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性格决定命运名二子说苏洵教学目标:
1、理解识记重点文言词句,熟练诵读通译全篇古文。
2、理解文学大家苏洵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和期望。
3、了解学习借鉴古代关于“名字”的文化知识和内涵。
4、结合文章深意及“三苏”生平要事,启示自我人生。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
作者简介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同列于“唐宋八大家”。他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不中,27岁时决心闭门读书。37岁时,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8岁。 解题
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阐明道理给人启示或给自己明志。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后来统称论说文,如《爱莲说》。说:本文的题目可以理解为论说二子取名轼和辙的缘由。
写作的背景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8岁。
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名二子说》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教师导入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桃花红。2009年北国的春天,比以往来得更缠绵,黄昏吹着风的软、细雨飘洒在花前,也许你因繁忙的学业不能驰往不能远足,但我相信你莺歌燕语的心,早已随着近日酷似江南的一抹雨烟,去踏寻了春天。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感受一处也许你不曾晓得、不曾到过的名胜古迹.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这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四川省眉山市西南,占地面积56800平方米。读书百遍,轸 轼 惧
辙 与 仆zhěnshìjùzhéyùpū皆:
若:
虽然:
与:都。好像。虽然如此。参与。好记性不
如烂笔头名
二子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
而轼
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
去
。,,轼,则
吾
未
见
其
为
完
车
也。轼
乎,辙乎天下之车莫不由辙之功
者而
言
车,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吾知免矣。------苏洵轼盖辐轸轮辙其义自见 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它们)在车上都有用途,可是这轼,惟独好象没有什么用处。虽然如此,去掉轼,那么我没有见过这个样子算是完整的车子。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表面的修饰啊!
天下的车子没有不经由车辙,可是人们谈论到车子的功劳,车辙是不相干的。虽然如此,车翻马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这车辙啊,正好处在灾祸和幸福之间。 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祸了!名字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姓名文化,它包括“姓、名、字”三部分,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古人因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古时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夏商代两代人的名如夏桀商汤;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注重玄学,讲究高雅,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王献之。古人都因名取字,两者相联,通称名字,清朝王应奎做了最权威的阐释:名用来区分彼此,字则表示德行。古人小时有小名,大了叫大名,名是阶段性的称呼,等有了字,名就应该避讳。而字?“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1.苏洵的两个儿子叫什么名字?2.苏洵给给儿子取名轼和辙的缘由是什么?苏轼 苏辙苏轼起名原因:苏轼从小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苏洵希望苏轼要像车轼那样处于要位,放低身段,甘为人扶,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苏辙起名原因:苏辙性格平和淡泊,深沉不露,左右逢源,尽力王事;苏洵希望他像车辙一样甘居人后,仿效依循,深沉持重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3.苏轼和苏辙两人的名字有什么共同之处,其寓意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这种写法叫什么?辙轼都带车子旁,和车有关;通过说明其构造在车上的功用来体现的;托物引喻。苏轼字: 子瞻苏辙字: 子由分析课文1、第一段,“轼”名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车盖、轸木(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就像各有职分,不可或缺,只有车前的轼木没有实际用处。轼是车前的横木,乘车人可将手俯按在上面,有装饰车子的作用。所以,“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行文几度曲折而后揭出正题:“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呀,我担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饰啊。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初心。2、第二段,“辙”名说。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天下之车无不循辙而行,但论到车的功用却没有辙的份。“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辙无论功之福,也不遭仆毙之祸。“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知免”,是说苏辙的性格会免于灾祸。一说“免”同“勉”,勉力、尽力的意思。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他取名“辙”的深意。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王事,后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3、补充介绍:苏洵写《名二子说》十年后,送二子入京应试,过成都辞别张方平,张出了六道题考兄弟二人,自己则于壁问密窥。两人得题后,即各自思考。辙有疑问,指以问轼,轼举笔倒敲几案,意为“管子注”。又指第二题,苏轼把第二题勾了,因为并无出处,开始答卷。考完后,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4、拓展思考:苏轼兄弟处于北宋新旧党争、矛盾激烈的时代,而两人立身之术不同。苏轼性格“不外饰”,论事激烈,不为世容,几次入朝,又几次“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宋史·苏轼传》)而外任,还差点被杀。苏辙遇事能自持论,不依附重臣,所以能自立而免祸。《宋史·苏辙传》说:“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韬戢”就是“外饰”。确实,那种不可掩抑的英迈之气,正是苏轼之为苏轼的特点。《苏辙传》论苏辙“寡言鲜欲”“君子不党”,这正是他能处于“祸福之间”“齿爵皆优于其兄”的原因。知子莫如父,苏洵早已预见到了这一切。课堂讨论与归纳:
1.试摹拟作者的口气说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辙乎,吾知免矣”这两句话的意思,然后谈谈作者对两个儿子不同的希望。“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外表的修饰啊!”“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
劝诫苏轼多加外饰以免遭祸;劝诫苏辙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2.杨慎说作者“深知二子”,从这篇短文你能看出作者两个儿子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品味他人,思考人生 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
嘉祐二年(22岁)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32岁),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42岁),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元祐八年(56岁)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jiá)城县(今河南郏县)。
品味他人,思考人生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眉山人,晚年自号颍(yǐng)滨遗老。苏轼之弟,人称“小苏”。
仁宗嘉佑二年(18岁)与苏轼一起中进士。
熙宁五年(31岁),出任河南推官。
元丰二年(40岁),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 元丰八(46岁)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哲宗元佑四年(50岁)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
元佑六年(52岁)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崇宁三年(65岁),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
品味他人,思考人生由苏洵给二子命名的深意以及他们的生平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知子莫若父性格决定命运…… 学习了一点儿文体知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回顾这堂课文,我们收获了什么?积累了一点儿文言字词;获得了一点儿人生感悟。标题四性格决定命运要想把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从塑造自己的人格开始,不要埋怨自己的出身低微,平凡的人同样可以活出伟大和精彩。“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就让我们从点滴的行为做起,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一步一步走向幸福的明天! 塞万提斯曾经说过:“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要想把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从塑造自己的人格开始,不要埋怨自己的出身低微,平凡的人同样可以活出伟大和精彩。“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就让我们从点滴的行为做起,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一步一步走向幸福的明天!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预习下课。 2、仔细思考或者咨询父母,写一写自己名字的含义以及蕴涵着父母怎样的期待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