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中外戏剧名著选读》选读(北京人)课件(42张ppt)(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中外戏剧名著选读》选读(北京人)课件(42张ppt)(共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09 19: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现代戏剧曹禺《北京人》教学目标1.了解曹禺“诗化戏剧”的艺术特征。?
2.认识戏剧人物性格的展示与戏剧主题思想的关系。?
3.理解曹禺关于《北京人》是喜剧的说明,从而拓宽学生对于喜剧类型的认识。?
一、话剧 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比其他戏剧形式更接近真实生活。西方一般通称戏剧。我国话剧最早出现在辛亥革命前,称文明戏或新剧。曾在上海、武汉等地盛行,后渐衰落。影响较大的团体有春柳社、春阳社等。五四运动后,现代话剧兴起,称爱美剧或白话剧。1928年由洪深提议,改称话剧。
话剧与中国传统戏剧比较中国传统戏剧:
中国戏曲的“程式性”
传统戏剧的“虚拟性”
传统戏剧的民族性
作为舶来品的话剧
话剧表演的“生活化”
话剧的“写实性”
话剧的“现代性”
二、20世纪中国话剧的发展文明新戏时期
爱美剧时期
小剧场运动时期 :
左翼戏剧运动时期
剧场戏剧时期
广场戏剧时期
剧场戏剧再兴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话剧时期 三、曹禺:1910 — 1996 本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1910年生于天津。“曹禺”是1926年发表小说时初次使用的笔名。
看戏
演戏
读戏
写戏1922年入天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演出中外剧作 。
1930年转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 引起震动。
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曾获《大公报》文艺奖。
1936年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作剧作《原野》。
抗战后,随校迁往四川,写《北京人》等作品。
曹禺的出现,标志中国话剧的成熟。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 。写作话剧《明朗的天》,历史剧《王昭君》等。
四、曹禺代表作:生命三部曲《雷雨》:挣扎与残酷
《日出》:倦怠与飞翔
《原野》:爱与复仇
《日出》《雷雨》《原野》五、曹禺创作三阶段第一阶段:从《雷雨》到《原野》
特点: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曲折跌宕的戏剧情节,事件非生活中常有(戏剧化的戏剧)
第二阶段:从《全民总动员》到《桥》
特点:现实性增强,戏剧节奏与戏剧冲突也趋向舒缓与淡化 (生活化的戏剧)
第三阶段:从《明朗的天》到《王昭君》
特点: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思想性增强,艺术性有所下降《王昭君》六、《北京人》的戏剧结构第一幕:人物命运遭际、性格特点
“北平曾家旧宅”场景——巨大阴影的笼罩
曾文清:几乎无事的人生;软弱的个性;精神瘫痪
愫芳:寄人篱下的坚忍
曾思懿:精明、虚伪与刻薄
曾皓:坐吃山空、行将就木
江泰:一事无成、满腹牢骚
曾霆、瑞贞:不幸的婚姻
袁任敢、袁圆——健康、强壮、光明、充满朝气
陈奶妈、小柱子——乡村的质朴第二幕:人物处境与相互关系
江泰大闹曾府
曾思懿逼曾皓“交老底”
曾文清染上鸦片
曾皓气极成病
曾文清离家出走
矛盾激化第三幕:腐烂与新生

曾皓:视若生命的寿棺被抬走抵债
曾文清:失魂落魄的归来;吞鸦片自杀
腐烂
曾霆、瑞贞:秘密离婚
愫芳:失望而随瑞贞一同离家投奔光明
新生七.探究与实践1、曹禺是怎样刻画“北京人”形象的?剧作者为什么要把几十万年前的“要爱就爱,要恨就恨”的“北京人”与像曾文清那样怯弱、无能的“北京人”对立起来?曹禺心目中的新的“北京人”是谁?
曹禺在《北京人》第二幕中,通过人类学家袁任敢的一段台词,刻画了“北京人”的形象:“那时候的人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他们整年尽着自己的性情,自由地活着,没有礼教来拘束,没有文明来捆绑,没有虚伪,没有欺诈,没有阴险,没有陷害……”曹禺用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形象与曾文清那样的现代“北京人”对立起来,是要强调一个题旨:再也不能像曾文清似地浑浑噩噩地生活下去了!于是曹禺在剧中着力塑造了两个新的“北京人”──愫方和曾瑞贞──的形象,把全剧结尾在她们奔向光明的离家出走上。2、对《北京人》的舞台指示中的音响效果作一番梳理,探寻一下它们的含义,比如,指出哪一些是属于生活气氛的烘托,哪一些是属于诗意的象征,哪一些是人物精神状态的外化等等。?
第二幕开头那段舞台指示里“漫长的叫卖声”当属生活气氛的烘托,曾霆诵读“秋声赋”的声音和深巷传来的“木梆打更的声音”颇具诗意,而“水在壶里呻吟,像里面羁困着一个小人儿在哀哭”,便分明是人物精神状态的外化了。但《北京人》里最有名的一个音响效果出现在第三幕第一景里──“室内一切渐渐隐入在昏暗的暮色里,乌鸦在窗外屋檐上叫两声又飞走了。在瑞贞说话的当儿,由远远城墙上断续送来未归营的号手吹着的号声,在凄凉的空气中寂寞地荡漾,一直到闭幕”,这个一直延伸到闭幕的号声,既是生活气氛的烘托,又是人物精神状态的外化,而且不失为一种诗意的象征。?
3、《北京人》公认是曹禺一出颇有点契诃夫戏剧味道的戏。试着对照契诃夫《三姐妹》第四幕和曹禺《北京人》第三幕的相关段落,体会曹禺所追求的“寓深邃于平淡之中”的诗化戏剧的妙处。 曹禺在契诃夫的《三姐妹》里,体悟到了“秋天的忧郁”。《北京人》里的时令也在秋天,其中也有“秋天的忧郁”。特别是从第三幕“由远远城墙上断续送来未归营的号手吹着的号声,”的舞台指示开始,到愫方与曾瑞贞的最后出走,剧情的悲喜剧因素的交织,达到了诗意盎然的程度。──就如愫方说的:“听着是凄凉啊! 可瑞贞,我现在突然觉得真快乐呀!……活着不就是这个调子吗?我们活着就是这么一大段又凄凉又甜蜜的日子啊!”愫方对于曾文清的幻灭(所谓“天塌了”),从绝望中生发出新的希望。戏里没有什么特别张扬的情绪表达,但读者与观众分别感受到了剧中人物的精神升华。4、有戏剧表演兴趣的同学可以在《北京人》里选一些可供诵读的台词,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比如,男同学不妨带感情地诵读一下人类学家袁任敢的那一段关于“要爱就爱,要恨就恨”的“北京人”的台词;女同学则可以尝试着两人一组诵读第三幕中愫方和瑞贞的那段在“号声”伴奏下的抒情对白。八、《北京人》人物形象分析曾皓——
(1)老一代北京人,封建家庭权势与精神统治的代表
(2)看似满怀忧虑、烦恼、委屈和同情,实则在“仁义道德”的之下掩盖着自私虚伪的心,以苦难和哀怜遮蔽自私与虚弱。
(3)封建家庭的衰落与精神幻灭曾文清——
(1)曾家第二代“北京人”
(2)聪颖、清俊、善良温厚,不乏士大夫阶级所欣赏的潇洒飘逸
(3)长期生活其间的封建文化和教养腐蚀了他的灵魂,精致优雅的生活磨掉了飞翔的能力
(4)“重重对生活的厌倦和失望甚至使他懒于宣泄心中的苦痛。懒到他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懒到能使一个有眼的人看得穿:‘这只是一个生命有空壳’”
(5)悲剧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
愫芳——
(1)理想中的“北京人”
(2)沉默忧伤、处处忍让
(3)逆来顺受外观之下的坚毅和勇敢和善良
(4)作者的审美理想
(5)最后的出走: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九、《北京人》主题思想对五四启蒙主题承继的文化反思视角 :
三代“北京人”的文化内涵:
A、工人(远古);
B、曾皓、曾文清等(现实);
C、袁圆、愫芳(未来)十、《北京人》的艺术特色生活化的戏剧:
从“戏剧化的戏剧”向“生活化的戏剧”的转化
开始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内在神韵与诗意进行开掘,使普通人有精神世界被关注并得到升华。与此同时,戏剧节奏与戏剧冲突也趋向舒缓与淡化。人物的性格和复杂的心理,都在十分自然的生活状态下演进着,而深刻的主题和文化内涵就潜藏在其中。
一改曹禺以往作品郁热、压抑的调子,呈现出秋阳般温暖、从容、澄澈而略带忧伤的气质参照阅读:安东·契诃夫(俄)剧作 《三姐妹》“这出伟大的戏里没有一点张牙舞爪的穿插,走进走出,是活人,有灵魂的人,不见一般惊心动魄的场面。结构很平淡,戏情人物也没有什么起伏发展”
“他教我懂得艺术上的平淡”。
契诃夫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写出生活的诗意,因此,他的戏剧被称为“生活的戏剧”或“生活化的戏剧”。 十一、曹禺话剧的影响渊源 希腊悲剧——
(1)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
(2)“三一律”(时间、地点、动作):戏剧冲突紧张、集中
大幕拉开,已是危机降临前夕,30年来惊心动魄的故事冲突集中在最后的一天暴发,每个角色的戏剧动作都是试图“摆脱”而不得
索福克里斯(Sophocles, 496B.C. - 406B.C.) 莎士比亚——
(1)“变异复杂的人性,精妙的结构,绝美的诗情,充沛的人道精神,浩瀚的想象力”
(2)性格悲剧:“把精神的痛苦写到极致的作家”(繁漪“雷雨式性格等)
(3)文体风格:诗意特征(强烈的抒彩和”不是爱便是恨“的极端感情;让人敬畏而又不可解的神秘力量;偶然性与传奇色彩;背景的象征性;整体氛围的诗意化……)
奥尼尔——
(1)戏剧人物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心理能量
(2)富于激情
(3)对人物性格和心理进行精确的描绘,对人物命运进行出色处理
(4)亲人间的矛盾与冲突
(《原野》中,“原始的蛮性的世界”。在仇虎、金子、焦母这些人物之间,爱与恨、欲望与复仇,都是如此强悍、热烈……”)
契诃夫——
(1)挫折和妥协(人物命运):人物都盼望快乐,也希望过充实有用的生活,但总是受挫于环境和本身的性格
(2)”生活中的切片” (戏剧艺术):剧中既一般都沒有形成戏剧动机的因,也沒有磅礡的史诗故事,只呈现生活中本來的面貌。简单的情节都只像是全剧的一个背景,都被掩蔽在不易理清的人物关系中,但這些简单的情节都有助于整体效果的砌造,总给人真实和自然的印象。
契訶夫(Anton Chekhov, 1860-1904) 十二、曹禺话剧的艺术特征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主观因素
(1)强烈的抒情性;
《雷雨》——“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原野》——“讲人与人的极爱和极恨的感情”
(2)人与人之间心理抗衡形成的持久张力;
如《北京人》《家》,情感的激流虽转入地下,但依然如岩浆运行象征性意象与诗意特征
(1)以场景、道具等方式呈现的象征性意象;
如《北京人》 中曾皓的棺材等;
(2)以人物性格的方式呈现的象征性意象
如《北京人》中的机器匠;《雷雨》中的繁漪
(3)作品命名构成的象征性意象
如“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既是实存之
物,又是某种观念的象征
十三、曹禺与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戏剧冲突:外部冲突与人物内心冲突的对应
戏剧语言:动作性与抒情性
拓展悲剧文学的表现领域
A、艺术:文学性+舞台性+艺术性+欣赏性
(1)处理戏剧冲突,能深入剧中人的内心世界 。表面的争执、外部的冲突都包蕴着剧中人的内心交战。一切外在的冲突、争辩与日常生活场景,都是为了酝酿、激发与表现内心冲突。只有这类冲突,才是真正富有戏剧性的冲突。
(2)戏剧语言富有心灵动作性与抒情性:《雷雨》与《原野》中的人物由于各各怀着深仇宿怨,语言的进攻性更强烈。感情的巨大冲击力呈现出紧张激荡的浓郁风格。《北京人》人物语言更为简洁凝炼,具有委婉深长的抒情诗意。剧中人物的教养、身分和戏剧冲突的特点,决定了戏剧语言是在隐晦曲忻中包蕴了尖锐的内在动作性和抒情性
B、现代悲剧的成熟
(1)悲剧冲突:
古典悲剧——多表现英雄伟人,“悲、欢、离、合”敷演完全,生旦当场团圆,悲剧成因往往出于无赖小人从中搬弄。这就削弱甚至淹没了悲剧精神 ;
现代悲剧——平凡生活中的压抑和扭曲
(2)少古典悲剧中的悲剧英雄(壮美),多表现普通人物精神追求方面的深刻痛苦,深入探索悲刷人物的内心世界 (阴柔之美)C、票房号召力——
《雷雨》从1935年8月国内首演至1936年底,各剧团上演达五六百场,茅盾形容为“当年海上惊雷雨”
课外阅读参照阅读契诃夫的作品《三姐妹》,比较《北京人》与其在“生活化戏剧”方面的共同特点。
? 参照阅读《雷雨》、《日出》、《原野》等曹禺此前的作品,比较其与《北京人》风格的差异。
? 参照阅读老舍写于抗战时期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从文化反思视角比较二者异同。
谢谢观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