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1张PPT。司马迁高祖本纪1—4小节学习任务1、自主学习: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疑难字句,每人在课文中圈划出至少20个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并将含义落实到位。划出5句有翻译价值的句子以备交流;(10分钟)
2、合作学习:解决疑问,落实每位同学重点字词的含义,写在课本上,翻译5句话。(12分钟)1、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
2、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3、隆准而龙颜,美须髯。
4、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5、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6、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7、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
8、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9、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
10、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1、高祖常繇咸阳,纵观,喟然太息
2、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
3、因家沛焉。
4、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
5、主进。
6、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7、素易诸吏。
8、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9、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
10、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11、遂坐上坐,无所诎。
12、酒阑 灯火阑珊 春意阑珊
13、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14、高祖竟酒,后。
15、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
晚有儿息
16、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17、沛令善公,求之不与。
18、何自妄许与刘季?
19、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20、卒与刘季。翻译句子:
1、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2、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3、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4、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5、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6、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比较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竟: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竟酒,后。
善: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素善留侯张良
易: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富易交,贵易妻
息: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臣有息女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因: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因击沛公于坐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繇咸阳
遂坐上坐,无所诎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活用词并说明用法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公始常欲奇此女
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本文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笔墨去写高祖的奇异的出生、相貌及行为?突出高祖的不凡;
也是为写高祖当年的无赖。
不虚美,不隐恶。5—7小节学习任务1、自主学习: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疑难字句,每人在课文中圈划出至少20个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并将含义落实到位。划出5句有翻译价值的句子以备交流;(10分钟)
2、合作学习:解决疑问,落实每位同学重点字词的含义,写在课本上,翻译5句话。(12分钟)解释标红色的字词:
1、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
2、因与俱攻秦军,战不利。
3、还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可四千余人,并之。
4、西过高阳。
5、郦食其为监门
6、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7、乃求见说沛公。
8、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
9、郦生不拜,长揖。10、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11、摄衣谢之。延上坐。
12、食其说沛公袭陈留,得秦积粟。
13、乃以郦食其为广野君。
14、郦商为将,将陈留兵,
15、与偕攻开封,开封未拔。
16、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18、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1、诸将黥布皆属
2、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
3、欲约分王关中
4、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
5、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6、因袭攻武关,破之。
7、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
8、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1、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2、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3、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4、诸将或言诛秦王。
5、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6、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7、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
8、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9、召诸县父老豪杰曰。
10、父老苦秦苛法久矣。11、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12、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13、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15、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16、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17、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18、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19、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20、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21、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翻译句子:
1、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2、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3、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4、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思考:“破之”“因大破之”“遂破之”,你能悟出刘邦节节取胜的原因吗?明确:
第一破,用张良计,派说客利诱;
第二破,巧设疑兵,施仁爱,收买人心;
第三破,乘胜追击,取得完胜。
善于用人用计,收买人心是刘邦在交战中节节取胜的根本原因。不杀秦王子婴
封存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与秦父老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无犯
思考:刘邦入关后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刘邦有何影响? 入关后,这些措施无疑起到了安抚民心的重要作用,从“秦人喜”“ 秦人大喜”“人又益喜”便可见一斑,这也为日后刘邦称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11小节学习任务1、自主学习: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疑难字句,每人在课文中圈划出至少20个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并将含义落实到位。划出5句有翻译价值的句子以备交流;(10分钟)
2、合作学习:解决疑问,落实每位同学重点字词的含义,写在课本上,翻译5句话。(12分钟)
1、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
3、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4、无内诸侯军
5、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6、沛公然其计,从之。
8、珍宝尽有之。10、方飨士,旦日合战。
12、会项伯欲活张良
13、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14、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15、不然,籍何以生此!17、所过无不残破。
19、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
20、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
21、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22、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翻译句子:
1、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
2、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3、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
4、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
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 刘邦: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止,还军霸上。召诸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曰,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高祖本纪》)
项羽: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黔布等攻破函谷关……项羽遂西,屠烧秦咸阳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高祖本纪》)两人的做法有何不同?民众的反应如何?⑴ 善于包装自己,把自己塑造成解民困于水火之中的形象 ⑵ 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克制自己的欲望 ⑶ 善于笼络人心 ⑴ 不善于克制自己 ⑵ 不分析不考察形势(苦秦久矣,人心思定),自恃勇武,凶残暴虐⑶ 不但不善于笼络人心,而且常常把别人推到自己的敌对面去 唯恐沛公不为秦王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详略不同
作用:
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避讳);
既“利于传主”,又不违背“实录”精神。互见法,“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互补。思考:第8节的情节在我们以前那篇课文学过?两者区别在哪儿?为何这样安排?12—14小节学习任务1、自主学习: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疑难字句;(6分钟)
2、合作学习:解决疑问,每人在课文中圈划出至少20个重点字词,句式并将含义落实到位。划出5句有翻译价值的句子以备交流。(8分钟)1、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
2、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
3、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4、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
5、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
6、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7、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
8、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
9、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
10、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2、汉王欲引而西归。
4、至阳夏南止军。
5、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
7、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
9、汉王败固陵。
11、行屠城父,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1、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
2、项羽之卒可十万。
3、淮阴先合,不利,却。
4、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5、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6、遂略定楚地。
8、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10、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翻译句子:
1、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
2、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3、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4、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
15—17小节学习任务1、自主学习: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疑难字句,每人在课文中圈划出至少20个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并将含义落实到位。划出5句有翻译价值的句子以备交流;(10分钟)
2、合作学习:解决疑问,落实每位同学重点字词的含义,写在课本上,翻译5句话。(12分钟)1、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
2、吾闻帝贤者有也
3、吾不敢当帝位
4、大王起微细,诛暴逆
5、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6、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7、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1、高祖置酒雒阳南宫。
2、皆言其情。
3、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4、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5、有功者害之。
7、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8、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9、此其所以为我擒也。1、文中怎样评价刘邦成功、项羽失败的原因? 2、从下面几个方面比较一下刘邦、项羽的区别?对盟友下属,刘邦“与天下同利”,而项羽“妒贤嫉能”,不与人共享利益;
对人才,刘邦知人善用,虚怀若谷,项羽则不能善用,刚愎自用。平民贵族能屈能伸宁折不弯圆滑果断优柔寡断善于用计匹夫之勇知人善用刚愎自用无勇有能有勇无谋心狠手辣儿女情长豁达大度气量狭窄志向远大鼠目寸光冷静沉着狂暴浮躁18—20小节学习任务1、自主学习: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疑难字句,每人在课文中圈划出至少20个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并将含义落实到位。划出5句有翻译价值的句子以备交流;(10分钟)
2、合作学习:解决疑问,落实每位同学重点字词的含义,写在课本上,翻译5句话。(12分钟)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廉将军孰与秦王?
与……比较,哪一个……
廉将军与秦王比较,哪一个(厉害)?1、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3、自为歌诗曰
5、令儿皆和习之。
6、万岁后吾魂魂犹乐思沛。
8、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9、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
10、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11、父兄不能给?。
12、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
13、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
14、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15、乃并复丰,比沛。1、举杯戏父的细节表现了刘邦怎样的性格?这是什么手法? 2、比较赏析《大风歌》和《垓下歌》:高祖返沛,帝业已定,衣锦还乡,可谓人生巅峰,为什么还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大风歌》气势宏大,慷慨苍劲,豪迈之中透露出一种巨大的隐忧,所以“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说出了“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这样动情的话来。正是由于作者渲染了浓重的故土乡情与衣锦还乡所造成的人生荣枯之感。粗俗鄙陋,小人得志。讽刺,不虚美。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高祖本纪》)
项羽: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项羽本纪》)衣锦还乡的自得
创业艰难的慨叹
希望求得人才安邦定国的感慨纵横一世却连一美人一名马都无法保全的伤感、不解、不平与怨愤重视人才的作用
视角高远,不因胜利而失去清醒眼中只有自己,却又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不正视自身的弱点,即便是处于英雄末路的情形之下也是如此(1)通假字高祖常繇咸阳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诸所过毋得掠卤
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繇,同“徭”,服役。“责”,同“债”。卤,同“掳”。憙,同“喜”。解,同“懈”,懈怠。案,同“安”,不迁动。详:同“佯”,假意。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乡,同“向”。无内诸侯军内,同“纳”。(2)词类活用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吕公者,好相人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公始常欲奇此女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会项伯欲活张良 怪:意动,以……为怪。善:交好。
家:安家。坐:使……坐。相人:给人看相。目:递眼色,使眼色。奇:使……奇。素车白马:驾着白车白马。王:称王活张良:使张良活命。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吾虽都关中示:给……看。都:定都。(3)古今异义词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常有大度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黑子:黑痣。家人:平民百姓。约束:规约。无赖:没有恃以谋生的手段。度:器度,抱负。(4)特殊句式 1.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2.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3.此三者,皆人杰也 判断句 4.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被动句 5.遇彭越昌邑
6.又与秦军战于蓝田
7.系颈以组 介宾后置句8.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定语后置句 (5)虚词积累 1. 则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于是,就) (若,如果) 2. 因
高祖因狎侮诸客
因与俱攻秦军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趁机)(于是,就)(凭借) 3. 然
然恐,不敢不服耳
不然,籍何以生此
喟然太息曰(然而,但是)(这样) (的样子) 4. 以
乃以秦王属吏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啖以利
可以有大功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介词(把)连词(表承接)介词(因为)介词(用)介词(凭借)动词(认为)问题探讨 刘邦能够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民所望以众击寡招降纳叛坦诚相待不拘一格论功行赏用人不疑……“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引用刘向、杨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在司马迁笔下,刘邦是一个“人”,他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才干;但也有奸诈圆滑、不讲信义的性格毛病。这种坚持真理的求实精神,是最宝贵的史学传统,也是我们今天所要继承和弘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