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猖会 课件(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五猖会 课件(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03 07:0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9张PPT。 《 五 猖 会 》
鲁 迅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江浙一带有关庙会的一些民俗,从而热爱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 2.了解封建家长制的作风对活泼天真的孩子的天性的扼杀和影响,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3.理解散文先扬后抑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详略得当、层层铺垫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童年鲁迅对“五猖会”的向往和背书时的无奈。教学重点:理解本文详略得当、层层铺垫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童年鲁迅对“五猖会”的向往和背书时的无奈。
教学方法:自读法、点拨法、分析探讨法。作者介绍1、鲁迅(1881—1936),原名周寿樟,字豫才,后改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名)浙江绍兴人。(地)? 2、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评价)? 3、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4、一生的主要经历:鲁迅在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痛感于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病痛,便改行提倡文艺运动。1909年回国,在杭州、绍兴任中学教员。1912年到北京,在教育部任职,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师。1918年参加了《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并撰写大量杂文、散文,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1926年8月起先后任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教授。1927年10月定居上海,从事文学写作,参与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实际领导者和旗帜。生前出版小说集三种、散文集两种、杂文集十五种、通信集一种,文学史著作两种。鲁迅在翻译外国文学和整理中国古籍方面也成绩卓著。?简介《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本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先后被选人中学语文课本。?关于“五猖会”? 农历五月一日至中旬,是江浙一带地区五猖庙会之日。届时四乡百姓云集海阳烧香,祈求五猖神主驱鬼祛邪,消凶化吉。庙会游行,“前引”锦旗开路,“执事”沿途管理杂役。青白黑红黄绿蓝各色旗子飘扬,十景担、肃静牌、万民伞、纸扎猪马牛羊偶像、牌楼跟上、接下是地方戏队伍、杂耍队伍。此庙会起源于明初。朱元璋和陈友谅在皖南曾打过几年拦锯战,军士百姓死亡枕籍。朱做了皇帝后,下令江南百姓,村村建“尺五小庙”,阵亡士卒“五人为伍”,受百姓供奉。《明史》记皇家祭祀有“阵前阵后神祗五猖”之说。??如此世代相传,便衍成香火极盛的五猖神庙会。五猖会。五猖又称“五通”、“五圣”,是民间所信奉的财神。据传,五圣庙是明太祖为安抚战役亡魂而立,后被奉为财神。在皖,是日被看作五圣生日,届时各家备鸡血九,于庙前然爆竹﹑敲锣鼓,老幼团聚会饮,名为为五猖神“祝寿”。?绍兴人把它们说成是马、猴、狗、鸡、蛇五种动物之精。五猖会是迎神赛会的一种,就是把五猖庙里的“五通神”请出来巡游。这些迎神赛会当然是迷信活动。但在当时,广大贫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根本无法享受正常的文化娱乐活动,赛会在这个意义上说,也算作是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朗读课文,掌握字词的注音和意思。? 1、词语:豪奢???姣(jiāo)长??美髯(rán)??臻臻(zhēn)至至???称娖(chuò)?高跷(qiāo)?? 篡(cuàn)改????考据癖(pǐ)?蹊(qī)跷??忐忑(tǎntè)???肇(zhào)开?2.词意偏僻、复辟 寥寥、繁盛、豪奢、奇拔、美髯、
臻臻至至、雅兴、妇孺、枷锁 聘用
罕逢、篡取、猖獗、谨严、河埠头、蹊跷、忐忑、蟋蟀 水泊梁山 泊在 汗流浃背
臻臻至至:齐备的意思。
呵活:活龙活现。
称娖:行列整齐的样子。
河埠头:河码头。
奇拔:奇特,有趣。
忐忑:心神不定的样子。
猖獗:凶猛而放肆。研讨课文(一)默读课文,找找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赛会,分别用五个字为它们各写个标题。并指出其详略。? 1、童年看赛会(1-2段)(略)         ?2、明人的赛会(3段)(略)? 3、亲见的赛会(4段)(略)           4、东关五猖会(5-22段)(详).?(二)细读课文,一一研讨前三次赛会。? 1、研讨第一部分内容:童年看赛会(1-2段)(略写)? 童年看的赛会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这部分对全文有何作用?? 提示:简单。“于是,完了”表现了赛会的简单使充满期望的孩子失望的心情。为下文写自己想看赛会蓄势、作铺垫。?2、第二部分写明人的赛会(3段)(略),作者极力描写了明时赛会的豪奢铺张,有什么作用?? 提示:用明时赛会的豪奢、热闹,来对比现在的简单,写出了自己对赛会的向往。?3、第三部分写亲见的赛会(4段)(略)。如何理解“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呢。? 提示:渴望看赛会,希望参与到赛会中去。看出当时社会对人的个性的压抑。?4、总结:前三次对赛会的简单叙述对第四次写“五猖会”有何作用?? 提示:主要是为去关东看“五猖会”蓄势。也为了衬托下文自己背书的那种受压抑的心情。?研讨第四部分:东关五猖会(5-22段)(详)(全文的重点)? 1、把这部分划分成三个层次:? (1)介绍“五猖会“的来由。(第5段)? (2)叙写“我”去看五猖会前的情感变化的经历。(6-20)? (3)写“我”的感受和疑惑。(21-22)?2、具体分析“我”去看五猖会前的情感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高兴地“笑着跳着”催促。作为孩子,最爱的是热闹,因此,听说要看迎神赛会,当然非常高兴,因此总是嫌时间过得太慢,催促大家快搬东西。? 第二,“忐忑”、“担心”地强记。“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充分展示了作者从高兴到沮丧的极度失望的心情。失望,也就是对父亲在孩子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的这种教育方式的不解。?第三,梦幻铁钳的帮助。在母亲、工人、长妈妈默默的静候中,作者急急诵读的声音发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色中呜叫。在困境中,作者很自然地出现幻想,这幻想是“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终于,作者梦似的背完了。?第四,热闹没有什么大意思。文章的最后通过对比: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含蓄地反映出了父亲在孩子最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对孩子心灵的伤害。? 全段对父亲没有一句谴责的词语,却充分流露出了对长辈不能理解一位儿童真实心情的伤感与困惑。? 讨论:最后一段反映了我的什么心情?你如何理解父亲在我最高兴的时候叫“我“背书这件事?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提示:反映父亲在我最高兴的时候叫“我“背书是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压抑了孩子的个性。? 4、为什么如此盼望如此向往的赛会,我眼里却变得似乎没有什么大意思了?反映出什么问题?
明确:原因在于父亲强制自己背书这件事情影响了我看赛会的心情。他已经对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在这一部分里,作者详写了背书一事,对五猖会几乎没有什么描写,一笔带过,如此盛大的赛会却没有在我脑海里留下印象,反而记忆最深刻的是父亲强迫我背书的整一过程,由此可见,背书一事对我幼小的心灵来说是一次多么沉重的打击。从家庭角度来看,反映了父亲专制对儿童天性的扼杀;从封建旧教育角度来看,书的内容生硬深奥,艰涩难懂,背书方法机械,采用死记硬背方式,反映出封建旧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危害。5.描写前几次迎神赛会,有什么意图和作用?我对几次迎神赛会分别怀有怎么样的心理?
盼望(失望) 羡慕(书上描绘)神往(参与)欣喜若狂 痛苦、索然无味 五猖会,对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渴望与欢乐,如同重大的节日。作者用大半的篇幅来写迎神赛会,在于渲染赛会的盛大、热闹,突出赛会的吸引力,突出我想看赛会的强烈愿望,而父亲让我背书,造成童心与现实的冲突。文章用欲抑先扬的手法,突出对当时压抑儿童心性教育方法和制度的不满做铺垫。
阅读文本1.找出文中重点或者难点的字词
2. 文中共写了几次赛会,并分别概括小标题。(可以用文中的字句)
3.描写前几次迎神赛会,有什么意图和作用?我对几次迎神赛会分别怀有怎么样的心理?
4.五倡会前后,我有着怎么样的心理和表现?
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和心理?
5、文章末尾两段如何理解?作者借这篇回忆想表达什么情感?
6、文章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6、课文结尾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全篇都是叙述,结尾出语似极平静,感情却很强烈,在文字背后隐藏着那种父亲的不讲理、父亲的不理解孩子、父亲的专制在孩子内心造成的创伤和带来的痛苦。
通读课文,思考:2、课文第一节末尾“完了”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怎样看待第二段中关于“吹哨子”的描写?
3、课文第一部分都在谈迎神赛会,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4、第九段是关于什么的描写?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 去”实际作者担心什么?
5、怎样理解文中写“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为什么说背书如梦呢?
6、怎样理解“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7、课文结尾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文中共写了几次赛会,并分别概括小标题。小标题:
1、门外的赛会(初次的庙会等)
2、书中的赛会(明朝的庙会等)
3、盛大的赛会(梦想的庙会、庙前的五猖等)
4、关东看五猖(关东的赛会、失落的赛会等)2.课文第一节末尾的“完了”一词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心情? 怎样看待第二段中关于“吹哨子”的描写? 一个“完了”,既写出了那没有看到的神像走了,也写出了孩子的失望的心情,也为下文写自己想看赛会蓄势 。
在那个缺乏文化生活的时代,吹哨子似乎也是孩子们的乐趣。
3、课文的第一部分都在谈迎神赛会,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五猖会,对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渴望与欢乐,如同重大的节日。作者用大半的篇幅来写迎神赛会,在于渲染赛会的盛大、热闹,突出赛会的吸引力,突出我想看赛会的强烈愿望,而父亲让我背书,造成童心与现实的冲突。文章用欲抑先扬的手法,突出对当时压抑儿童心性教育方法和制度的不满做铺垫。4、第九段是关于什么的描写?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实际作者担心什么?心理描写。
“我”在父亲的“压迫”下显得不安,不想背书但又无可奈何;担心的不仅是能否背出,更担心能否去看赛会。5、怎样理解文中写“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为什么说背书如梦呢?完全是被迫的,很机械的背书,所以说如“梦似的”。
说出了在父亲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烦恼.表现了当时封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巨大危害。 6、怎样理解“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就是因为早上心情太压抑了,童心已经受到了挫伤。7、课文结尾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全篇都是叙述,结尾出语似极平静,感情却很强烈,在文字背后隐藏着那种父亲的不讲理、父亲的不理解孩子、父亲的专制在孩子内心造成的创伤和带来的痛苦。
讨论: (1)课文最后说:“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作者是真的“诧异” 么?你认为父亲为什么让“我”那时候背书?
(2)从作者看“五猖会”前后情感的变化中,你觉得作者想在本文抒发什么样的感情?结构与语言特点本文的结构很有特色。前面的写没有看到神像、明时的赛会等内容,并非闲笔,而是从正反两方面为这一次来之不易的赛会做铺垫,以突出主题。
同时,叙述语言简洁,于平淡见神奇,不愧为大家之笔。
谢谢指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