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读(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课件(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读(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课件(5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03 07:0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1张PPT。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里夫金 霍华德学习目标1、练习勾画关键语句,提高学生对科技论文提要钩玄的能力。 2、学习用日常事例、谚语阐述科学道理的写法。 3、理解本文对“熵”的说明,对人类生存的状况和前景进行新的哲学思考。【教学重难点】? 1.研讨文章论述的观点,训练提要钩玄能力。? 2.学习用日常事例说明科学道理的写法。? 3.把文章中所举的事例与有关“熵”的概述结合起来理解“熵”的含义。? 教学方法? 1.点拨引导法。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作点拨引导。? 2.分组讨论法。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质疑解难。? 3.联想类比法。让学生把文中所讲的道理与生活结合起来深入理解课文。? 科 学 !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高尔基说:“应当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力量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了。”
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说:“科学是人生中最重要、最美好和最需要的东西。”
当代伟人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可以说,追求科学,就是追求进步和文明,这已经成为大众化的世界观。然而,科学真是完美的吗?它是一把单刃剑,还是一把双刃剑?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科学已取代了传统的宗教,成为现代人的新宗教。然而,科学作为一种文化,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在传播福音的同时,也不自觉地扮演着魔鬼。对技术进步的乐观,对物质增长的贪求,使人类陷入种种困境,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战争威胁等。1972年,西方著名的未来学研究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名为“增长的极限”,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科技发展、生产力提高以及经济增长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的理论,指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向世人敲响了警钟,对近代西方文化中经济无限增长的癖好作了批判。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的一部学术著作---《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它所讨论的社会问题,比《增长的极限》要广泛、深入得多。
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学论文,作者里夫金和霍华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这部学术著作指出科技的发展是一个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因而“熵”也不断增加的过程,得出了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倒退、逐渐衰亡的结论。
导入新课1868年,德国伟大的物理学家鲁道尔夫·克劳修斯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让人费解的概念——熵。“熵”这个概念谈的是热力学的第二定律。曾有不少人对这个奇怪的概念不以为然,他们想制造出各种形式的永动机来证明“熵”这个概念的错误。然而,100年的时间过去了,没有任何一个永动机能够永动。 人们在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熵”这个概念与我们的现实生存乃至我们的未来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以致于1959年,在克劳修斯提出“熵”的理论91年后,英国著名作家斯诺在剑桥大学作题为《两种文化及再谈两种文化》的讲演时说:一个作家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毫无所知,就等于一个科学家没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那么,“熵”究竟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有怎样密切的关系呢?“熵”又揭示了人类怎样的未来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里夫金和霍华德的文章——《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让我们一同走近科学领域中的“莎士比亚”。?
阅读课文1、读准字音,理解生词。
2、划出相关概念。积累下列词语:
呕心沥(注音: ;解释: )血:
绞( 解释: )尽脑汁 :
三昧:
天网恢恢(解释: ) ,疏而不漏:
夷(解释: )为平地
告罄(注音: ):
无济(注音: ;解释: )于事
lì洒,流耗尽心血。费神费尽神思和心力。佛教用语,梵文 的音译,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宽广的样子 天的禁网虽
然广大而宽疏,但为恶者却极少能漏脱。平qìng 本指祭祀礼毕。今指财物用完或货物售完。jì帮助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初步提取要点,理清全文的论述思路。? (解说:此步骤着意于培养学生“提要”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文中勾画概括性语句,将概述内容与段落形式结合起来理清思路,为分析文中的疑难点做好铺垫。)? (2)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理顺全文的论述脉络。? ??明确:全文共15段。第1段通过民谚引出了热力学定律,第2段用一句话表述了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引出了“熵”的概念。第3、4段是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论述,为下文论述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的定律做铺垫。第5段为过渡段,转入对熵的论述。 第6、7段是对熵下定义并做解说。第8、9段进一步从能量耗散的角度论述熵的涵义: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最大的状态。第10至15段从地球上能量来源、工业回收、物质衰变等角度探讨了能源危机,说明地球上的有效能量在不断减少,熵在不断增加。?2.具体研习,突破重难点。? ??(1)学生梳理文中有关“熵”的概述,并用自己的话对“熵”的本质做出概括。? ??明确:第5段——熵就是损失了的能在将来用于做某种功的一定能量。? ??第6段——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 第7段——熵和污染是同义词,是某一系统中存在的一定单位的无效能量。?
第9段——熵即无效能量的总和。?
概括:熵就是无效能量,就是污染。解说:在对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对文中“熵”的概括的勾画梳理,可加深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使学生养成利用提要的方式来理解文章的习惯。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并在笔记本上整理,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谈一谈对“熵”的概括理解;教师可以摘要板书。文中关于“熵”有多处论述,梳理不必求全,但要能抓住关键从不同角度论述。(2)学生勾画课文中关于“能量”的概述,并用自己的话来谈一谈对“能量”的新认识。? ??明确:第6段——能量可以分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或“封闭的”能量。? ??第7段——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被转化成了无效状态的能量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污染。? 第8段——在一个封闭系统里,能量水准的差异总是趋向于零。没有任何能量级别差异的状态叫做能量平均状态。? 第9段——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的最大的状态,那时将不再有任何自由能量来进一步做功了。? 第10段——地球上有两个有效能量的来源:一个是地球本身所蕴藏的能量,另一个是太阳能。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里,这两个能量都是有限的。第14段——当有效能量告罄时,我们称之为“热寂”。认识“能量”:能量可以分为“有效的”和“无效的”两类,有效能量是有限的并且总在减少,即熵总在增加。有效能量消耗完时,熵达到最大值,这叫做能量平衡状态或者叫“热寂”。? 解说:要深入理解“熵”的内涵,就必须深入理解与“熵”密切相关的“能量”的内涵。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谈理解,是真正理解的标志。此设计既是提要钩玄能力的培养,也是突破课文重难点的途径。课文中关于能量有较多表述,学生能够勾画出来加以研讨即可,不必逐一整理。课堂小结 本文着重论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的定律。熵是与能量密不可分的一个概念。作者对熵和能量作了大量地叙述,同时又从生活中举了大量的例子来作分析解说,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易于为一般读者所接受。这种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课堂训练? ??本文在阐述科学道理时,有概述,有解说。从课文中找几个例子,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抽象的论述要点的。? ??明确:课文第4、5、6、8、12、13段中都举了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作具体说明。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物理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分析这些例子与概述要点的内在联系。解说:此设计旨在“具体研习,突破重难点”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多的感性认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钩玄”的能力,着重落实“教学重难点”。可以参阅《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分析。布置作业? ??在课文第一段中,作者举了三个民谚来启发人们认识热力学第二定律。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从能量耗散的方面,阐释下面几句话的意义:? ??(1)你不可能不劳而获:? ??(2)覆水难收:? ??(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让学生就上节课的课后作业相互交流意见,然后发言讨论。? ??2.教师对学生发言中的疑难进行点拨。? ??明确:上节课的作业可以参阅《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分析。?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作业练习,我们对“熵”这个概念有了更多的了解。按照英国作家斯诺所言,可以说我们是学习了科学领域里的莎士比亚的作品。但是《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毕竟不是一篇文学作品,而是一篇饱含了深刻哲理的科学论文,其中一定还有不少令我们感到困惑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做进一步的研讨。? 研习课文1.学生自主质疑研讨。?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果学生不能提出更有研讨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讨以下问题:? (1)第3段中“宇宙中的能量总和一开始便是固定的,而且永远不会改变”一句如何理解?明确: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天文学知识来讨论。也可引导学生结合史蒂芬·霍金的《宇宙的未来》一文中有关大爆炸的理论来思考。? (2)第4段中“世间万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都不过是能量的不同聚集与转化形式的具体表现而已”。你能再举出别的例子来说明吗?? ??明确:大到一头大象、一座山,小到一只蚂蚁、一块石头,都是能量的具体表现形式。?(3)我们应该如何重新看待工业回收问题?? ??明确:工业回收对人类的生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任何工业回收都在导致能量的消耗,即“熵”的增加。? 课堂小结通过进一步研习课文,我们对熵的深刻内涵又有了新的理解。同时,我们对人类目前的生存方式及未来的生存环境都有了一种深沉的忧虑。当我们在认真学习本文的时候,当我们在深入思考着这些问题的时候,按照里夫金和霍华德的观点,我们也在消耗着能量,我们也在导致着熵的增加。这就是这篇课文特别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课堂训练课文题目《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指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新的世界观”?结合对本文的学习,请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是一个能量不断消耗、熵不断增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衰退的过程,是一个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过程。作者对人类发展史和人类未来的发展持悲观的态度,这相对那种对人类发展史和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的观点来说,是一种新的世界观。?解释下面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两个定律的简要表达:宇宙中的能量总和一开始便是固定的,而且永远不会改变。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时,便损失了能在将来用于做某种功的一定能量。
(世界的熵总是趋向最大值的)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总的熵是不断增加的。解释下面概念:熵: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热寂:有效能量告罄。阅读第1段,回答问题: 对麦克斯·格拉克曼:“科学是一门学问,它能使这一代的傻瓜超越上一代的天才。”一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的意思是( ):
A.学习科学,可以使大脑愚笨的人变得聪明起来。
B.学习科学,可以使后代人在知识上远远超越前一代人。
C.前一代聪明的人(天才)如果不学习科学,也赶不上后代蠢笨的人。
D.后一代人即使是傻子,如果不学习科学,也赶不上前一代人。B阅读课文第4段,简要回答你对作者所引《旧约·传道书》中“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一句的理解相关语段: 世间万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都不过是能量的不同聚集与转化形式的具体表现而已。一个人、一幢摩天大楼、一辆汽车或一棵青草,都体现了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高楼拔地而起,青草的生成,都耗费了在其他地方聚集起来的能量。高楼夷为平地,青草也不复生长,但它们原来所包含的能量并没有消失,而只是被转移到同一环境的其他所在去了。概括:世间万物(或:一切事物)概括:事物的变化删除;转换方式:弭和(重新组织语言)参考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世间万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都不过是能量的不同聚集与转化形式的具体表现。世间万物都体现了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尽管事物的变化,都耗费了在其他地方聚集起来的能量,但它们原来所包含的能量并没有消失,而只是被转移到同一环境的其他所在去了。阅读课文第5、6两段,解释“得到一定的惩罚” 一句中“惩罚”一词的含义相关语段: 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了这个现象。它告诉我们每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时,我们会“得到一定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我们损失了能在将来用于做某种功的一定能量。这就是所谓的熵。 当能量从一个较高的集中程度转化到一个较低的集中程度(或由较高温度变为较低温度)时,它就做了功。更重要的是每一次能量从一个水平转化到另一个水平,都意味着下一次能再做功的能量就减少了。参考答案: 当能量做功时,每一次能量都从一个水平转化到另一个水平,都意味着下一次能再做功的能量就减少了。或:
能量每一次做功时,都从一个水平转化到另一个水平,都意味熵的增加,即下一次能再做功的能量减少了。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文章第1段中“覆水难收”一句谚语的理解。 无论自然界发生什么事情,都有一定的能够作功的有效能量被转化成无法再做功的无效能量,且这个过程不可逆转,因此作者在这里形象地说“覆水难收”。阅读课文第7段,对“污染”一词理解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每当自然界发生任何事情,一定的能量就被转化成了不能再做功的无效能量。被转化成了无效状态的能量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污染。许多人以为污染是生产的副产品,但实际上它只是世界上转化成无效能量的全部有效能量的总和。耗散了的能量就是污染。既然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既不能被产生又不能被消灭,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即耗散的方向——转化,那么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它是某一系统中存在的一定单位的无效能量。
A.污染是能量的转化。
B.污染意味着熵的增加,反之亦然,因此污染不可避免。
C.污染是生产的副产品,是人类道德沦丧造成的。
D.一定的自由能量被转化成了不能再做功的无效能量,这个过程就是污染。C阅读课文8、9两段,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是( )
A.烧红的火钳和水坝截住的水具有有效的自由能量。
B.人们用水桶把水从坝底提到坝顶再让水落下来,或者把火钳再一次加热,这时它们的熵值最大。
C.冷却的铁钳与平面上的水的能量是封闭或无效的,都不属于自由能。
D.世界上能量总是趋向于没有任何能量级别差异的能量平均状态。 B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世界上的能量总和是一定的,但有些能量对我们人类是无用的能量。
B.既然熵的不断增加是客观规律,所以总的来说,不论人如何努力,污染都是不可避免的。
C.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完全可以发现并创造出新的能源。
D.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都在不断地耗费能量。C 课文题目《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指的究竟 是一种怎样的“新的世界观”?结合对本文的学习,请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作者认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是一个能量不断消耗、熵不断增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衰退的过程,是一个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过程。作者对人类发展史和人类未来的发展持悲观的态度,这相对那种对人类发展史和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的观点来说,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在《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中,作者还指出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的有效能源不断被消耗掉,而最先消耗的总是最容易得到的能源”,越到后来,开发利用能源越要“耗费更多的能量”。
试结合本地的环境问题或能源问题,以“保护环境”或“节约能源”为核心话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保护环境或节约能源问题的认识。
“当天空不再蔚蓝,当花朵不再鲜艳,当飞鸟不再盘旋,一切将不再出现……”
风沙肆虐的今天,有多少人还记得起昔日那一首《环保之歌》?当再次听到它时,我们都不禁开始汗颜。
面对着漫天飞舞的黄沙将一切变得暗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渴望往日中秋那种秋高气爽的感觉,然而由于肆意地破坏环境,我们里那样的日子已经越来越遥远。
三北防护林的建成或许解决了一些燃眉之急,但如果不树立起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早晚有一天,“一切将不再出现!”
努力吧!或许某一日,那首歌又会响起,但歌词已经改变:
“天空再次蔚蓝,花朵再次鲜艳,飞鸟再次盘旋,一切美景都将出现……”
火车拉着堆成小山一般的整车的原木,风驰电掣地飞奔在神州大地上,一片片森林在这风驰电掣中化为乌有,夷为平地……
十轮大卡车载重量达六十吨,满载着乌黑发亮的煤炭,在柏油公路上碾过,车辆过处,路北碾出了一道道松软的深沟,人们避之唯恐不及。在这车辆飞奔的同时,神州大地变得百孔千疮……
从卫星上看,我们的祖国哪里还是昂首高歌的雄鸡,她已经变成了毛发稀疏的秃鹰啦!
——要发展,更要环保!布置作业?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向我们揭示了一种人类无力拯救世界的悲观结局,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课后搜集、阅读有关资料,写一篇短文,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