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17张PPT。
千古奇才
——苏东坡
学习目标:
1、通过《苏东坡传》的阅读,全面认识苏轼的生平事迹,熟悉苏轼的主要作品,体会苏轼人格魅力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和意义;??2、研读教材所选文本,分析传记文学是如何化用素材,再现历史,重现形象的;?3、了解学者林语堂,思考在他所写的苏轼身上,寄托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教学设想?????1、课前布置学生通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节课,试图让学生交流阅读原著的感受与体会;?2、用一节完成需要六到八节完成的教学内容,只有淡化过程,有侧重的解决主要的问题;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 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胥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他能狂妄怪僻,也能庄重严肃,能轻松玩笑,也能郑重庄严,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
他身上显然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扼制,这股力量,由他呱呱落地开始,即强而有力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闭上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
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象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晶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问的风毛麟角,不可能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小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一位吾国吾民始终在心的国学大师,一位大江东去浪淘不尽的豪情诗人,相似的心灵是灵魂的转世,看东坡光风霁月,渡危抓机,从容应对,听林语东坡,显中国智慧。
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我的话》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吾国吾民》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一夕话》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我曾经说过,中国人对于快乐概念是“温暖、饱满、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顿丰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觉的情景。一个中国诗人也曾说:“肠满诚好事;余者皆奢侈。”──《生活的艺术》
我所以反对独裁者,就因为他们不近人情。因为不近人情者总是不好的。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艺术是恶劣的艺术;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类式的生活。──《生活的艺术》
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他们永远在处理琐碎的事情。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情。──《生活的艺术》
人生是残酷的,一个有着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许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之愚。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错了主意,常常因对付仇敌过于宽大,或对于朋友过于信任,而走了失着。……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生活的艺术》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苏东坡传》 【传世名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人生识字烦恼始 千古奇才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文人眼中的苏轼——出类拔萃苏辙:“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墓志铭)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辛稼轩词序》)
赵翼:“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瓯北诗话》)
林语堂:“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苏东坡传》)
余秋雨:“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
苏轼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健全、最融通,也最为后人所仰慕的一种人格模式。(《康震评说苏东坡》)
东坡语录:
“我一生没有做过坏事,我不会下地狱。”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轼——民族文化性格的自我完善者政治思想上:以儒家的积极入世、经世济时为己任,坚持操守,勤政爱民;
处世态度上:以佛老的随缘自适、超然物外为坐标,旷达乐观,宠辱不惊;
艺术创作上:以深邃精微的人生体验和思考为基石,挥洒自如、不断创新。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坚韧
质朴
潇洒
无畏
耿直
勇敢人格的魅力
伟大的心灵坦荡
率真
智慧
深刻
包容洒脱一个人的成功因素:个人的努力
(抄《汉书》、八面受敌读书法)
良好的教育
(父亲在学业上的督促、母亲在道德方面的引导)
一点点运气
(欧阳修的提拔奖掖,陈公弼的严格要求)
八面受敌读书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年轻人读书,每一本好书都读它几遍。好书内容丰富就像知识的海洋,读书时人的意识指向一个方面,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口,不能使各个方面的知识进入视野,读一遍书只是获取了意识指向的那个方面的信息而已。所以希望读者每读一遍都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 这种定向专一、反复整取的阅读模式,我姑且命名定位为“模式阅读”。因为它是一个模式:带着A目标读第一遍,带着B目标读第二遍,带着C目标读第三遍,带着D目标读第四遍……苏轼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他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名二子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辙乎,吾知免矣。 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东坡轶闻 进京赶考 传说宋代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入场,后来听了苏的诉说,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允他入试。主考官出的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不愧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有情景,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视为巧对。 赴宴吟诗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当时的判官梅圣俞,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梅圣俞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梅圣俞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梅圣俞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跟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梅圣俞更加赞赏苏轼。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人头地,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苏轼“欺”师 “尸骨”未寒 、东坡吃草 、对联退敌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叼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水漂东坡诗(尸)。”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北宋时期,宋人屡遭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苏轼与高俅 《水浒传》第二回讲述高俅的发迹史,说他原本是开封府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在临淮州住了几年后,经人介绍,来到京城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士家,董将士不想留他,于是转荐他到“小苏学士”处,“小苏学士”只留高俅在府中住了一夜,便又把他介绍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此后结识了当时为端王的宋徽宗,由于踢得一脚好球,平步青云,做了太尉。
原来这位“小苏学士”,应该是鼎鼎大名的“大苏学士”,就是人人熟知的东坡居士苏轼。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对高俅的发迹言之较详,我们再结合其他相关资料,知道高俅原本是苏东坡府中的小吏,苏学士见高俅的文章颇具风采,故而很欣赏他。再说苏轼由于朝廷内部党争,屡屡遭贬,元祐八年(1093年),宣仁皇太后崩,哲宗亲政。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知道自己的政见为新政所不容,直到徽宗即位(1101年),才遇赦北归,不久死于常州。可以说,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正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此后二人之间尚有何联系呢?《挥麈后录》说: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学士奖拔之情,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以周济其贫。由此看来,苏轼把高俅荐给王晋卿,并非是由于厌恶他轻薄浮浪,恰恰是出于对他才干的欣赏。苏轼一生磊落豪侠,对人从不设防.人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富于戏剧性,苏轼和高俅在政治上见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当苏门子弟贫不能存的时候,恰恰是高俅反过来救了他们的命,使苏轼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风,这或许正得益于苏轼一生“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谁都以诚相待,才使得政敌也为他的宽阔襟怀所感动。
【现实人生】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 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坎坷的一生
漂泊的一生
旷达的一生
自足的一生苏轼苏洵、苏辙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唐宋八大家(文)辛弃疾苏辛(词)黄庭坚 米芾
蔡襄苏黄米蔡(书法)三苏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
词与辛弃疾齐名“苏辛”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书法与米芾.蔡襄.黄庭坚 共称“北宋四大家”
在文艺理论中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苏东坡,真才子、真性情!我国文学史上罕见的通才。在诗歌、散文、词、赋、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文学艺术方面,苏轼是个雄视百代的人物,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大作家。 真才子—— 胡寅在《酒边词序》中说:“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苏轼与辛弃疾开宋词的豪放词风,让宋词平添风骨,足以同华丽的唐诗相媲美。苏轼的生平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期(1036-1069)为读书、应举、初入仕途时期。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第二期(1069-1085)为请求外调、历任四州、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时期。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 ??苏轼坐牢130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究,窃禄从来岂有因。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二首》)
“根到九泉无曲处,地下唯有蛰龙知”(苏轼)经历一次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县级人民武装部副部长)。
苏轼在黄州的物质生活面临三大难题:花销、住房、吃饭。计划用度,修建五间泥瓦农舍(雪堂),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黄州的饮食、生活条件都比较困难,但难不倒苏轼这个潇洒的美食家。正是在黄州,他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
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灶烟焰不起,待他熟時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两碗,飽得自家君莫管。(《猪肉颂》)
潇洒交友,营造一个
真心坦荡的人际环境。
东坡、雪堂、赤壁? 第三期(1085-1093)为两次召还及复连外放时期。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第四期(1093-1101)为远谪惠、儋时期。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的人生历程: 黄州:走向成熟
乌台诗案以及其后的在黄州被贬的生活使苏轼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黄州期间,苏轼在禅宗的玄思顿悟中得到答案,在道家的超然出世中得到彻底解脱。他把老庄哲学从无限的时间、空间的立场看待人生的苦难与欢乐的观照方法,与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求得个人心灵的平静。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一鸣惊人、名满天下;
浮沉宦海,坎坷一生。 “此心安处是吾乡”《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李廌写下了最为传诵的几句话:“道大不容,才高为累。皇天后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
苏轼从曾经的自惜,昔日的自得,到一度的自嘲,直至最终是恬然无欲的自足。然而他虽淡泊自安,“浑涵光芒,雄视百代”的不朽文名,“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恒流所能梦见。”的高贵品格,无不令后人高山仰止,在整个北宋的文人里,他无疑正是群星中那一轮精华欲掩料应难的明月! 从现实人生中看苏轼的思想苏轼年轻时就“奋励有当世志”,他不满宋代因循苟且的世风和积贫积弱的现状,是一位温和的现状变革派,同时又是一个关心百姓、颇有政绩的官吏和积极主张备战御敌的爱国者。苏轼没有提出过系统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但综其一生言行,可知其思想极为复杂。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是儒家。但他又认为伦理道德应是“人情之所乐者”,并努力追求一块“乐”的个人精神天地,反对矫情伪饰。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道出苏轼出入于儒、释、道的复杂性。但苏轼喜佛家的“空”、“静”,超尘拔俗,清心寡欲,但不喜懒散、无所事事;他喜道家的游于外物、逍遥旷达,而不喜“齐生死”之虚无和毫无检束的颓放。苏轼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三种思想互有消长,但三者的互补,出入儒道,濡染佛禅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佞佛。政治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一生积极入世,以经世济时为己任。佛老思想对苏轼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上。使他始终能在逆境中随缘自适,保持积极、乐观、旷达的胸襟和情怀。此外,苏轼热爱生活,感情丰富,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善诙谐,喜嘲谑,这些都增加了他独特的人格和气质。君子可以寓意于物,
而不可留意于物。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探讨:引来墨客小人的诽谤围攻,
一再遭贬仕途坎坷的原因?“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这场可耻的围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
——《苏 东 坡 突 围》 余秋雨 启迪:他执着而善于变通,独特的思维和人格,无论在朝还是在野,都始终如一保持着自己,未曾有所改变。有这样一个“不可救药的文人”,实在是中华之幸,可以说是中国文人精神之集大成者。【艺术人生】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的艺术境界。 苏轼的文学思想1.在文与道的关系上,提出先文后道。既重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更强调文学本身的相对独立性和美学价值。
2. 在文与意的关系上,提出文以达意。强调作者要运用高超的艺术技巧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客观事物的特征。
3. 在文艺创作风格上,推崇平淡自然。他倡导不拘常法,意到笔随,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的平淡也并非仅是文从字顺,而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绚烂之致,归于平淡。
苏轼诗苏轼一生经历两次在朝——外任——贬谪的过程,既经顺境,复历逆境,荣辱、祸福、穷达、得失兼于一身。这种坎坷的人生际遇,“身行万里半天下”的丰富经历,使苏轼在诗歌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他一生于诗歌用力最勤,较之词和散文,诗歌题材更广阔,内容更丰富,风格更加多样化,是一代宋诗典范。
苏诗现存约2700余首,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时代风貌,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历程,同时也发展了宋诗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色,集中代表了宋诗的特点。从内容上看,苏诗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1. 反映现实的政治诗。
2. 表现自我的抒怀诗。
3. 歌咏自然的景物诗 。
4.因物寓理的理趣诗 。
5. 咏物题画诗。 《赠刘景文》诗云: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1.以文为诗
《洗儿》诗云: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2.构思新颖,想象奇幻,比喻新巧
《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
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 3. 语言清新流畅,圆熟自然。
4.兼备各种体式,尤以七言诸体为妙。
艺术风格以清雄豪放为主调而兼具多种特色,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其风格也有不同表现。 苏轼词刘辰翁曾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稼轩词序》。
由五代至柳永,词为艳科,填词以协律为要,以婉约为宗,词附庸于音乐,是娱宾谴兴的工具。到了苏轼,词风突变,解放词体,开拓词境,提高了词的品格,使词摆脱了附庸的地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开创了宋词的新纪元。
苏轼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密州词 《沁园春》
《江城子》
《水调歌头》
沁园春(苏轼)
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
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词的上阙借景写羁旅情怀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
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词人以写景入手,触景生情,联想到人生道路的艰辛。
下阕词人联想到少年得志的往事,引出一番议论: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
袖手何妨闲处看!
时——时机、机缘
行藏——入世行道或出世隐居。
用行舍藏,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当年的豪气在眼下现实社会中虽碰了壁,但词人仍宽慰自解,进退有据。对眼前的得失荣辱抱以豁达的人生态度:用行舍藏。词句表达了词人被任用或被弃置取决于时运,奔走仕途或遁世隐身在我自己的超然的人生观。 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上片写打猎观猎的场面,有席卷而来,呼啸而且去的场面和声势。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下片进一步抒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和由慷慨报国的壮志豪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词人从这首词起,开始把词中历来妩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了有胆有识的英雄气。
慷慨豪迈
其阳刚之美与当时以红粉佳人、多情公子为抒情主人公的词坛格局形成鲜明对比。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高逸旷达
此词是古代最有深度的中秋词,抒发了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悟。 苏轼黄州词《卜算子》
《定风波》 《临江仙 》
《赤壁怀古》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彷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随遇而安的恬淡心情和悠悠然听江的闲适姿态,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的态度。
下片写江涛引发对自我存在的反思,遗恨不能生命自主,而陷入尘世为利禄功名奔走钻营。面对大江,顿生超拔羁绊而遁身江海之遐想。长恨此生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词中塑造了一个风韵潇洒、昂首尘外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豪放是一种创作风格,豪放同时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风格即人——
作品风格是性格的表现,是性格的窗口。苏 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为英雄人物出场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而悠久的时空背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气势恢宏,笔大如椽。悲剧意识的觉醒 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除了暴露人的生存困境以外,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即它要弥合人的生存困境。连绵不断的“大”的继续,给短暂而无法超越的“小”的个体一种弥合与补偿。 苏东坡黄州期间的诗文词赋,不仅是对苦难的挣扎,也是对苦难的超越。苦难使他更加成熟、更加深沉,也更加达观了。但这里不再有为国建功立业的心气,不再有成就辉煌的激情,而只是一种历尽沧桑后对现实的平静回顾,一种归家时的心安平和。 王国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此心安处是吾乡” 安之若素,处之泰然
化泰山之重为扁舟之轻 苏轼对词的贡献:之一,在观念上,破除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见解,把词与诗相提并论,认为二者是具有同等功用的文体,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与艺术价值。一扫旧习,以清新的字句,豪迈的笔力和纵横的气象来写词,形成了与苏诗风格相似的词风。 苏轼对词的贡献:之二,在内容上,进一步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凡是诗能表现的内容,他几乎都用词表现了出来,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开拓了词的境界。以前之词,题材狭窄,内容贫弱。苏轼革新词体,使词从“花间”“尊前”走想广阔的社会人生。不仅写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等传统题材,而且把诗人惯写的怀古感旧、伤时论世、说理议政等题材和内容全部纳入词的创作领域,凡可为诗者皆可入词,词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
苏轼对词的贡献:之三,在风格上,于柔媚婉约之外,另创恢宏雄迈的豪放词风,这在两宋词史上是一次重大转变,为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派开了先路唐五代以来,词以婉约为宗,风格单一。苏轼对弥漫词苑的浮艳柔媚之气极为不满,于柳永与婉约词派之外,另立一宗,成为宋代豪迈词派的卓越开创者,使宋词的艺术风格趋于多样化。 苏轼对词的贡献:之四,在形式上,无论是词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还是语言、音律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增强了词这一新诗体的表现功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新风貌。 苏轼散文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广泛吸取各家文章之艺术精粹,达到他自己所说的“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境界。苏文有政论、记事、小品笔记等类。苏轼散文的主要类型:
1. 议论文在苏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又以政论和史论为主,其政论文多是针对现实而写,内容充实深刻,史论也大都是借古喻今,有较强的社会意义。代表作品有《教战守策》、《留侯论》等。他的议论文的特点是:第一,文笔纵横,放言高论,辞锋锐利,雄辩滔滔,具有浑浩流转、磅礴雄放的气势。第二,立意新警,随机生发,敢于摆脱成见而自创新意,善于翻空出奇而又能自圆其说。第三,善于运用浅显生动的比喻,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2. 记叙文在苏文中成就最高,最富有艺术独创性,主要包括山水亭台游记、人物传记和碑传文等,代表作品有《石钟山记》、《喜雨亭记》、《方山子传》等。其记叙文的特点是:第一,随物赋形,意到笔随,如行云流水,变幻莫测,立意构思皆匠心独运,布局谋篇能毫不雷同。第二,善于体察自然景观和人情物态的精微神理,以爽利多彩的文笔进行艺术性的再现。第三,描写、叙述、抒情、议论错杂并用,旷观、达识、至理、深情和谐统一,既具有诗情画意,又具有思致理趣。
3. 小品文是苏文中独具风韵的妙品,包括书简、序跋、随笔等,艺术成就也很高,代表作品有《记承天寺夜游》、《答秦太虚书》等。这类作品的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随意挥洒,涉笔成趣,风神隽永,触处生春,舒卷自如,最能体现作者开阔旷达的胸襟和幽默洒脱的个性,也最能见出作者的真性情、真人格。 4.文赋至苏轼手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是宋代文赋的“绝调”。他以文为赋,骈散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讲究辞采,又融入了散文的灵活自然,更具有诗的情韵意境,情景兼备,哲思深邃,空灵奇幻,极富艺术魅力。 苏轼书法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从艺术人生看苏轼的地位和影响苏轼是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创作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宋诗、宋文、宋词都在他手中达到了高峰,书法、绘画也有极高的造诣。他是在宋型文化滋养下,产生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与全才,在他身上,也典型地体现着宋型文化的精神。
苏文在实用性、审美性、通俗性诸方面都达到了一定高度,一直被后代文人奉为典范,其政论、史论成为后世科举士子摹拟的范文;其小品文,被明代的竟陵派、公安派视为学习的标本,直到清代的袁枚、郑燮的散文,仍可找出沿袭的线索。苏诗是北宋诗坛的一座丰碑,直接影响了有宋一代的诗歌面貌;金代奉苏诗为楷模,产生了所谓的“苏诗运动”;苏诗还对明代的公安派、清代的宗宋派有重要的启迪。
苏词首开豪放词风,使宋词的创作发生了重要转型,并直接为南宋的爱国词派所继承,其影响还一直波及到清代的阳羡词派。
苏轼在当时的文坛即享有崇高的声誉,奖掖、团结了一批重要作家,如“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等,他们在创作上各有建树,形成了北宋中期强大的文艺阵营,为宋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走近东坡“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苏轼特有的人格魅力在于他在社会与艺术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表现出特有的精神风采。由于他所具有的天才的艺术表现力、极其诙谐幽默的个性、极其渊博的学识,以及对社会世事的深刻体验与洞察,使得这种参与、表现、影响与存在,展现出强烈的个性、开阔的视野、旷达的境界、艺术的美感……苏轼以他的亲身实践为人们树立了一种理想人格的标准:
一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二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苏轼积极用世的政治理想,执中持平的品格,飘逸洒脱的襟怀,宠辱不惊的处世姿态,开朗幽默的“坡仙”气质,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等,共同构筑成他独具魅力的人格范式,为后人景仰、倾慕,更为深刻地影响着封建士人的精神与心态。一度下狱,
三度贬官。
命运多舛,
生活坎坷。
但他
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
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为什么?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
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斥低劣小人”。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倒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
—方方《喜欢苏东坡》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
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微笑着面对 苏东坡“一生嬉游歌唱,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他总是微笑接受。”(林语堂)
微笑着面对,是一种人生方式,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定风波·赞柔奴
????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 ???????????风起, 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 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心安处是吾乡 一: 在黄州,躬耕东坡,竹杖芒鞋,营造雪堂。生活地像陶渊明,在自己的东坡庄园过着神仙般的隐逸生活。
二:工程与赈灾:杭州太守时:疏浚运河;设立的公立医院(安乐坊);解决居民的饮水问题;修筑西湖苏堤;开仓赈济灾民。三.瑜珈与炼丹:寻求身体的健康和心情的宁静,虽身处不幸,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曾天真的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羽化而登仙。”四.在海南与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随遇而安,自己表示要常做岭南人,自己说:“心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五.临死,东坡对侍立在旁的儿子说到:“慎勿哭泣,以怛化(垂死的老人和病人)。”死的时候“谈笑而化”。他自己都快死了,还在想着那些活着的人,可见其人品之高。 苏东坡的爱情生活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苏轼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 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王弗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官海沉浮中,与之同甘共苦。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在王闰之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苏轼的侍妾叫王朝云,比苏轼小二十六岁。苏轼最困顿时,他身边的侍妾纷纷离去,王朝云却一直陪伴其左右。是苏轼的红颜知己,不幸的是,朝云也先于苏轼在惠州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据说苏东坡被贬惠州时,王朝云常常唱《蝶恋花》词,为苏轼聊解愁闷。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东坡问何因,朝云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 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朝云去世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古人认为,芳草为柳绵所化,所以枝上柳绵吹遍天涯,芳草也就随风而生。这首词也暗喻了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的命运。在政敌的迫害下,他生涯类转蓬,一次比一次贬得远,一次比一次遭受的打击大。朝云唱到那两句时,想起苏轼宦海的浮沉、命运的无奈,对苏东坡忠而被贬、沦落天涯的境遇是同感在心,于是泪下如雨,不能自已。而东坡亦是知她的这份知心,才故意笑而劝慰,两人之知心,可见一斑。 结语:
苏轼的人生模式和文化性格影响着后世文人。其坎坷经历及由此而生发出来的生命意识、人生哲学和文化性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中国无数的文人所倾慕。不仅歆羡他的文学成就,更向往他洒脱飘逸的气度睿智深邃的风范、超然旷达的性格内涵,特别是人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受到挫折时,往往从苏轼的作品中去寻找精神的慰籍,而当人们厌恶烦苛的礼教束缚时,也往往从苏轼式的洒脱中去寻找支持。
此心安处是吾乡
——走近苏东坡作业:推荐阅读?1、周国平的《诗人的执着与超脱》?2、鲁枢元的《东坡与刚峰》?3、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苏轼的意义》?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