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7张PPT。导入新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体会词中炽热的情感,而如今他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把栏杆拍遍,才能发泄出郁积已久的悲愤之心。把栏杆拍遍梁 衡学习目标:
1、?解读文本所引辛词及其他作品,体会“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的意蕴。?
2、认读文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辛弃疾这个人,感悟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3、比较,拓展,进一步引发学生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脊梁的精神实质。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联想在再先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难点:
1、体会文章所包含的感情?
2、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三篇散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作者简介 《把栏杆拍遍》这本书收集著名散文作家梁衡近年苦心创作的散文精品五十余篇,集中展示作家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 收入本书的作品多以写人为主。有铁甲烈马、威风凛凛,以武起事又以文为业的大词人辛弃疾;有被皇家发配边荒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位功臣林则徐;有以文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直面人生的瞿秋白;有胸怀博大、因一生的“大无” 而铸成人生的“大有”的周恩来; 有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追求着那遥远的美丽的西部歌王王洛宾;也有挺立在智慧高地,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镭的发现的伟大女性居里夫人……收入本书的《把栏杆拍遍》、《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读柳永》等篇,一经问世,即广为传诵,成为名篇佳作,并为多种课本及教材选用。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20岁,率领两千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后归南宋,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成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辛弃疾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在历任地方官期间,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地方官职,但很快被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才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含恨辞世,病死于江西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他的词发扬了苏轼的豪放的风格,与苏轼号称“苏辛”,是豪放词的代表词人。
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1)对辛弃疾一生总的评价:行伍出生,以武起事,以文为业。
第二部分:(2-16)用辛弃疾的八首词串起他的一生,揭示了他作为一名南宋臣民的炽热的爱国之情和因爱而生的失意的苦闷,并以此诠释了作者心目中的辛词的特点。
第三部分(17)阐明辛弃疾由不想做词人而不得不走向词人的根本原因。1.“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2.文章第五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文章题目是“把栏杆拍遍”,文中也多次写到拍栏杆,请简述辛弃疾“拍栏杆”的含义。
4.纵观全文,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辛弃疾归宋后,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因而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
2.文章第五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对比或衬托。此段对比衬托有三处:一是《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相媲美;二是杜甫卢纶等人的作品,只是旁观式的想像和描述,而辛弃疾是对自己参战经历的记述;三是用屈原和共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
3 .文章题目是“把栏杆拍遍”,文中也多次写到拍栏杆,请简述辛弃疾“拍栏杆”的含义。
“拍栏杆”是一个极具包蕴性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渴望率兵过江、收复失地的决心;一方面表现他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愤慨。
4.纵观全文,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第一,辛词给人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气势)
第二,辛词充满金戈之声,仿佛是一部军事词典;(内容)
第三,辛词表现了渴望杀敌和呼喊、报国无门的叹息和无可奈何的自嘲。(内容)
第四,辛词是血与泪的汇集,是爱国臣子的哭诉表白;(内容·)
第五,辛词表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个亡国浪子的悲愤之情;(情感)
· 为什么作者将题目拟为“把栏杆拍遍”?
大家想想“把栏杆拍遍”有哪些含义? 解题《水龙吟》 一个叫刘孟节的人, “与世相龃龉”,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典故介绍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诗词鉴赏(一) 本词作于1168~1170。作者南归已8、9年了,却投闲置散,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值此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这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所以,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放眼望去,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败。“断鸿”--指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回归南宋,原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可是,南宋统治者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词人觉得自己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吴钩”--本指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是战场上用作杀敌的税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
“栏杆拍遍”--宣泄已郁结心中已久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之情。
无人会,登临意--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可是无人知晓,无人理解,南宋统治者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可谓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下片:直接言志。11句,分4层意思。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现在已是深秋时分,连大雁都知道南飞,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的统治之下,想回去也回去不了!
既写出有家难回的乡思。又有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求田问舍”--买地置房。
像你这样琐屑的小人,自己有何面目去见像刘豫州那样的英雄人物?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流年”--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此”--典故《世说新话》: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所种之树已长到几围粗,感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我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愿望难以实现,辜负了自己雄心壮志。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请谁来唤取红巾翠袖的少女,拭干英雄因壮志难酬而流下的热泪?
可是,时无知已,得不到同情得不到激励,只能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 意
辛弃疾在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了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英雄之势。 悲愤
《破阵子》
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作者认为辛弃疾“拍栏杆”时心情如何?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诗词鉴赏(二)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军营将士都能分到犒劳的烤牛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搏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已成了白发人!这是辛弃疾寄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词,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诗词鉴赏(三)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著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此词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惨
遭遇。上片从豪气入词,慷慨激昂;下片写心伤透骨,沉郁苍凉。虽然作者自称戏作,实际上感慨遥深。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心郁之作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诗词鉴赏(四)郁孤台下这赣(gàn)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逃难人的眼泪。“我”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夜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的叫声。? 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况且中原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永遇乐·烈日秋霜》
———心焚之作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诗词鉴赏(五)家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物,而且他们都禀性刚直严肃,如“烈日秋霜”,令人可畏而又可敬。我们祖上从何年获得这个姓氏?又是怎样才得到这样的姓呢?我来细细参详,认真品味,以博取你听后一笑吧。我们辛家这个“辛”字,是由“艰辛”做成,含着“悲辛”滋味,而且总是与“辛酸、辛苦”的命运结成不解之缘啊!辛者,辣也,这是我们辛家人的传统个性,而有些人不堪其辛辣,就像吃到捣碎的胡椒肉桂,却欲呕吐。 如芳香甜美的荣华富贵,世间纵然有,但从来不到我们辛氏家门。比不得人家子弟们,腰间挂着一串串金光灿烂的金印,何等趾高气扬!谋取高官显爵、光宗耀祖之事,就交给你了。从今往后,你青云直上的时候,不必回想今天咱们兄弟之间的这场对床夜语;不过,官场有官场的一套,做大官就得扭曲辛家的刚直性格,那种逢人陪笑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呢。希望你能够记起今天我说的这些玩笑话啊。 全词就象在写兄弟二人在聊家常,气氛亲切、坦诚,语言风趣优美,从开头到结尾都在围绕姓氏谈天说地,把“辛”这一普通姓氏解说得淋漓尽致,寓化于谐,明显地表现出作者通过填词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的这一进步倾向,这对于传统的词作来说,有点格格不入。但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不失为值得肯定的尝试。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心苦之作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诗词鉴赏(六) 再也经受不起几次风雨了,美好的春季又匆匆走过。虽然爱惜春天,但还经常担忧花儿会开得太早而凋谢得太快。如今面对这无数红花落地的残春的败落景象,我禁不住劝说春光:你暂且留下来吧,听说芳草已生遍天涯,会挡住你的归路。怨恨春光竟然不回答,还是默默地归去了。只有屋檐下的蜘蛛仍在整天殷勤地吐丝结网,沾住漫天飞舞的柳絮,试着保留一点春的痕迹。
???????? 汉帝陈后失宠,被打进冷宫(长门宫)。和皇帝定准的重逢佳期又被耽搁了,因为她的美貌太惹人嫉妒了。陈皇后纵然用千百万黄金重价买下了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她满腹情的意该向谁倾诉?你不用高兴得跳舞,难道你们没有看见杨玉环、赵飞燕早都变成尘土了吗?忧国而不能参政,满腹的才华却没人欣赏,这样实在是愁苦极了!不要去高楼上凭栏远眺,夕阳正落在浓雾笼罩的柳树梢上,漫长的黑夜即将来临,望之使人心碎断肠。这是辛弃疾词作中的抒情名篇。全篇用比兴手法,抒发自己的忧国之情。上片从眼前景物写出了春间阑珊的景象,暗示南宋朝廷前途暗淡堪忧。下片用古代的史实来比照自己的遭遇,进一步抒发其“蛾眉见妒”的感慨与郁闷。全词摧刚为柔,于婉约之中洋溢着爱国激情,形成了独具的艺术特色。 《水调歌头·盟鸥》
——心寂之作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诗词鉴赏(七)带湖这个地方我非常喜爱,好像有人将千丈宽翠绿的镜匣打开;我闲来无事拄杖穿屦,一天要游走上千个来回。凡是与我结盟的鸥鹭,今天结盟之后,要经常来往莫要互相猜疑。你们可知白鹤在哪里?请把它们一起邀来。
?
你们时而啄开青色的浮萍,时而拨开翠色的水藻,时而守着岸边的苍苔。我笑话你们偷窥着鱼儿的痴心,你们也不理解我为何举杯消愁。昔日只是废弃的池沼与荒芜的山丘,而今夜,我却在这清风明月间赏景又闲游。人世间的悲欢有多少啊,东岸的绿阴有些偏少,我还要再栽种点杨柳。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 年),作者被主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词题“盟鸥 ”,是活用《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指与鸥鸟约盟为友,永在水国云乡一起栖隐之意,但读细自品味会发现另有所抒。
这首词表面是写优游之趣,闲适之情;分明是抒被迫隐居 、不能用世的落寞之叹,孤愤之慨。 《丑奴儿·近来愁似天来大》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 诗词鉴赏(八)近来我的愁苦像天一样大,谁能够了解我同情我呢?正是没有谁能够了解我同情我,我又只好把愁闷痛楚比着天一样大。人们都喜欢将古代和今天无穷无尽的事儿,放置在愁苦之中。我虽然也有许多悲愁,但我更愿意用畅饮美酒来消解愁闷。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词鉴赏(九)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一处对比:《破阵子》与《满江红》对比
作者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又与杜甫“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与之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对比手法的运用第二处对比是将辛弃疾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
作者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 ”。因为“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 第三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轼的豪放做比较。 苏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文学史上是将“苏辛”并称的,但作者却在同中见出异来,他认为:“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因为“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而“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而辛词正是这样的词。
第四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作比较
作者认为“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精辟之语。
辛弃疾是历史上独特的词人,那么本文在介绍他的时候有什么独特性?引用大量作者的作品
善于做比较艺术探究——知人论世
同类作家比较异类作家比较与岳飞与苏轼与陶渊明与柳永、李清照布置作业:
1、任读文中另外四首辛词,进一步体会词人的精神内涵。
2、拓展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觅渡,觅渡,渡何处》、《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苏东坡突围》、《不朽的失眠》比较在艺术手法和人物形象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