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执教人:张伟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杜牧 赠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馀/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唐·徐凝《忆扬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南朝宋人殷芸
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词表达了作者感怀家园、伤时念乱的心情,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姜夔(约1155—约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作者介绍思考:
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联
想当年杜牧在繁华富庶的扬州,写下了名噪一时的佳句,为封建文人所称颂不已。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杜郎俊赏,
算而今重到须惊。如今要是杜郎再来,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但词人移情于物,刻画了一个疏淡清冷、凄寂萧条的意境:一轮凄冷的孤月悄然无声地倒映在动荡的水波之中。“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所写是明月当空,萧笙聒耳,何等热闹,而姜词所写却是冷月浸在冬至日的水里,寂静无声,何等冷清。通过对比反衬,把“黍离之悲”渲染的愈加浓烈。作者面对清冷的景色,看到桥边依然盛开的红花,不禁悲从中来,向芍药发问:你们寂寞地开在这里,无人来观赏,你们为谁而开呢?一声长叹,把感时伤乱之情推向高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比较阅读:写法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