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论语》《孟子》选读(夫子自道)课件(44张ppt)(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论语》《孟子》选读(夫子自道)课件(44张ppt)(共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11 08:2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从孔子到孟子》之《夫子自道》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以及他们这种为人与境界,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有序。
(2)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他明确表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他还认为“不能事人,焉能鬼神”、“未知生,焉知死”,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3)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进步。他还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福贵*,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2、孟子 (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思想和主张: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孟子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他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还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1)至于斯:到这儿来。 (2)二三子:你们。 (3)斯文:指古代传下来的礼乐文化传统。 (4)?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5)?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6)?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7)?执舆:即执辔。 (8)辟:同“避”。(9)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10)怃然:怅然,失意。 (11)路问:在路上问。 (12)淑同“叔”:取,拾。 (13)何事非君:为什么不能侍奉不好的君主? (14)使先觉觉后觉:让先觉的帮助后觉觉悟。觉:使……觉悟。 (15)集大成:指具备了事物的各个方面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补充】?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原文】? 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3)善,无施劳(4)。”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
【注释】? (1)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 (2)盍:何不。? (3)伐:夸耀。? (4)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5)少者怀之:年轻人使之怀念我。
【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没有遗憾。”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年老的使之安逸,朋友使之信任我,年轻的子弟使之怀念我。”?
【评析】? 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原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评析】? 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这就从一个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述而篇第七》?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原文】?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原文】? 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 【注释】? (1)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2)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宪问篇第十四?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44篇。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原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评析】?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原文】?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孟子说:“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两样不可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存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两样不能同时兼顾,就放弃生存而要义。 【原文】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译文】
生存是我所喜爱的,但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存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憎恶的,但我所憎恶的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些祸患我不躲避。 【原文】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假使人们所喜爱的没有什么超过生存的了,那么凡是可以保命的手段,哪样不采用呢?假使人们所憎恶的没有什么超过死亡的了,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事,哪样不去干呢?按这么做就能生存,然而有人却不去做,按这么做就能避开祸患,然而有人却不干,由此可见,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存的,所憎恶的有超过死亡的。不仅仅是贤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是有的,只是贤人能不丧失它罢了。
【原文】一箪食,一豆羹①,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②。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③,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就能活,得不到就饿死,(但如果)吆喝着施舍给人,路上的饿汉也不愿接受;(如果)用脚踢着施舍给人,那就连乞丐也会不屑一顾的。一万钟的俸禄,(有人)却不问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本该宁死也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本该宁死也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本该宁死也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让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些行径不也应该停止了么?这就叫丧失了他的本性。”
1.写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超出)? ????B.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C.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 ????D.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趋向)?D2.下列句子中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敝之而无憾    三十而立? ????B.所恶有甚于死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C.由由然不忍去也   夫子怃然? ????D.乐以忘忧 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C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B.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故患有所不辟也? ????C.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D.仁者不忧,知者不惑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D4.下列句子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C.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D.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B5.下列各项中,对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表达了孔子坚持正义,不慕宝贵的节操)。? ????B.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不为身边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C.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是孔子为自己订的人生目标,却没能达到)。? ????D.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孔子有时也羡慕隐者,本和接舆说话,但拉舆避而不见,孔子很是失落)。?B练习巩固
1、结合课文,谈谈孔子是怎样评价自己的?
2、孔子与“楚狂接舆”、“长沮”“桀溺”等人的志向有和何不同?
3、试概括“斯文”一词的含义。
4、孟子总结古代的圣人有哪几种?为什么说孔子是集大成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