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课件:《客至》(杜甫)(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春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课件:《客至》(杜甫)(共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3 22:1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导入新课有人说: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就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在这个艺术的国度里,唐诗无疑是最耀眼的那一束,光辉千秋。有俏皮可爱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有清幽寂静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送别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再一次去领略唐诗的魅力,一起走进这一首情真意切的迎客诗《客至》。客至杜甫学习目标1、初读词文,读准诗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生词的意思,画准诗文的节奏。?
2、尝试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并能运用气息,按情感表达的需要,轻重缓急地进行诵读,在多样化的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文,体会诗韵的美妙。?
3、结合译文再读诗文,理解诗文所表达画面与意境。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重难点:?
1、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在多样化的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文,体会诗韵的美妙。?
2、引导学生运用诗的表达句式与表达手法,根据格律,结合诗意填诗仿写。“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王昌龄《送魏二》友情类诗句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花径】:这里指杜甫草堂外的一条小路,路边有野花。
【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意思是房子简陋。
【飧(sūn)】:熟食。
【兼味】:两种以上的菜肴。
【醅(pēi)】:未过滤的酒。
【肯】:正、恰。
【呼取】:叫过来。诵读提示:
这首诗:诗的内容浅显易懂,难得的是,诗人一反往常沉郁的心态,显得开阔明朗而又轻松愉快,这是全诗的基调。要读得亲切、平易,切忌夸张,因为诗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对一位极要好的朋友说的,是友情的表示。但要分清主次:就全诗来说,后一层为主,前一层为次;就各层来说,最后一句为主,前三句为次。“次”是为“主”蓄势的,突出“蓬门今始为君开”和“隔篱呼取尽余杯”这两句,才能渲染主客之间喜悦、融洽的气氛。 怎样理解本诗的思想情感呢?1、题目:客至诗题称“客”而不称“宾”,是有用意的。旧时注家以为,称“宾”有“敬之之义”,而称“客”有“亲之之义”,此说有理。证明是,一年前,也就是草堂新落成不久,有两位客人先后来看他:一位是旧相识,偶尔过访;另一位是专程来访的远道客人。诗人为这两位朋友都写了诗,前者以《有客》为题,后者以《宾至》为题;再看诗的内容,也确实有“亲之”和“敬之”之别。而《客至》这首诗题下还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是老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至于崔明府其人,有的注家认为是杜甫的舅氏,大约是因为杜母姓崔的缘故;但“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称呼,杜甫草堂属犀浦县(治所在成都西北),说不定就是犀浦县令,这个问题倒无关紧要。 2、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可以看出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 3、关键词句: 蓬门今始为君开、 隔篱呼取尽余杯4、表达方式:写景——叙事 1、这是一首什么类型题材的诗?
1、这是一首什么类型题材的诗?
田园山水诗关于山水田园诗 古代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
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
2、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在干什么?诗中哪些词语有所暗示?
2、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在干什么?诗中哪些词语有所暗示?
一位正在家中准备设筵迎客的农家老翁。
打扫、开门、准备酒菜、招呼。
但见、扫、开、肯与……呼取……。
3、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3、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从作者的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以看出作者喜客的心情。客
至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县令相过:拜访解题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为什么一开篇诗人就写景呢?即从“但见”二字我们可以窥知诗人心中怎样的奥秘? 寓情于景,表现了他的孤独寂寥心情。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颔联采用了什么手法?在诗歌的结构上有何作用?互文。
承上启下。颔联将笔触转向庭院,并点题。
前句不仅说不常来客,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更说明两人交情之深厚,为后面的酣畅欢快作了铺垫。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词序:市远盘飧无兼味,家贫樽酒只旧醅。 “无”和“只”两字,这不是客套话,句句都是实情。老朋友来得突然,草堂距市镇又远,备办来不及了,只拿家里现成的酒菜来招待,更显出主客之间的深厚友情。请体会“无”和“只”两字所蕴涵的情感。 从“尽余杯”一语可以看出,这时酒宴已到高潮,诗人欲呼邻翁与客人对饮,更增加了欢快的气氛。
以此结束全诗,余味无穷──邻翁来了没有呢?这用不着交代,当然是来了。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叙客人到来 叙以酒相待 皆春水、但见——客至前不曾、今始为——客来时无兼味、只旧醅——客至后相对饮、尽余杯——客至后寂寞惊喜诚挚欢快清新
明快融情于景、融情于事“欲知子美高人处,只把寻常话作诗。”
你是如何理解前人这一评价的? 门前景(春水群鸥)
家常话(酒菜欠丰)
身边人(邀邻共饮)
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为什么一开篇诗人就写景呢?即从“但见”二字我们可以窥知诗人心中怎样的奥秘? 寓情于景,表现了他的孤独寂寥心情。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课外鉴赏 这首诗的诗眼是“事事幽”三字,第二、三联分别从物事和人事两方面表现诗眼。
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
写什么
怎么写
表达效果
思想感情首联:“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描写:“皆”见春意之浓,“群”见鸥鸟之多生动写出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突出环境的清幽僻静有春作伴的喜悦,无客来访的寂寥草堂春景:春江水满,鸥鸟翔集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颔联采用了什么手法?在诗歌的结构上有何作用?互文。
承上启下。颔联将笔触转向庭院,并点题。
前句不仅说不常来客,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更说明两人交情之深厚,为后面的酣畅欢快作了铺垫。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上句承前,意思是既无人来,也就懒得去扫门前的花径,由它凌乱下去,表现了诗人失望的情绪,只好甘守寂寞了。这其实正是为下句作铺垫,因为下句说的就是“客至”,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诗人已多日不闻敲门声了,颇有冷落之感,这天忽闻有人敲门,急忙跑去,开门一看,惊喜万分,竟然是自己的老朋友来了,顿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生气盎然。 写什么
怎么写
表达效果
思想感情颔联: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手法:以平日安闲孤寂反衬贵客登门的惊喜  “不曾、始”对比:平日的隐逸超脱,今天欣喜畅快表达诗人对“客至”的喜悦之情无客地懒扫,君来喜开门举例说明(1)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 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怎么也讲不通意思。 2(2)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解释为: 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个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3(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这也是一个互文句,完整的意思是“开我东阁门,坐我东阁床;开我西阁门,坐我西阁床。”这一句写出了木兰从军十二年后凯旋归来时看到旧物的那种久违重见时的喜悦与激动。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这不是客套话,句句都是实情。老朋友来得突然,草堂距市镇又远,备办来不及了,只拿家里现成的酒菜来招待,更显出主客之间的深厚友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从“尽余杯”一语可以看出,这时酒宴已到高潮,诗人欲呼邻翁与客人对饮,更增加了欢快的气氛。 写什么
怎么写
表达效果
思想感情颈联: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描写:生活场景、细节。(“无、只”以朴素的细节显现宾主深厚的友谊。(亲切、自然)体现主人待客的盛情,力不从心的歉意以简单的方式招待客人(家常话、家常菜、家常酒)写什么
怎么写
表达效果
思想感情尾联: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手法:正侧、虚实)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尽”)从侧面借家常细节,把酒席的气氛推向更高潮表达出极其兴奋、欢快的心情。饮酒至酣畅,呼邻翁共饮 《客至》尾联的“忽转别意式”写法——结尾处写“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这两句意蕴丰富,耐人咀嚼,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突出了主要内容。尽宾主之欢,表现诚朴、率真的态度。
第二,留有想象的余地。邻翁来了没有呢? 邻翁是谁呢?这些回味让诗歌的意境更深了一层。
第三,表明感情之深。如果仅是泛泛之交,或者友情不是特别深厚,谁还会邀邻陪酒呢?
第四,再次掀起高潮。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第五,构思奇特绝妙。前借白鸥引客,后让邻翁陪客,既见不凡之人,又见不俗之情。 盼客客至待客邀邻闲适 孤寂喜出望外殷勤 亲密兴奋 真率喜内容感情感情基调情景交融生活细节 宾至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首联写延客之状。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访之人。忽闻通报,有贵客来临,只得循礼恭迎。但“老病人扶”,“再拜”艰“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的不悦。
颔联写惊讶之情。我岂有文名,您徒劳过访。傲岸之态可掬,嘲讽之意自见。
颈联写款待之事。你这位“佳客 ”,入门就“坐”,“淹留”“竟日”,我虽不能盛馔相饷,也算尽礼了。我一生食“粗粝”,身为“腐儒”,款待不周,还望多多包涵。
尾联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药栏”,花药之栏,“看药栏”,即看花。诗人说:如果不嫌“野外”“供给”菲薄,还望“乘兴”再“来看”花。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比较阅读 比较《客至》和《宾至》在情感和用语上的差异,说说为什么分别用“客”、“宾”为题。
两首诗都是写迎接和招待客人的,但由于对象与诗人的情感关系的不同,“宾是贵介之宾,客是相知之客”,这样就造成了诗人表达的情感和用语上的差别。《客至》的情感显得真挚深厚、亲切融洽、富有生活气息;《宾至》虽也是真实情感,但由于对方是“贵介之宾”,所以也就显得客套和拘谨,有应酬和敬而远之的成分。在用语上,前者通俗明白,如话家常;后者庄重严肃,语带调侃。正因为有以上的区别,所以用“客”、“宾”分别为题。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背景介绍杜诗的另一种语言风格:清新 朴实 自然春夜喜雨
好 雨 知 时 节,
当 春 乃 发 生。
随 风 潜 入 夜,
润 物 细 无 声。
夜 径 云 俱 黑,
江 船 火 独 明。
晓 看 红 湿 处,
花 重 锦 官 城。江畔独步寻花
黄 四 娘 家 花 满 蹊,
千 朵 万 朵 压 枝 低。
留 连 戏 蝶 时 时 舞,
自 在 娇 莺 恰 恰 啼。绝 句
迟 日 江 山 丽,
春 风 花 草 香。
泥 融 飞 燕 子,
沙 暖 睡 鸳 鸯。绝句
两 个 黄 鹂 鸣 翠 柳,
一 行 白 鹭 上 青 天,
窗 含 西 岭 千 秋 雪,
门 泊 东 吴 万 里 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