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8张PPT。已98岁的钟敬文先生每天仍在伏案笔耕不辍 钟老的卧室也有一个书桌?? 西 湖 的 雪 景学习目标1、?了解写景类散文的艺术特性,领略作者笔下西湖冬景的美。?
2、?认识并掌握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重点:?
了解写景类散文的艺术特性,领略作者笔下西湖冬景的美?
难点:?
认识并掌握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这是钟敬文先生与人民日报文艺部记者徐怀谦的合影。小徐说“将来我可以跟女儿讲,我曾交往过钟敬文这样‘国宝级’的人物,而她将来只能从书本上知道,就像我们只能从书本上了解鲁迅、胡适一样。” 作 者 介 绍 钟敬文(1903.3.30-2002.1.10),
原名钟谭宗。广东汕尾海丰
人。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
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
和创作工作,贡献卓著。是
我国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
师、现代散文作家。
钟敬文是我国民俗学和民
间文艺学的创始者和奠基人
之一,在民俗学和民间文艺
学领域辛勤耕耘了80年。
被国内外学者誉为“中国
民俗学之父“,在国际上享
有极高声誉。 他在民俗和民间文学研究方面独有建树,成为我国提倡用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的观点来研究民间文学的首批学者之一,是我国第一次正式打出民俗学大旗的学者之一,是第一次提出中国文字“三大干流”的概念,较早地把民俗学现象看成一个由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和意识形态组成的整体的学者,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善于进行理论构架的人。 钟敬文是中国民俗学之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他的散文在20世纪20年代初即在文坛崭露头角,自成一家,在1934年阿英所编《现代十六家小品》中,钟敬文便与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谢冰心、苏绿漪、叶绍钧、茅盾、落花生、王统照、郭沫若、郁达夫、徐志摩、鲁迅、陈西滢和林语堂同为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十六家,郁达夫称其作品“清朗绝俗”。在1935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中,将钟敬文的散文作品如《西湖的雪景》、《花的故事》、《黄叶小谈》等作为五四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重要收获,辑入其中。西湖十景西湖十景之断桥残雪西湖十景之雷峰夕照 西湖十景之柳浪闻莺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钟 西湖十景之曲院风荷西湖十景之双峰插云 西湖十景之花港观鱼西湖十景之苏堤春晓西湖十景之平湖秋月西湖十景之三潭印月检 查 预 习字音:1、大抵
2、联袂
3、雪霁
4、命运多蹇
5、泠
6、木樨
7、雨雪霏霏
8、碾
9、湖滨
10、密迩
11、繁遽
12、毡毯Dǐ
Mèi
jì
jiǎn
ílng
xī
Fēi
Niǎn
Bīn
ěr
Jù
Zhān13、韬光养晦
14、俯瞰
15、咀嚼
16、綮
17、灞桥
18、舟楫
19、兀立
20、涟漪
21、杪
22、斟酌
23、泥泞
24、毳
25、雾凇沆砀
26、点缀
Tāo
Kàn
Jué
Qǐ
Bà
Jí
Wù
Lián yǐ
Miǎo
Zhēn zhuó
Nìng
Cuì
Wù sōng hàng dàng
zhuì
整 体 感 知 本文大致可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2节)以春夏与秋冬有连西湖
的不同作对比,以古人与众不同的美
文为佐证,从侧面告诉读者冬季游赏
西湖的妙处;
第二部分(3—17节)记叙了雪天游西湖的
过程;
可分成两层:第一层(3节)第一次雪天一人游西湖;
第二层(4—17节)写与朋友重游西湖,
遍览雪景的经过。品 析 课 文1、本文题目是《西湖的雪景》,作者是一开始就描述冬日游览西湖的所见所闻吗?作者这样写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2、文章4—17节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4、散文中写景是为了抒情或阐发议论,所以文章中相关抒情和议论性的句子就特别重要。找出第7节中的抒情或议论性的句子,并品析。5、文章8—13节作者的主要描写对象仍然是雪。作者是如何写的?作者仅仅是单纯的写景吗?3、文章4—7节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来描述雪中的景色?简要分析。7、文章17节游圆结束,作者由雪景而生发感想,作者感悟出了什么?6、文章14—16节作者此处换了一个观景角度,而且这时,“雪又纷纷地下起来了”。此时的观赏与前面有何不同?明确:1、本文题目是《西湖的雪景》,作者是一开始就描述冬日游览西湖的所见所闻吗?作者这样写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是。本文题目是《西湖的雪景》,应是描述冬日游览西湖的所见所闻,而作者却与众不同地在文章开头先宕开一笔,谈了一般游人都会选择春夏两季游览西湖,而自己却选择在秋冬之时,是因为“真赏者各能得其佳趣”。
接着第2节作进一步地佐证,说明虽然没有人“真的会去赏玩这种清寒的景致”,曲高和寡,但也毕竟有言及雪景“占十分之七八”的《四时幽赏录》的作者留下的赏雪的“粹美”文字。所以,关键并不在季节,而是在游人内心的体验。2、文章4—17节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4—7节)写游湖缘起以及途中景色。
第二层(8—13节)写在灵隐寺、韬光庵的所见所闻。
第三层(14—16节)写于湖中舟上看雪景。
第四层(17节)写游圆结束,作者由雪景而生发的感慨3、文章4—7节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来描述雪中的景色?简要分析。 朦胧:白提弥漫于一片迷蒙的水汽中,“对面的山峰,只有一个几乎辨不清楚的薄影”,一切都是朦胧的。
清寒、壮旷与纯洁:(略) 4、散文中写景是为了抒情或阐发议论,所以文章中相关抒情和议论性的句子就特别重要。找出第7节中的抒情或议论性的句子,并品析。 “心想这时不知湖心亭上,尚有此种痴人否?”
“看了那种古朴清寒的情况,仿佛令我暂时忘怀了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纷扰、繁遽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赏析《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翻 译: 《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赏 析:A、品析
“心想这时不知湖心亭上,尚有此种痴人否?”《湖心亭看雪》描绘的是一幅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的是一种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而这样的情致与钟敬文的散文可谓意趣相投,所以这句话正是作者内心的写照,也是本文重要表达的思想境界。作者与“痴人”相似,雪中的西湖美得不沾半点尘俗,然而能赏析的又有几人呢?虽与古人相隔几百年,但能与之一脉相通,得其真趣,岂不是人生的快事?B、品析
“看了那种古朴清寒的情况,仿佛令我暂时忘怀了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纷扰、繁遽了。” 从作者细致地描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暂时忘记尘世间的纷繁烦恼而得一处清净的情感流露。5、文章8—13节作者的主要描写对象仍然是雪。作者是如何写的?作者仅仅是单纯的写景吗? 文章8—13节作者的主要描写对象仍然是雪,写飞来峰的雪块、清冷亭的“纯白色的毡毯”、韬光庵山径上的积雪、竹枝和竹叶上的雪以及观海亭上的雪景。
这些雪(特别是竹上雪)引起了作者对古文中所绘之景的感悟。至于观海亭上的雪景的描写及对王海洋诗词的咀嚼玩味,则更是把眼前景与心中情融为一体。6、文章14—16节作者此处换了一个观景角度,而且这时,“雪又纷纷地下起来了”。此时的观赏与前面有何不同? 与前面的静观不同,泛舟湖上,船是动的,景是静的,而飞雪则又在静谧的雪景之上增添了几分动感,动静相间,如诗如画,让人陶醉于一种悠远的意趣中。7、文章17节游圆结束,作者由雪景而生发感想,作者感悟出了什么? 这一节表现了作者在观赏雪景,把玩雪景的同时,感受到在同一景致写不同境遇的人世辛酸,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关怀和同情,暗对时代纷乱的深切忧思,使得文章对雪的玩赏增加了一份沉重与叹息,具有升华主题的意义。总 结 全 文 《西湖的雪景》是钟敬文先生青年时代的名作,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以山水、草木等自然景物为对象,风格幽静、清淡,加上他在古典文学方面的深厚造诣,那种沉淀在他血脉中的诗情使得这篇游记散文古韵灵动,卓然不群。
这篇文章是作者的代表作,通过雪天的西湖赏玩,描绘了清寒寂寥的西湖雪景,展示了雪中西湖独特的清幽与纯美,营造出一片超逸尘俗的净空天地,情感丰富而深刻,情致幽雅而独特,同时,在看似有限的情思中,暗对时代纷乱的深切忧思。写 作 特 色1、优雅的抒情性文字,使文章如诗如画;
2、适时用古文穿插其间,与文章巧妙衔接,融为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3、语言明白晓畅,亲切自然,富有节奏感。西 湖 诗 词 回 顾 题临安邸
?? 【宋】林升
??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晓出净慈寺
?? 【宋】杨万里
??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饮湖上初晴后雨
?? 【宋】苏轼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杭州回舫
?? 【唐】白居易
??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一位善良的老人走了
——追思钟敬文先生 1月10日。下午。报社同事童古丽珂告诉我,刚接到电话,钟敬文先生于当日凌晨去世了。闻之不禁慨叹,一位善良的老人走了…… ???记得是1991年一个夏日,我因编辑一期民间美术画刊,请钟老题写标题。两天后,我去北师大他家取稿,老人慢慢地从小书桌上摸出一个信封,写好的标题折叠整齐地放在里面。我因急于回去拼版,谢过后便匆匆告辞。走出门口一回头,见老人缓缓地已踱到门口正目送我,心里不由一阵发热。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钟老。1999年一个冬日,同事小徐约我一同去看望钟老,令我惊奇的是,时隔7年,钟老竟清晰记得那年我约他题写标题的事,并向我们打问报社徐放等老同志的情况。他告诉我们,徐放是因为所谓胡风反党集团而落难的,北师大有位教师又因徐放受牵连被打成了反党分子……言语中流露着钟老对那些经历了苦难命运的人的深切同情。还令我难忘的是,那年,与钟老仅有一面之识的小徐远赴河南下乡扶贫。之后,我每次见到钟老,他都要关切地问一问那位扶贫去的小徐近况怎样。 ????钟老是我国民俗学与民意文艺学的创造者和奠基人,是大学者,大作家。他要领导和躬行于中国民间文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建设,要辅导博士生和访问学者,还要为民俗学科的发展著书立说,且年近百龄。可他心里怎么还装着那么多在别人看来不足挂齿的琐事小事?“钟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善良的老人,他看到谁就会想到有关谁的事情。”我的一位朋友,也是钟老最后带的12名博士生之一的贾放,向我讲起她的恩师时回忆起的也是这类小事:“我的孩子佳佳98年随我一同到俄罗斯,回国后我带佳佳去看钟先生,没想到钟先生一看到佳佳竟记得他以前患有中耳炎,问好没好,还问俄语忘没忘。”贾放还告诉我,1月6日,钟老生走的前4天,她去友谊医院探视,“躺在病床上的钟先生,一见我就问论文的进展情况,问请哪些老师做我的答辩人。先生病成这样,临了,他还挂念着我们这些学生……”她哽咽得说不下去了。北师大中文系一位老师有个上三年级的女儿,从外地转学到北京。一次,钟先生问这个小女孩在北京习惯不习惯?小女孩告诉钟爷爷,她有点孤独。钟先生便记住了,以后每次见到这个小女孩,他都要关心地问她适应了没有?有没有新的小朋友?钟老从教几十年就是这样,不仅关心学生,还关心学生的孩子,他就像个慈善的家长,不光教书,还教做人。钟先生能为百岁人瑞,正是“仁者寿”啊!????还记得去年8月19日那天,我和贾放一同去京西工人疗养院看望钟老,我向陪护钟老的博士后萧放探问钟老的起居情况时,他告诉我,钟老每天下午都要去池塘喂鱼……我想象着钟老喂鱼时那专注慈爱的神情,不由想起康德的那句名言——“对自然美怀有兴趣和感情,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 ????钟老去世后,我们请与钟老情谊甚笃的北大教授张岱年先生忆述他们之间交往中最难忘的是什么?张岱老陷入深思,然后动情地讲:“钟先生特别关心朋友,至诚待人,他比我大7岁,可每次见面时,都是他先关心地问候我的健康,这本应该我先问他呀,钟先生真正做到了孔子说的‘仁人’。”????连日来,许多报纸纷纷载文评述钟老的学术与文学成就,以及他一生倡导学术平民化,为发展中国的民俗民间文化做出的贡献,读后令我对他更加钦敬备至。而钟老留存于我记忆中的则多是这些琐屑碎影,也就是这样一件件细微小事,使我感受到了钟老用发自内心的善良使别人得到关怀、得到温暖,继而会觉得整个世界因有了这样一位善良的老人而变得可亲可爱。“小小的水滴,小小的土粒,形成了浩瀚的海洋和无垠的大地。小小的善行,轻轻的爱语,把我们的世界变成了伊甸园,一如美丽的天堂。” ????钟老走了,这世上又少了一位善良的老人。钟老没有走,“善良的人,已为自己在人间找到了天堂。”(引海涅诗句)他遗爱人间,至善永生 。
????
作 业1、识记相关的字音、字形;
2、识记文中相关的词句;
3、完成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