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中外戏剧名著选读》选读(等待戈多)课件(56张ppt)(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中外戏剧名著选读》选读(等待戈多)课件(56张ppt)(共5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09 15:4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6张PPT。萨廖 尔?贝克 特等待戈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贝克特及荒诞派戏剧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阅读法体会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差别;分析剧中的“戈多”及“等待戈多”的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希望不是在等待之中实现的,而是要付之行动。荒诞派戏剧萨缪尔 · 贝克特(1906——1989),生于爱尔兰,1937年定居巴黎,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贝克特在创作上深受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夫卡的影响,主要作品有诗作《占星术》(1930);评论集《普鲁斯特》(1931);短篇小说集《贝拉夸的一生》(1934)和《第一次爱情》(1974);中篇四部曲《初恋》、《被逐者》、《结局》、《镇静剂》(1946);长篇小说《莫菲》(1938)、《瓦特》(1942)、(三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 1951—1953)及《如此情况》(1961)、《恶语来自偏见)(1982)等。这些小说以惊人的诙谐和幽默表现了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和难以捉摸,其中的《马洛伊》三部曲最受评论界重视,被称为2O世纪的杰作。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终》(1957)、《哑剧I》(1957)、《最后一局》(1957)、 《最后一盘磁带》(1958)、《尸骸》(1959)、《哑剧II》(1959)、 《呵,美好的日子》(1961)、《歌词和乐谱》(1962)、《卡斯康多》(1963)、《喜剧》(1964)、电视剧《迪斯·乔》(1968)等, 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是反传统的,因此被称为 “反戏剧”。其中成名作《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时引起轰动,连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贝克特为此名噪一时,成为法国文坛上的风云人物。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1969年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等待戈多》于1953年在巴黎初演时就连演了三百多场。但许多有经验的理论家和观众都对它迷惑不解。据说一个演员在演完《等待戈多》之后怒气冲冲地说: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演的是什么。该剧的支持者与反对者曾因对此剧毁誉褒贬争持不下,在休息厅里大打出手。
为什么?写作背景 本剧写于1952年。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二战”中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暴行,原子弹在广岛的爆炸,600万犹太人的被屠杀,使人们对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产生根本的怀疑。战后两大阵营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和核威胁仍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新兴的现代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大了贫富差距,把一大批人甩入“无产者”的行列。整个西方经济萧条,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思想苦闷,精神空虚,对未来失去信心。面对这种现实,作者力图通过本剧反映这一“社会真实”,弹出“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

导入新课 1953年在巴黎演出了一场戏剧,这场戏剧引起轰动,连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该剧的支持者与反对者曾因对此剧毁誉褒贬争持不下,在休息厅里大打出手。在巴黎的咖啡馆、酒吧间和街头巷尾,到处议论这出戏。1957年,旧金山实验剧团为圣昆廷监狱的1400名罪犯演出时,仅几分钟,就吸引住了这些世界上最粗鲁的观众,使他们一个个感动得痛哭流涕。据说,从此以后,剧中的台词、角色,都成了圣昆廷特有的语言。两个熟人见面打招呼,一个问:你在干什么?另一个则回答:我在等待戈多。这部戏剧就是《等待戈多》。那么,它到底是部怎样的戏剧呢?它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以致引起了如此巨大的轰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团。 两个瘪三式的流浪汉在黄昏的乡间小道上等待从来没有见过的戈多,他们无聊地闲谈,做些机械的动作,讲些不知所云的故事。但戈多迟迟不来,以至于烦闷得想到自杀,但又不甘心,想等戈多来弄清自己的处境再死。等来等去,终于等到了来人,却不是戈多而是波卓。他手持鞭子,一手牵着被拴着脖子的“幸运儿”。 剧情简介剧情简介幸运儿扛着沉重的行李,拱肩缩头,脖子被勒得正在流脓,惨不忍睹。波卓气势汹汹,虽原谅了恐惧的狄狄和戈戈,但随意虐待幸运儿,称之为“猪”,挥来斥去,幸运儿也惟命是从。波卓吃饱喝足,对黄昏作了一通“抒情”的解释,逼幸运儿为他们跳了一通舞。最后波卓才牵着幸运儿和流浪汉告别。总算磨掉了一个黄昏,天将黑时,一孩子来到,他传达戈多的旨意:今天不来了,明天一定来。剧情简介次日的黄昏,还是同样的乡间小路,同样的两个流浪汉,同样的目的——等待戈多。等待得无聊至极,一个流浪汉唱了一支无聊的“狗’’歌,他们追忆过去的往事,彼此争吵谩骂,但仍不见戈多来。他们反复着下面的对话:
剧情简介爱斯特拉冈? 咱们走吧。
弗拉季米尔? 咱们不能。
爱斯特拉冈? 为什么不能?
弗拉手米尔? 咱们在等待 戈多。剧情简介总算等到了人,却仍是波卓和幸运儿。这时的波卓眼睛瞎了,幸运儿成了哑巴。昨日气势汹汹的波卓,跌倒在地爬不起来。两个流浪汉好不容易才把他扶起来走了。接着还是孩子来,宣布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一定来。两个无望的流浪汉又想起了上吊,解下裤带子,但一拉就断了。死又死不成,只好明天再等,再等……剧情简介剧作在荒诞的背后,深刻地表现了现代文明中的人生处境:生活在盲目的希望之中。人们遥遥无期地等待着一个模糊的希望,到头来只是一场梦幻,只有失望、再等待、再失望,在期待中耗尽生命,在失望中饱尝痛苦。舞台上演出的是人类社会的抽象化缩影。两个流浪汉是人类的象征,他们生活在世上只有一件事:等待戈多。 剧情简介对戈多的含义无法也无须去作琐细的考证,但剧中戈多确是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救星和希望。然而象征人类的流浪汉,等来的却不是救星,却是痛苦和压迫——幸运儿和波卓。幸运儿是痛苦的化身,他备受折磨,任人奴役。波卓是压迫的体现,他蛮横凶狠,傲气十足。第二幕中波卓瞎了眼,求救于流浪汉,表明了作者的另一观点:命运变化无常。 荒诞派戏剧如何表现荒诞等 待 戈 多《女仆》是法国人让·日奈最著名的荒诞剧之一。它描写了两个 女仆在女主人不在家时,穿起女主人的衣物扮演这个让她们既羡慕又嫉妒的人。它告诉人们,高贵者不爱低贱者,低贱者也不爱低贱者的残酷现实。
  
第一幕
写黄昏的时候那两个流浪汉一见面就开始了语无伦次的闲谈与无聊透顶的动作。他们声称自己是在等待戈多,要向他祈祷,向他乞求,要把自己“拴在戈多身上”。波卓和幸运儿上场,也要寻找戈多先生,原来他们苦苦等待的人竟然素不相识。戈多迟迟不来,却来了一个男孩,他送口信说,戈多今晚不来,明晚准来. 第二幕
仍是那个时间,还是那个老地方,只不过在原来已有的那棵枯树上长出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又走到一起了,他们又在原地等待戈多。戈多是谁?干什么? 不清楚。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他们模模糊糊回忆昨晚的事。昨晚谈得很多,今晚似乎无话可说,沉默,长时间的沉默。但无名的恐惧使他们无法保持沉默,于是两人同时说话,说话只是为了“不听”和“不想”。波卓和幸运儿又来了,一夜之间波卓瞎了,幸运儿哑了。他们四人先后倒地,象蛆虫一样爬来爬去,象白痴一样胡言胡语。波卓和幸运儿死了,男孩又来传话:戈多今晚不来,明晚准来。他们绝望了,两次上吊都未能如愿。他们只好继续等待,永无休止地等待。了解课文内容1、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2、请归纳这两个人物的特点,并说明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有何意义?两个人物整天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说些莫名其妙的言语。他们只是按本能生活,完全丧失了个性与人性。人物特征 这两个流浪汉是卑微、低贱的,是属于社会最底层的。
他们是作者眼中在当时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完全失去了人性与个性的人的荒诞的生存状态的写照,表现了现代社会的荒诞不经和人们精神上的痛苦不堪。 人物形象的意义1、 戈多指什么?
2、 两个流浪汉在做什么,有什么用意?
3、 本剧的主题是什么思考题 有人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中的一位神秘人物。
有人认为他是上帝。
还有人认为他是“虚无”或“死亡”。
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贝克特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戈多到底是什么呢?“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望”,
“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
“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剧中说:戈多到底是什么呢? 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戈多到底是什么呢?1、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说了些什么?昨天在哪过夜两个贼的故事《福音书》的地图英国人在妓院里的故事关于上吊关于脚疼等语无伦次,
毫无逻辑,
不知所云。2、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戏剧中有哪些动作?爱斯特拉冈弗拉季米尔使劲地脱靴子往靴子内瞧倒靴子摸靴子脱帽子抖帽子窥帽子戴上又摘下帽子重复无聊3、他们的言行举止
为什么会这样?
源于现代社会的荒诞不经,源于人们精神上的痛苦不堪。 《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于戈多这个人物,而在于“等待”。
从全剧看,人生就是一种等待。弗拉季米尔说:“咱们不再孤独啦,等待着夜,等待着戈多,等着......等待。” 剧终,哈姆说:“人们终生都期望着,这些片刻能组成一生”。 戈多是全剧的主题吗 鉴赏“等待” 《等待戈多》的中心是“等待”。剧中的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整个心思与全部活动就是等待戈多的到来,他们认为,只要戈多来了,他们就“得救了”,就能摆脱浑浑噩噩的悲惨处境。然而,戈多始终没有来,因为他其实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东西。戈多的本性就是“不来”。所以,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等待是虚幻的、荒诞的、徒劳的、毫无意义的,同时又是无奈的。除了等待,他们别无选择,不仅活着没有意义,连自杀寻死都不可能。即使是戈多永远不会来,他们还得继续等待下去。剧本通过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等待情结”,深刻揭示了人类生活在荒诞世界中无所适从、无所作为的尴尬处境,揭示了西方现代人痛苦、焦虑而又悲观、绝望的畸型心态。 他们实际上是在等待解救人生痛苦的希望的到来,期望未来发生点儿什么事,给这沉闷,痛苦,厌烦的生活带来哪怕些微的变化。然而什么希望,什么变化,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只是习惯使然,本能使然,他们只觉得必须日复一日地等待下去。这种等待具有多种含义:它意味着碌碌无为的人生——这种虚无的等待的累积,或无限的日常琐碎动作的机械反复,即人生;它象征着虚无飘渺的希望。剧本通过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等待情结”,深刻揭示了人类生活在荒诞世界中无所适从、无所作为的尴尬处境,揭示了西方现代人痛苦、焦虑而又悲观、绝望的畸型心态。 主题 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
——英 马丁·艾斯林 《论荒诞派戏剧》 “新奇”: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说了和做了些什么?
一会儿谈昨天在哪儿过夜,一会儿讲两个贼的事情,一会儿说到《福音书》的地图,一会儿又说到妓院里的故事,还有试着上吊,还有关于脚疼等,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爱斯特拉冈从一出场就是使劲地脱靴子,往靴内瞧,倒靴子,摸靴子;弗拉季米尔是脱帽子,抖帽子,窥帽内,戴上又摘下帽子。最后上吊试试看。全是些无聊动作。
荒诞派戏剧既没有开场、起伏、高潮、结局的戏剧程式,也没有故事情节。幕启时两个流浪汉已等了许多天,幕终时他们还要等待下去,舞台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
剧情是荒诞的。

传统戏剧有高度个性化的、有潜台词的动作化语言。 支离破碎的戏剧语言。剧中人物的语言颠三倒四,不断重复,语无伦次,不知所云、单调乏味、不合乎逻辑的语言。 既无前因后果,又文不对题。这样的语言当然不是由于作者的笔力不支所致,相反,它恰恰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贝克特想用这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语言,来表明一种认识,即在非理性化、非人化的社会里,人既然失去了作为人的特质,也就失去了理性的思考,没有了完整的语言。
语言是荒诞的。 (103页“美丽的地方”到105页“咱们暂时不说话,成不成?)”
唐僧:你想要啊?悟空,你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
语无伦次 唐僧:悟空你也太调皮了,我跟你说过,叫你不要乱扔东西。乱扔东西这么多……月光宝盒是宝物,你把它扔掉会污染环境。唉,要是砸到小朋友呢,怎么办?就算没有砸到小朋友,砸到那些花花草草也是不对的呀!
语言的荒诞和无理 传统戏剧有性格鲜明个性丰满的典型形象。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是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
作为两个流浪汉,他们卑微、低贱,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说些支离破碎、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究竟是谁都不知道。
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特征,更不是以往我们在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中见到的那种典型人物或典型形象。
他们只是一种平面人物或类型形象,是作者眼中西方社会人们精神状态的象征性符号。
分析剧中的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两个主要人物。人物形象是荒诞的。“新奇”:{剧情是荒诞的。语言是荒诞的。
人物形象是荒诞的。
荒诞性首先,欠缺逻辑的剧情。
其次,凋敝的舞台形象。
第三,支离破碎的戏剧语言。
贝克特以一种与荒诞内容相一致的荒诞形式,表现了西方荒诞的社会现实。这种荒诞,实质上是一种理性的清醒,是一种积极的反抗。因此,有人称他是“与荒诞生存状态抗争的贝克特”。《等待戈多》
伊沙
实验剧团正在上演
《等待戈多》
左等右等
戈多不来
知道他不在
没人真在等
有人开始犯困
可就在这时
在《等待戈多》的尾声
有人冲上了台
出乎了“出乎意料”
在令人振奋
此来者不善
乃剧场看门老头儿的傻公子
拦都拦不住
窜至舞台中央
喊着叔叔
哭着要糖
“戈多来了!”
全体起立热烈鼓掌 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点:1.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有丰满突出的人物形象,有人物之间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冲突,“冲突即戏剧”;而荒诞派戏剧则几乎没有完整复杂的戏剧情节,没有完整的戏剧程式。 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点:2.戏剧场面、舞台形象的不同。荒诞派戏剧不关心是否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强调象征意义。
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点:3,戏剧语言与人物表演不同。荒诞派戏剧采用了一种支离破碎的戏剧语言,表明对传统戏剧语言的反叛。
等待戈多 一出戏 1953年
在巴黎上演
掌声把巴黎掀翻
掌声一直拍下去 拍到地球的
另一面
巴黎人的掌心 变红
地球人的掌心 出汗
一棵枯树下的两个流浪汉
寂寞给枯树注入了水分
两个流浪汉 围绕着
一个中心 促成这出戏的上演
两个流浪汉 分别拥有
世上最漫长寂寞时光的一半
两个流浪汉
在长长的道路和时光里走
在长长的寂寞和等待里走
两个流浪汉 他们在树下 一动不动
他们进入蓝色星球上的某个黄昏
某个黄昏 身旁这棵枯树
突然生出了叶片 等待戈多 某个黄昏
流浪汉变成了聋子和哑巴
变成了快乐的宇宙人
一个男孩儿来报信 说:
"戈多今晚不来了。"
两个流浪汉 等待一个 叫戈多的人
一棵枯树下的两个流浪汉
寂寞给枯枝注入了水分
注入冥冥之中的处境和命运
戈多就在这颗蓝色星球上
就在茫茫宇宙里 像一粒灰尘
宇宙里的人都在等待
等待叫戈多的那个人……
每个人都在等待着什么,现在请大家写写你的等待。
你所等待的一件事,一个人,一段美好的生活,一张录取通知书等,我们和作者的、等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我们的等待是希望的代名词,而作者是一个无望的等待,绝望的等待。 作业:课下充分阅读132页“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戏剧简介”,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谢谢观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