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3张PPT。导入新课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今天,学习本文,可让我们较全面地了解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汉高祖。高祖本纪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重点:
?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揣摩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
3、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刘邦的生平。
2.能够整体把握课文给课文分层。
3.疏通课文1-4段。复习文学常识《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史书,
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
鲁迅称它是“ ”。
无论大小人物,都坚持“ ”的“实录”精神,作者本着“读其书想见其人”的知人论世理念,着力凸现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灵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叙事有详有略,个性鲜明,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复习文学常识《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无论大小人物,都坚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作者本着“读其书想见其人”的知人论世理念,着力凸现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灵魂,人物形象笔锋纵横捭阖,语言生动,个性鲜明,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导入新课不虚美,不隐恶
-----《史记》的史家传统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今天,学习本文,可让我们较全面地了解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汉高祖。大汉天子刘邦汉朝开国皇帝,史称“汉高祖”也叫“汉高帝”或“高皇帝”。姓刘,字季。沛县人。曾在咸阳服徭役。秦末,为沛县泗水亭长。送本县刑徒往骊山,途中将刑徒释放,自匿于芒、砀(dàng)山泽间。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萧何、曹参等推举,据沛县反秦,称沛公,聚兵3000人。二年四月,投项梁,屡与项羽协同作战。项梁死,刘邦被封为武安侯、砀郡长。后九月,奉令收集陈胜、项梁散卒西向攻秦。仅率数千人自砀郡出发,转战半年,兵始逾万。三年七月,克宛城。自此攻抚兼施,顺利挺进至霸上。汉王元年(前206)十月入咸阳,灭秦。与秦民约法三章,并分兵把关,欲为关中王。十二月,见项羽拥40万大军入关,虑及实力悬殊,乃委曲求全,亲至鸿门谢过,险遭杀戮。其后被迫接受项羽封号,为汉王。 大汉天子刘邦 汉王二年三月,进至洛阳,声讨项羽杀害楚怀王之罪,发动楚汉战争。四月,大败于彭城。其后,亲率主力扼守战略要地荥(xing)阳、成皋,与项羽抗争两年余,最终迫使项羽订鸿沟之盟。五年十二月,围歼楚军于垓下,统一天下。二月即皇帝位于定陶,定都于长安,建立汉朝。
刘邦顺应民心,知人善任,故能屡败屡起。曾与诸将论楚汉战争得失,认为自己之所以获胜,主要在于重用张良、韩信、萧何。为帝七载,屡次亲征,陆续平定燕王臧荼、楚将利几、韩王信、阳夏侯陈豨、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wan)等反叛,并剪灭韩信、彭越两大功臣。以和亲之策结好匈奴,对南越割据政权实行安抚,重视农耕,休兵养民,使社会趋向安定、发展。 1.完成学案上的注音题 2. 思考: 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注音陂( )须髯( )贳( )酒雠( )单( )父( )
绐( ) 郦( )食( )
其( ) 说( )沛公
跂( ) 东乡( ) 阳夏( )
氾( )水 玉玺( )荥( )阳
颍( )阳 轘( )辕黥( )布
注音陂(bēi ) 须髯(rán ) 贳(shì
酒雠(chóu ) 单( shàn )父( f? )
绐(dài) 郦(lì)食(yì)其(jī) 说( shuì )沛公 跂(qǐ )
东乡(xiàng ) 阳夏(jiǎ )
氾( fàn )水 玉玺(xǐ )
荥(xíng )阳 颍(yǐng )阳
轘(huán )辕 黥( qíng )布
迅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1-4)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的种种行事。
二(5-17)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
第一阶段(5-7)刘邦领兵西进,队伍不断壮大,并率先入关,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8-14)写楚汉相争。
第三阶段(15-17)刘邦称帝。
三(18-20)刘邦称帝后的情况。文言梳理(第1节)陂(bēi):
晦冥(míng):
有身:水边,堤岸天色昏暗怀孕已而:不久意豁如也:
大度:
家人:
作业:
狎侮:
酤(gū):
性情;豁达
远大的抱负
平民百姓
职业
戏弄耍笑
买
文言梳理:(第2节)
怪之:
及见怪:
责:
岁竟:
以……为怪 意动
奇怪的情况 形作名
同“债”
终
文言梳理:(第2节)繇(yáo):
纵观:
高祖常繇(于)咸阳
如此: 文言梳理:(第3节)同“徭” ,服役
任人自由观看
省略句
像这样 善:
客:
家:
易:
绐:
交好 形→动安家 名→动看不起文言梳理(第4节)作客 名→动欺骗
诎:
阑:
目:
怒:
奇:使眼色 名→动将尽,将终(春意阑珊)对……发怒使……奇 使动文言梳理(第4节)通“屈”,理亏,不安特殊句式:1.判断句
2.省略句
3.省略句
4.判断句1.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2.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1.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译文:高祖曾经到咸阳去服劳役,(秦始皇)出游任人自由观看,(高祖)看到秦始皇,长叹一声说:“哎呀,大丈夫应该像这样啊!”
2.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译文:高祖每次买酒并在店里饮用,店家售出的酒就是平日(高祖不来时)的几倍。等到发现这种怪现象,年终时,这两个酒家(的老板)常常撕毁债券,免收(高祖的)酒债。 提问: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布置作业
必做题:熟记3-4段的重点实、虚词。
选做题:
思考:
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掌握5-11段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特点。检查复习
1.解释下列词语
陂: 晦冥: 有身: 大度: 家人:
作业: 贳: 怪之: 酤: 及见怪:
岁竟: 责: 繇: 纵观: 善:
客: 家: 易: 绐: 诎:
阑: 目: 怒: 奇:指定学生翻译重点句子
(1)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2)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引兵西:
遇彭越昌邑:
因与俱攻秦军:
可四千余人:
昌邑未拔:
西过高阳:
大人:
踞床:
摄衣谢之:
延上坐:向西进军 名→动 省略句大约攻占向西 名→状有大作为的人道歉文言梳理:5(于)省略句(之)坐时两腿叉开请将陈留兵:
与偕攻开封:
西与杨雄战白马:
又战曲遇东:
杨雄走之荥阳:
使使者斩以徇:
南攻颍阳
因张良遂略韩地率领省略句到派遣 向南 名词作状语 凭借 攻文言梳理:5(于)省略句向西进军省略句(于)(之)示众 北救赵
破秦将
降章邯
欲约分王关中
以为诈
啖以利
战于蓝田
益张疑兵旗帜
秦人憙
秦军解向北打败使……投降称王以(之)为诈以利啖之于蓝田战增多设置使敌兵怀疑文言梳理:6通“喜”通“懈”总 结刘邦:“破之”“大破之”
项羽:“诸将黥布皆属”“诸侯皆附”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
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
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知人善用不能容人
崇尚武力
以强压人系颈以组:
降轵道旁:
西入咸阳:
苦秦苛法:
诽谤者族:
偶语者弃市:
诸吏皆案堵如故:
定约束耳:
飨:
让:
不欲费人:以组系颈 状语后置省略句 降(于)轵道旁向西 名词作状语以……为苦灭族 名词作动词处死犒劳辞让文言梳理:7“安堵”,不迁动,不变更规定使……破费限定使不超出范围段落总结刘邦进入关中推翻秦朝后,采纳了张良的建议,施仁爱于关中百姓,以此来赢得关中百姓的拥护。
具体措施: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轻财重义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为民初保,无所侵暴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婉言拒绝当地百姓的慰问,减轻百姓负担,深得人心。王关中
无内诸侯
距之
然其计
率诸侯兵西
欲王关中
欲活张良
从百余骑
谢项羽
籍何以生此称王同“纳”同“拒”认为对向西进发 名作动词称王使……活使跟从谢罪 道歉以何 宾语前置文言梳理:8遂西
向西不肯令与沛公
俱西入关
何以得主约
详
用令之 省略句向西以何同“佯”服从文言梳理:9文言梳理:1011王梁
都彭城称王以… …为都翻译下列句子1.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2.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
3.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布置作业
必做题:
翻译下列句子
1.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2.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3.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选做题:
思考:
1.刘邦进入关中推翻秦朝后,采纳了张良的建议,施仁爱于关中百姓,以此来赢得关中百姓的拥护。他采用了哪些具体措施?
明确:封秦重宝财物府库;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2.这些措施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轻财重义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为民初保,无所侵暴
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婉言拒绝当地百姓的慰问,减轻百姓负担,深得人心。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
1.掌握12-20段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特点一、检查复习
翻译下列各句
1.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2.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3.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4.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12戏
歌思东归
王诸将之有功者
山东
东乡同”麾”唱歌 名作动封王崤山以东/今山东省同“向”13使使者派遣 名作动14决战垓下
将三十万
略定楚地
引诸侯兵北
葬项羽谷城
驰入齐王壁省略”于”带领 名作动基本上向北进军 名作动省略”于”军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
引申开来,是指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15尊
微细
裂地
必以为便
氾水之阳尊推地位低微分,割一定山南水北16置酒洛阳南宫
爱人
决胜于千里之外
连百万之军省略”于”爱人民/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方或女方状语后置统帅17都洛阳以……为都 意动18朝诸侯群臣
置酒未央
为太上皇寿
无赖
力
孰与使动省略介词”于”祝寿 名作动没有依赖谋生的手段/蛮不讲理努力 名作动表比较19故人
教之歌
游子悲故乡
日乐饮极欢
之邑
比沛老朋友/已去世的人教之(以)歌怀念整天到和……一样(二)翻译下列各句
1.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
2.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
3.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思考讨论:
1.两用“张良计”的目的各是什么?体现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第一次用“张良计”是为了打败项羽,争夺天下;第二次用“张良计”是为了让韩信和彭越出兵帮他打项羽。两次用"张良计"可以看出刘邦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也可看出他老谋深算,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2.由楚汉之争可以看出项羽和刘邦各自成败的原因吗?
明确:由楚汉之争,可见项羽暴虐,高祖抚民;项羽斗勇,高祖使智;项羽由强变弱,高祖由弱变强;楚灭汉兴,对比见义。
3.刘邦的成功经验之谈说明了什么?
明确:刘邦知人善用,虚怀若谷;项羽不善用人,刚愎自用。
4.《高祖本纪》体现了怎样的写作特色?
明确:(1)用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
(2)用讽刺的方法臧否历史人物
(3)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5.刘邦有怎样的性格?
明确:有远见卓识,智谋超人,善于使用和驾驭人。布置作业
必做题:《创新课时》相关练习
选做题:思考:何处用了互见法?
明确:《高祖本纪》中“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只用了寥寥数语就写清了项羽的失败情况,而《项羽本纪》中却用了很长的篇幅,这是司马迁独创的“互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