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天之未丧斯文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正确翻译和理解重要语句 3、能背诵名句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每一则名言和对话,对照注释能独立理解它的意思和言外之意 2、诵读之后让学生理解,然后讨论,言之合情合理即可,不求统一答案 3、以背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理解孔子所倡导的礼乐文化和王政文化等文化传统 2、学习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成为“集大成者”,适合社会的需要。【本篇引语】?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 【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原文】?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释】?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拘囚。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拘囚。?(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5)与:这里是掌握的意思。?(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拘囚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评析】? 外出游说时被拘囚,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1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一篇中有如下内容: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孔子弟子与老农谈孔子、孔子关于塑造独立人格的思想等。 【原文】?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殆了啊!”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原文】?
长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4)执舆:即执辔。?(5)之:与。?(6)辟:同“避”。?(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
子路说:“是的。”
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
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原文】?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①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③。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 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注释】 ? ①豫:快乐,愉快。②不怨天,不尤人:这是引孔子的话,见《论语·宪问》。尤,责怪,抱怨。③名世者:有名望而辅佐君王的人。? 理清思想内容 古代有几种圣人?为什么说孔子是“集大成者”? ????伯夷??????圣之清者 ????伊尹??????圣之任者?????????孔子:集大成者:金声玉振之也 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板书 孔子是先知先觉,有能力拯救这个社会 ???孔子雄视百代的气势和受命于天的自信心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规劝 ???逃避现实者和积极入世者的对垒 古代有几种圣人?为什么说孔子是“集大成者”? ????伯夷??????圣之清者 ????伊尹??????圣之任者?????????孔子:集大成者:金声玉振之也 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课内部分 2、背诵名句、关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