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0张PPT。第十六讲唐宋古文运动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条目内容要点。
2、通过对条目知识的辨析和整合,学生能够准确地筛选知识信息。
3、学生学会运用做卡片的方法全面恰当地引述条目要点和正确把握知识信息。
4、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百科条目注重引用资料和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权威性的特点有深刻体会,培养和提升学生重视科学、服务科学的责任心。
5、通过百科条目的阅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养成利用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的扎实而严谨的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条目内容要点。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百科条目注重引用资料和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权威性的特点有深刻体会,培养和提升学生重视科学、服务科学的责任心。
【教学难点】
对条目知识的辨析和整合,学生能够准确地筛选知识信息。
文章简介《唐宋古文运动》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中国文学卷》,由中国现代学者钱仲联编纂。该条目针对中国文学史上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古文运动系统地介绍了它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代表人物、创作主张、写作形式等知识内容,全面阐述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位唐宋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在倡导古文运动中所遵循的古文理论,让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唐宋古文运动的宗旨,同时简要地说明了唐宋古文运动的对包括清代桐城派在内的古文家、古文流派的或影响。文章的结构提纲 第一自然段是该条目的总说部分,是全条目的关健所在。该条目简洁扼要,直截了当地阐明了唐宋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形式。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是“复兴儒学”,具体而言,就是推尊儒学,排斥佛老,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其中心是“文以明道”;古文运动的创作形式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也即贬斥自南北朝盛行而在韩愈时代还浒的骈体文同时遵从先秦两汉时期在体式上没有限制的单行散句。
条目的分说部分就紧紧围绕这一段所确定的两个方面内容展开说明。
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是该条目的分说部分,分别从古文运动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等多个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解说,并始终突出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形式。解说过程中,又大致分成唐代古文运动和宋代古文运动两大方面。第二自然段着重说明唐代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即产生的背景。原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学本身发展的内在原因:六朝时期,骈文鼎盛,散文中衰,那种追求声律、对偶,词藻华丽和句式整齐的形式主义风尚,已经成为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桎梏,随着社会生活日益广阔和复杂,文体改革的要求也就产生了;条目先后列举了西魏苏绰、隋朝文帝和李谔、初唐刘知己、王勃等人的改革文体的要求和行动,到陈子昂大张“复古”旗帜,文体一变;天宝以后,萧颖士、李华、元结等,提倡儒学复古,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强调文学的讽谏作用,道统文学的理论渐趋成熟。 二是有赖于强有力的领袖人物的出现:韩愈是古文运动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者,柳宗元积极支持和声援韩愈,他们有明确的理论和文学作品,又都是热心奖掖后进,社会影响很大,因而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自然段是该条目的中心段落,始终围绕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展开阐述,集中阐明他们倡导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从根本上说,“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了首位。其具体的古文理论体系还包括下面的六个方面的内容:1、主张“养气”,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以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
2、学习标准上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重经史,重文学人士的艺术成就,以丰富自己的写作;
3、自创新意新词,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
4、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
5、要求写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不敢出以轻心、怠气、昏气、矝气;
6、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对“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的状况表示愤慨。正因为有了这些明确的文学主张,并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实施,古文运动得以大张旗鼓地进行,从而也推动了文学的进步。第四自然段在上一段的基础上强调文学主张的基础上补充说明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其他措施及影响。一是韩愈面对时人的非难和嘲笑,毫不动摇,“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因而不断壮大了古文运动的队伍,我们从《师说》一文中作者对“好古文”“能行古道”的李蟠的赞赏有加可以看出韩愈的胆识。二是韩愈、柳宗元等人十分注重汲取口语中的新鲜词汇,提炼为接近口语的新的书面语言,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扩大了书面语言的表达功能,开创出新的散文传统。三是韩愈、柳宗元二人的文学主张和创作行为的影响甚为深远,无论是韩愈的学生李翱、皇甫湜、李汉等人,还是唐代的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都在继承和推广古文运动文学传统方面直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五自然段的解说类似于第二自然段,即阐述欧阳修倡导的宋代古文运动的产生的背景。同样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文学本身发展的内在原因:,即在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的北宋初期,王禹偁、柳开、石介等有识之士,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努力提倡古文,给延续了百年之久的淫靡文风以有力的打击,也为欧阳修的古文革新运动开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二是有赖于强有力的领袖人物的出现,即欧阳修的大力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又一次在宋代抱起波澜,当然,这里也离不开欧阳修在朝廷里的政治地位。第六自然段的解说类似于第三自然段,即着重阐述欧阳修倡导的宋代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同时对唐宋古文运动他指出提纲挈领式的总结。欧阳修所倡导的宋代古文运动能够得以全面开展,同样离不开苏洵、苏轼、王安石、曾巩等古文大家的大力支持,他们的文学主张,首位的是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的“明道”,这种主张是和韩愈一脉相承的,在文和道的关系上,他和韩愈一样,强调对文的决定作用,认为道是内容,如金玉,文是形式,如金玉发出的光辉,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学习韩愈“文从字顺”一平易近人的作风,因而进一步奠定了韩愈、柳宗元、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该条目的阐述过程中,始终紧扣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人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对学生和后代的影响,以突出古文运动的浩大声势和深远的影响力,如“当时有一批学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韩愈的学生“转相传授,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开展”,“明代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代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等等表述就是最好的明证。整个条目,时间清晰,古文运动的产生发展过程明确,三位代表人物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十分突出。通过该条目平实而又有重点的阐述,我们从中了解了三代散文发展的流变过程,为我们将来进一步熟悉古文内容和研究古文成就作好了理论上的指导工作。古文、骈文发展线索:先秦: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
(叙事传统)(文以载道的传统)
汉代: 历史散文 政论文
汉末:骈文兴起——南北朝大盛
唐宋:是散文与骈文的斗争时期。唐宋古文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和“宋代诗文革新运动”。
内容——明道、载道,服务于政教。
形式——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唐代筚路蓝缕,宋代全面完成。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影响直至清末民初的桐城派。 唐宋八大家明初《八先生文集》始有“八家”之称;
后来唐顺之《文编》中亦选录八人之作;
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抄》后,“八大家”之名广泛流传。第一节 唐代古文运动一、简介
二、政治改革 文体文风改革
三、理论主张
四、韩、柳成就
五、晚唐古文衰落骈文复兴一、简介中唐时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文学运动。“古文”指与骈文相对的散文。韩愈、柳宗元等人(李翱、皇甫湜[shí])将文体改革与儒学复古结合起来,提出文以明道、言之有物、词必己出、文从字顺等系统的古文理论,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新时代。
二、政治改革 文体文风改革1.先声——西魏苏绰、隋李谔、初唐陈子昂。
2.政治改革——中兴愿望、复兴儒学。
3.韩、柳“文以明道”。
三、理论主张1.早期理论:
1)天宝至中唐前期——元结、李华、萧颖士、独孤及、梁肃、柳冕——宗经明道。
2)其古文理论的利弊。
2.韩、柳:
韩愈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文以明道”。“道”指儒家思想,也兼指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
2)充分强调“文”的作用。
3)“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
4)重视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 韩愈“文气说”。
“文气说”《答李翊书》: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与言犹是也。
“气”包括了“不平则鸣”(《送孟东野序》)“ 四、韩、柳成就 1.主要贡献:
1)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
2)使古文提高到真正的文学境地。
2. 韩愈: 1)论说文,杂文,序文,传记,碑志,祭文。。论说文:《原道》、《论佛骨表》、《师说》。杂文:《进学解》《送穷文》。序文:《送孟东野序》。传记:《张中丞传后序》。祭文:《祭十二郎文》、《祭柳子厚文》。
2)“猖狂恣肆”
3)文坛领袖,理论,实践,提携同道。
3 .柳宗元: 1)哲学论文,杂文,寓言,传记,山水游记。哲学论文、杂文:《封建论》、《天说》。寓言:《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捕蛇者说》。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
2)语言“峻洁”,文字准确简洁,文风自然流畅。
《蝜蝂传》得遇物,辄持取,仰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zh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五、晚唐古文衰落骈文复兴1.小品文的兴盛:
1)特点:篇幅短小、刺时、情感炽烈。
2)代表作家:皮日休、陆龟蒙、罗隐
2.骈文复兴:“三十六体”第二节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从宋朝建立到哲宗朝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的诗文革新运动。
代表人: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等。
进一步推进散文和文论的发展。八大家成为文章正宗。对南宋以来的诗歌创作也发生了深刻影响。
一、发展过程
二、欧阳修
三、苏轼
四、唐宋古文运动比较
五、影响一、发展过程1.初发(开国——真宗,970—1000)
代表人:柳开、王禹偁(chēng)、穆修、石介
主张:文——尊韩,诗——反映现实
缺陷:重道轻文,成就不高。2.高潮(仁宗,1020—1050)
代表人:范仲淹、苏舜钦(诗)、梅尧臣(诗)、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3.完成(英宗—哲宗,1050—1100)
代表人: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
二、文坛领袖欧阳修1.文学主张
“道”不在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
文道并重。
兼容并蓄,穷而后工。2.欧文题材: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笔记文
特色: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平易自然,流畅婉转。
代表作:《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
3.其它功绩
改革科场积弊,罢四六文。
爱惜人材。
4. 欧阳修文坛领袖的地位相当高的政治地位。
很强的号召力
相当高的文学修养,杰出的创作成就。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三、苏轼——继欧之后的文坛领袖 1.诗文主张:
文道并重
随物赋形、辞达、胸有成竹、传神写意、诗中有画2.苏文 题材:政论文、叙事纪游文
代表作:《潮州韩文公庙碑》、《喜雨亭记》、《石钟山记》
风格:行云流水、汪洋恣肆
“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
《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四、唐宋古文运动的异同1.指导思想—— “道”之不同
2.创作实践——从诘屈聱牙到文从字顺
3.斗争方法——从批判到批判地吸收
4.风格
唐文奇崛、硬直、清瘦、古雅
宋文平易、柔婉、丰腴、通俗
五、垂范后世1.确立了“古文”的正宗地位
2.八大家成为文章楷模
3.影响:明代宋濂、唐宋派等,清代桐城派、阳湖派
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的相关练习。
2、预习《面对图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50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