景色: 江天、山景、落日、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寓情于景
比喻 上片小结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文本下片赏析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张翰 —念鱼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时光流逝—乡思、仇恨 、激愤 —为国为民—控诉当朝、
 哀叹虚掷年华 思考(1) 尽西风,季鹰归未?      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鲈鱼,于是弃官回乡。
              ——《晋书·张翰传》思考  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知相差上下床呢?”           —— 《三国志·陈登传》思考(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粗,便感慨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思考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思考下片小结下片: 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 用典 —
为国为民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归纳总结   “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
    ——《白雨斋诗话》
  
  ① 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
  ②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
  ③采用白描、反衬的手法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 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
   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襟,形成了豪放而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的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感情,跃跃欲试的雄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豪放而沉郁的风格。苏辛词比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