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彩虹
毕飞宇
学习目标
1.积累词汇,学习课文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了解小说的情节,培养阅读并鉴赏小说的能力。
3.把握小说的主题,养成与人交流的良好习惯。
毕飞宇,1964年生,江苏兴化人,毕业于江苏扬州师范学院。《哺乳期的女人》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玉米》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代表作品有《青衣》《平原》《慌乱的指头》《推拿》等。2011年8月,长篇小说《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现供职于南京《雨花》杂志社。
毕飞宇得奖众多,其中有:
1、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哺乳期的女人》);
2、冯牧文学奖(奖励作家);
3、三届小说月报奖(《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
4、两届小说选刊奖(《青衣》《玉米》);
5、首届中国小说学会奖(奖励作家《青衣》《玉米》);
6、《玉米》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作品曾被改编成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电视连续剧《青衣》);
7、2009年,毕飞宇自愿放弃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小说家奖”;
8、2011年3月,获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玉米》长篇)。
9、2011年8月,长篇小说《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识 记 字 音 俏(qiào)丽 看涨(zhǎng) 疙(gē)瘩 刹(shā)车 叫嚣(xiāo) 折(zhē)腾 咳(ké)嗽 使唤(huàn) 窥(kuī)视 打量(liang) 瞳(tóng)孔 滑稽(ji) 迷瞪(deng) 思忖(cǔn) 含英咀(jǔ)华 绽(zhàn)放 收敛(liǎn) 搭讪(shàn)
识 记 字 形 贤惠 暴躁 天遂人愿 当机立断 出奇制胜 心力交瘁 磅礴 斑斓 悲喜交加 不知所措 天高云淡 车水马龙 喧嚣 寡味 华灯初上 流光溢彩 束之高阁 天马行空 漂浮 清晰 心猿意马 怅然若失 水涨船高 喜闻乐见 搭理 挑衅 万丈深渊 专心致志 浑然不觉 一丝不苟 机警 装潢 避实就虚 饱经风霜 兴高采烈 不厌其烦 泄气 建树 含英咀华 轻描淡写 老气横秋 砰然绽放
词 语 辨 析 【相同 相通】两者都有“相联系”的意思,不同的是:“相同”指彼此一致或一样,没有区别,形容词,如“咱俩的意见相同”。“相通”指事物之间彼此贯通,沟通,动词,如“人和人的灵魂是不相通的吗?” 【度过 渡过】两者都有“经过、过去”的意思,不同的是:“度过”指某段时间已过去,如“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渡过”指由此岸到达彼岸,有“通过”的意思,如“渡过了长江天险”。
【抚养 扶养】两者都有“养育”的意思,不同的是:“抚养”指爱护、教养,多指长辈对小辈的养育,如“他用微薄的工资抚养了两个孤儿”。“扶养”指扶助、供养,多指晚辈对长辈的赡养,如“扶养老人”。 【十足 实足】二者都表示足,但“足”的程度不同。“十足”指达到顶点,如“他手握重权,威风十足”。“实足”是实际上足够、确实足够的意思,如“他的实足年龄是53岁”。
【心猿意马 心慌意乱】二者都有“心神不定”的意思。区别是:前者形容心思不定,变化无常,如同猿跳马奔。后者指心神惊慌,忙乱。 【恋恋不舍 流连忘返】二者都有“舍不得离开”的意思。区别是:前者语义范围广,可指一切留恋的人、事物等;后者偏重指对景物的留恋,适用范围窄。
【气势磅礴 气吞山河】二者都形容“气势宏伟盛大”。区别是:“气势磅礴”着眼于“气势”,多形容气势雄伟,经常用来形容山、水的雄伟气势,不能用来形容人,前面能够用程度副词修饰;“气吞山河”着眼于“气魄”大,形容气魄宏大,不能用来形容山、河的气势,能够用来形容人,包括人的气概、人的声音等,前面不能用程度副词修饰。如:“万里长城,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气吞山河的吼声”。
【束之高阁 置之不理】二者都有“放在一边,不理不睬”的意思。区别是:“束之高阁”偏重在“不用”,其对象是“物”,可以是具体的“物”,也可以是抽象的“物”;“置之不理”偏重在“不理”,其对象是“事”。如:“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包工头尽管两次给我送来‘大红包’,我还是对他们置之不理”。
【兴致勃勃 兴高采烈】二者都有“兴致非常高”的意思。区别是:“兴致勃勃”偏重在“兴奋”,还含有“对某一事物产生喜爱的情绪”和“感兴趣、积极从事”等意思;“兴高采烈”偏重在“高兴”,含有“精神饱满”的意思,后面能加趋向动词“起来”。如“他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了运动场”,“他兴高采烈地回到渔船上”。
整体把握
《彩虹》讲述了什么故事?
老铁与小男孩的交往分成几个阶段?作者是怎样一波三折地表现这一游戏化的过程的?
老铁夫妇与小男孩的交往作者特意用游戏化的口吻来描述,既符合小男孩的年龄特征,也符合老铁夫妇喜欢孩子,童心未泯的心理。
第一个阶段是老铁见到小男孩后不久。老铁长时间地观察那个邻居家趴在玻璃后的小男孩,而小男孩却对他不予理睬。
第二阶段是老铁用望远镜观察小男孩,在望远镜的两头,双方形成了对峙。“相互打量着,谁也没有把目光移开”。
第三阶段是双方斗智斗勇的集中体现。老铁首先上了阳台吹泡泡,吸引着小男孩也打开窗户对着这边吹起了泡泡。
第四阶段:为了终止小男孩的疯狂举动,老铁决定去小男孩家。这一次两人有了有趣的对话,在老铁“充满了巴结和讨好”的微笑下,小家伙由起初的一本正经,略带敌意,开始愿意和老铁交流了。
最后一次交往是在老铁家,小男孩的拜访给老铁夫妇带来了莫大的喜悦,也使他们改变了生活态度。
主题探讨:
通过老铁夫妇和小男孩交往的故事,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
争鸣
1子女应多回家看看父母
2.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孤独
3.远亲不如近邻
4.揭示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真诚
5.小男孩对自由的向往
6.表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7.老人对子女的思念
8.呼吁人们多关心空巢老人
9.赞扬老铁夫妇和小男孩的友谊
10.一对空巢老人对子女的思念,和他们相濡以沫的爱情
11.人老了,就会变了,也让我们看到新一代的活力与朝气
小说以《彩虹》为题,在文中却只字未提,题目有何寓意?(陆萌、周训冬、孙天悦等)
质疑:
《彩虹》小说描写了都是住在二十九楼的退休的大学教师夫妇二人和邻居家小男孩相互交往的故事,借助老铁夫妇和小男孩由试探到接触,再到彼此交往的发展过程,反映了当代都市生活的一个侧面,既表现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障碍,也揭示了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的对交流的渴望。
标题“彩虹”暗示了作品的主题:空间距离越来越近而心理距离却越来越远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正需要彩虹般的桥梁相互勾连彼此贯通。
质疑:
本文写小男孩和铁树之间的交往,为什么要之前介绍那么多铁树夫妇的生活情况?(夏安)
换个问法: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写老铁夫妇和小男孩的交往,为什么在过了四分之一的篇幅之后才安排主人公和小男孩之间的会面?
提示:小说在过了四分之一的篇幅之后才安排主人公和小男孩之间的会面,这之前的主要内容是为这次见面做铺垫。退休的老铁夫妇对生活充满热情,但儿女不在身边,生活也有些单调。更由于老太太的摔伤行动不便,于是便有了老铁在家里的不知所措,这样再写后文与小男孩的接触交往就显得合情合理。在这一系列的铺垫中,作者着力表现出老铁夫妇对外交流的渴望:退休有了空闲想到处走走,换了房子却只能窝在家中,和小孙女交流却语言不通。这种交流的渴望为后文的老少交往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例如第三节“但是,有一样是值得自豪的,那就是他们的三个孩子,个个争气,都是读书和考试的高手。该成龙的顺顺当当地成了龙,该成凤的顺顺当当地成了凤,全飞了。大儿子在旧金山,二儿子在温哥华,最小的是一个宝贝女儿,这会儿正在慕尼黑。说起这个宝贝疙瘩,虞积藻可以说是衔在嘴里带大的。
这丫头要脑子有脑子,要模样有模样,少有的。虞积藻特地让她跟了自己,姓虞。虞老师一心想把这个小棉袄留在南京,守住自己。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小棉袄,现在也不姓虞了,六年前人家就姓了弗朗茨。”此段描写写出了两位老人家的寂寞孤单。
第六节“一天到晚闷在二十九楼,盯着外孙女的像片,看。一看,再看,三看。外孙女是一个小杂种,好看得不知道怎么夸才好,虞积藻的英语是好的,德语却不通。情急之下只能用英语和她说话,虞积藻也急,只能抬起头来,用一双求援的目光去寻找‘翻译’———这样的时候虞积藻往往是心力交瘁。这哪里是做外婆啊,她虞积藻简直就是国务院的副总理。” 于是这个6 1岁的老人“静悄悄地学起了德语”。
其中“盯着外孙女的像片,看。一看,再看,三看”可见虞积藻对外孙女的喜爱,外孙女不在身边,所以虞积藻只能睹物思人。看一遍不够,她还要反复地看。从中可以看出她对子孙的思念之情,以及无法与他们经常联系的无奈。另外。不会德语的虞积藻与外孙女交谈时,由于语言不通,她也只能“用一双求援的目光去寻找‘翻译’,甚至年纪这么大了还竟然学起了德语,这样的举动对一个老人来说是不寻常的,可见一位渴望与子女沟通的母亲形象。
这两个细节,为我们展现了思念子女,孤独寂寞,渴望交流的老人形象。
质疑:小说中描写虞积藻学德语对表达主题和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邵念念)
提示:这一细节看上去好像漫不经心,其实大有深意。外孙女“是一个小杂种,好看得不知道怎么夸她才好,还能用简单的汉语骂脏话,都会说‘妈妈×’了。可爱极了。小东西是个急性子,一急德国话就冲出来了,一梭子一梭子的。”小外孙的可爱越发引得虞积藻想与之交流,但语言的不通使得双方都很着急。这不仅仅是虞积藻待在床上学德语的动因之一,那种语言之间的鸿沟同时也是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作品的主要思想。
质疑:小说到结尾时,小男孩为什么认为老铁家的“时间坏了”?(颜童、赵立波等)
文末写虞积藻放下耳机,却没有架到话机上,却搂在怀里,为什么?(朱澜波、戴非凡)
提示:老铁家墙上有四只石英钟,分别指示北京、旧金山、温哥华、慕尼黑的时间,对一个孩子来说,这一大堆指向不一的时钟摆在一起,直观上就认为是是时间坏了。然而,对老铁夫妇来说,坏的仅仅是时间吗?他们劳碌一生,所得是什么?功名?学问?桃李?还是儿女?儿女是他们的骄傲,但当小棉袄一般的小女儿六年前“就姓了弗朗茨”,外孙女自然是一口德语时,那儿女福又在哪里?起码的沟通都成了困难!老夫妻俩被这一句击中了,他们肯定想了很多。
为什么老铁那么急于与一个稚气的孩子交朋友,为什么孩子来了他们那么欣喜、忙乱、小心翼翼?到地球上去是不可能了,但阻隔他们的又岂止是腿疾、高楼和一道道的防盗门。这还只是从老夫妻俩的角度去讨论的,换到小男孩儿难道不是如此?他为什么百无聊赖地舔着玻璃,又为什么冒着那么大的风险进入陌生人的家,他凭什么从小要听从那一大堆不许这样不许那样的训诫?小说通过这句话巧妙地点明了主题。
与此相对应,毕飞宇还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另一问题,即儿童问题。由于家长忙着自己的事业,认为只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教育条件就可以了。于是幼小的独生子女们便被封闭在一个个孤立的环境里。他们敏感而孤独,空虚而无聊,渴望与人交流而又有着强烈的戒备心理。他们过于早熟的心灵感受不到童年应有的乐趣。毕飞宇在作品中描写的无名小男孩正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他百无聊赖地舔着玻璃,说明了小男孩的空虚与无聊;在从小要听从那一大堆不许这样不许那样的训诫的情况下,小男孩不仅通过“114”问到了铁树家的电话号码,主动打电话过来,还是冒着那么大的风险进入陌生人的家,说明了他渴望与人交流;但是由于父母的训诫,他在渴望与人交流的情况下对陌生人有着强烈的戒备心理“我妈不让我告诉陌生人。”
还有第十二节“干什么 有什么好干的 生活真没劲!”人们在哭笑不得的同时,不能不去思考现代儿童的心理问题。
总结:
小说的主题在文章中并没有直接的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一处处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明白作者的用意。可以这样说,《彩虹》的成功,就成功在细节上,一些细节实际上构成了小说的魂。
细节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就是丰富情节、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使人物性格达到典型化高度的手段之一。在具体创作中,一个画龙点睛的细节,就能使典型人物顿生异彩、富有生气,能使客观事物的本质展现地更加鲜明、更加具体。
这样,《彩虹》的主旨通过细节昭然若揭。老年问题和儿童问题是困扰着现代人的两大问题。由空巢而引发的老年人的孤独、寂寞、空虚,无助是老年问题的核心内容;而在另一面,被父母封闭在家的孩子同样失去了与人正常的交往和沟通,他们孤独、敏感、脆弱,心灵被一道无形的门紧锁着,变得早熟而易碎。
毕飞宇通过老铁夫妇和小男孩的关系,将这两个问题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这两个问题共同反映出的是现代人需要打破樊篱,加强沟通和交流,在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氛围中促进人性的和谐发展。无论是闲居在家的老年知识分子还是深锁高楼的学龄前儿童,他们都渴望心灵的沟通和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流。毕飞宇将这些问题艺术地表现了出来,其中蕴含着的深长意味值得人们认真地思索。
补充介绍: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父母外出工作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工作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资料显示,我国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作业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俏(qiào)丽 叫嚣(xiāo) 搭讪(shàn) 咳(hāi)嗽 B.看涨(zhǎng) 疙(gē)瘩 窥(kuī)视 迷瞪(deng) C.瞳(tóng)孔 折(zhē)腾 收敛(liǎn) 绽(diàn)放 D.打量(liang) 使唤(huàn) 思忖(tǎo) 刹(shā)车
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避实就虚 水涨船高 当机立断 流光溢彩 B.轻描淡写 兴高采烈 出奇致胜 专心致志 C.老气横秋 一丝不苟 心力交萃 饱经风霜 D.砰然绽放 天马行空 喜闻乐见 天隧人愿
A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