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红楼梦选读》红楼研讨《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红楼人物》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红楼梦选读》红楼研讨《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红楼人物》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3 09:2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选修《红楼梦选读》红楼研讨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红楼人物》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在下列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红楼梦》是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不知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每一位读懂它的人都会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牵动,恨不能与其生,与其死,但也必须进得去,出得来。_____________。
①今天的青年人虽不致如此迷眩,也须把《红楼梦》当做文学作品来读,进得去也出得来才好。
②文学的美常常是在最细微处令人拍案叫绝的,不进到书中去怎能体会到?
③据传清代有一商人女儿读《红楼梦》入了迷,竟至卧床不起,她的父母把书烧了,她在床上大哭道:“奈何烧杀我宝玉!”这就是进得去出不来的典型了。
④所谓出得来,就是说不要被书中所表现的儿女之情“迷眩缠陷”。
⑤所谓进得去,当然是指充分欣赏《红楼梦》的文学美,充分体会曹雪芹笔底的波澜、笔端风力,感知作品中人物的一颦一笑。
A.④③②⑤①  B.⑤②④③①  C.④②⑤③①  D.⑤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根据文意,首先应介绍“进得去”“出得来”。故⑤②④③,最后总结并提出观点,即①。
【点评】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然后默读所给各句子,找出句中的关联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关注句首和句尾。关联词常常成对出现,代词出现前前面一定要出现此人或事物,而句首和句尾应该是一致的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头儿看见它来到,知道这是一条毫无畏惧而且为所欲为的鲨鱼。
B.只有一次,我在游泳的时候一脚踩在一条海鳐鱼上面,脚后跟给它刺了一下,当时我的 小腿就麻木了,痛得忍无可忍。
C.它们甚至不去紧跟着鱼的气味,就并驾齐驱地直朝着小船扑来。
D.他不忍朝死鱼多看一眼,因为它已经给咬得残缺不全了。鱼给咬住的时候,他真觉得感同身受。
答案:A
解析:【分析】忍无可忍:忍受到再也无法忍受下去。并驾齐驱:齐头并进。比喻彼此力量、地位、才能等不相上下。感同身受:感到像亲身承受一样
【点评】成语的正确使用,一方面要求考生对成语的意义和使用条件能够理解和掌握, 另一方面要求考生对试题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具体语境能够准确地把握,这样才能作出准确的选择。因此,对成语,平时的识记要对成语分类识记,可按感彩、 望文生义、使用对象、谦敬成语、语法功能等进行分类;做题时,应细读材料,把握语境的感彩、陈述对象等要素
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古代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唯有杜甫一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守不渝的创作主题。
①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入其血液
②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③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④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自命
⑤从而打动与感染众多的读者
⑥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
A.⑥④②③⑤① B.④③⑤②①⑥ C.⑥③⑤④②① D.④②①⑥③⑤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衔接点:④“不仅是因为”;②“更重要的还在于”“人道主义精神”;①这种精神”;⑥“它”;③“用……表达出来”;⑤“打动……读者”。
【点评】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然后默读所给各句子,找出句中的关联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关注句首和句尾。关联词常常成对出现,代词出现前前面一定要出现此人或事物,而句首和句尾应该是一致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国家统计局发布7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其中房价大幅上涨的仍是以北京、广州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为主。
B.《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曲“青春与爱情”的悲歌,《威尼斯商人》是歌颂仁爱、友情与爱情的喜剧,但就其艺术价值而言却毫不逊色。
C.盖茨在宴请中国慈善家时特别规定要保守秘密,以至今天也未见50位慈善家的完整名单。尽管晚宴是围绕慈善这样的公益主题,但其过程却是相当私密性的。
D.“故宫珍藏——经典书画复制作品展”展出的作品呈现了中国绘画艺术自唐、宋、元、明、清至近代的传承不已的艺术血脉和百花齐放的艺术流派。
答案:C
解析:【分析】 A句式杂糅。B表意不明。D搭配不当
【点评】语病题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此题需要逐项加以分析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对于吹瓶机来说,虽然近年来国产吹瓶机技术发展迅猛,但是,并不代表在生 产水平上已经达到________的水平,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进。
②只有靠制度和机制才能使腐败分子________,才能长期稳定发挥网络反腐的作 用;网络反腐“正规军”的到来,彰显了党中央反腐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③ 米叔所有开车的动作戏与车配合的简直是________,完全到了人车合一的地 步,而且在动作戏上,他还融合了马戏、魔术、武术甚至舞蹈等元素。
A.无懈可击 无隙可乘 天衣无缝 B.天衣无缝 无懈可击 无隙可乘
C.无隙可乘 天衣无缝 无懈可击 D.无懈可击 天衣无缝 无隙可乘
答案:A
解析:【分析】无懈可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无隙可乘:没有空子可钻。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点评】成语的正确使用,一方面要求考生对成语的意义和使用条件能够理解和掌握, 另一方面要求考生对试题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具体语境能够准确地把握,这样才能作出准确的选择。因此,对成语,平时的识记要对成语分类识记,可按感彩、 望文生义、使用对象、谦敬成语、语法功能等进行分类;做题时,应细读材料,把握语境的感彩、陈述对象等要素
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作者是西汉的刘向,《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此书。
B.《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是先秦历史散文的典范。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小说包含了作家本人的许多生活事实。
答案:A
解析:【分析】中国第一部国别史为《国语》,《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美国驻日大使贝克在东京举行的国内外形势调查会全国例行恳谈会上向朝鲜发出了警
告,表明了不惜采取武力解决问题的姿态。
B.这位江西姑娘在51届“世界小姐”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四名,成为本次大赛唯一进
入“十佳”殊荣的亚洲选手。
C.数百名法轮功练习者的惨剧,更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李宏志的荒谬观点。
D.看课外书刊,时间长了,接触面宽了,了解的问题便多了,于是就越看越有趣了,越
有趣就越想看,成了良性循环了。
答案:D
解析:【分析】 A“表明”“姿态”搭配不当 B“进入”“殊荣”搭配不当 C应为“证明观点是荒谬的”
【点评】语病题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此题需要逐项加以分析
8.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1978年以后,陈奂生的帽子不胫而走,当时只觉得头上轻松,竟不曾想到冷。
B.对于部分同学的要求,老师们认为尚属合理,无可非议。
C.陈奂生望着街上不绝如缕的人流,想到,要是碰到一件大家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神气了。
D.我们只有身临其境地为百姓着想,才会赢得百姓对我们的信任,才会实现“做老百姓的公仆”的执政目标。
答案:B
解析:【分析】 A “不胫而走”用于消息 C“不绝如缕”形容情势危急或声音细而绵长 D应用“设身处地”。
【点评】成语的正确使用,一方面要求考生对成语的意义和使用条件能够理解和掌握, 另一方面要求考生对试题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具体语境能够准确地把握,这样才能作出准确的选择。因此,对成语,平时的识记要对成语分类识记,可按感彩、 望文生义、使用对象、谦敬成语、语法功能等进行分类;做题时,应细读材料,把握语境的感彩、陈述对象等要素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两千多年来,曲阜孔庙由一座私人住宅发展成为规模形制可与帝王宫殿相媲美的庞大建筑群,延时之久,记载之丰,可以说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孤例。
B. 打开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手机和电视的屏幕互动,显示出自控窗帘、灯光、空气净化器、热水系统、咖啡机、面包机等家用电器的工作状态。
C.政协提案在网上征集民意,进而以民意为基础进行重点督办,是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和民意表达内容的制度创新。
D.2008年发生的“奶粉事件”为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敲响了警钟,我们可以从这一事件反映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刻不容缓。
答案:A
解析:【分析】 B. 不合逻辑“自控窗帘”“灯光”“热水系统”不属于家用电器。C项,畅通 与内容搭配不当,;D结构混乱,“我们可以从这一事件看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与“这一事件反映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杂糅。
【点评】语病题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此题需要逐项加以分析
10.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要用韦编三绝的精神同邪恶势力划清界线。
B.他们总是搜肠刮肚,想出些捞钱的点子。听我的话,你千万别参与。
C.在鳞次栉比的洞孔中,有一个名叫‘燕洞’的,更是像一座神秘莫测的地下迷宫。
D.他们家椿萱并茂,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其乐融融,实在令人羡慕。
答案:D
解析:【分析】 A韦编三绝: 韦: 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史记 孔子世家》
B搜肠刮肚:比喻绞尽脑汁,苦思苦想。(这里应用“挖空心思”:形容费尽心思,想尽一切办法。贬义词。)
C“鳞次栉比”是比喻性词语,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而整齐地排列,一般用来描写城市的房屋,有时也用来描写码头上的船只等。这里用“鳞次栉比”来形容海岛上的洞孔是不正确的。
D椿萱并茂椿:一种乔木,传说长寿,喻父亲;萱:萱草,传说能使人忘忧,喻母亲。大椿和萱草都很茂盛。指双亲健在。《庄子 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点评】成语的正确使用,一方面要求考生对成语的意义和使用条件能够理解和掌握, 另一方面要求考生对试题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具体语境能够准确地把握,这样才能作出准确的选择。因此,对成语,平时的识记要对成语分类识记,可按感彩、 望文生义、使用对象、谦敬成语、语法功能等进行分类;做题时,应细读材料,把握语境的感彩、陈述对象等要素。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守着窗儿, ?(李清照《声声慢》)
答案: 独自怎生得黑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答案: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臾”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念去去、千里烟波, 。 (柳永《雨霖铃》)
答案:暮霭沉沉楚天阔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霭”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 ,波涛如怒。(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答案:峰峦如聚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峦”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余嘉其能行古道, 。(韩愈《师说》)
答案:作《师说》以贻之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贻”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 ,不可知其源。(柳宗元《小石潭记》)
答案:其岸势犬牙差互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答案:佳木秀而繁阴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繁”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见贤思齐焉, 。(《论语·里仁》)
答案: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子曰:“老者安之, ,少者怀之。”(《论语》)
答案:朋友信之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
答案: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题。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生傲然苦不谐
在红学的道路上,沿着学术与大众接受、趣味阅读的交叉重合地带,他走出了一条奇异的人生之路,终成一代红学大家。这,有时看上去几乎是神话,令人难以置信。
比如,1947年,这是他在红学上扬帆起航的年代,他作为燕京大学的一名普通学生得到了大名鼎鼎的胡适的赏识和垂顾,他的第一篇红学论文充实了大家对曹雪芹的认识,使考证派获得文献上的新支持,得以昂然前行,因此受到胡适的推崇。再比如,2005年已是年近八十八岁的他,一年中有八部著作出版,在耳聋目盲的情境下奋笔快写,超出了常人所能理解的程度,被称为是罕见的学术“大跃进”。他,便是周汝昌。
红学之路,是风雨路,也是显学之路,二者,周汝昌先生可谓兼得。他因研究《红楼梦》而处于聚讼纷纭、是非争议的中心,也因红学而成为少见的学术畅销书作家。从1953年他的《红楼梦新证》开始,他就处于红学的论争中心。他的文献资料总被引述,但他的观点也总是飞矢追逐的靶子。周汝昌先生曾不无自嘲地说,我的衣服已经被撕得褴褛不堪,但他们却是使用我提供的材料编制了自己的盛装。
周汝昌先生认为,他在为人之怪(乖僻)上,与曹雪芹相似,都是不同俗流,也不愿意从善如流,他们都是有满腔积愤难以自诉,需要发愤著书以自遣。这种自比,使他钻入曹雪芹的心灵深处,与曹雪芹展开了他人难以企及的对话,创作了无以收束的雄文。其实,我们不妨把周汝昌先生所有的红学著作都看作是与曹雪芹的心灵秘语,这里充满了对话的私语性。他自负与曹雪芹心灵相通,与曹雪芹所赞颂的人物一样,都是正邪两赋之人,出离于俗界凡间,一方面万人嘲谤,一方面又超于万万人之上。他曾在《红楼无限情——周汝昌自传》中如此描绘曹雪芹,“倘若细究起来,雪芹是大智慧者,他那话(“愧则有余,悔则无益”)含蓄的内情恐怕还深还厚得多。那‘无益’,也许并不是顽固不化,执迷不悟,死不回头;而是这种悔者,本来丝毫没做什么错事,倒是做极高尚极善美的事——可结果呢?做错事坏事的万人都功成名就,位高禄厚,洋洋乎自得,而这个做好事的曹雪芹,却落得‘万目睚眦,众口嘲谤’,一生忍辱负垢,受尽了欺侮贬抑、诬陷伤害。”“狂于阮步兵”的曹雪芹,孤怀难鸣,周汝昌自信是他的旷世知音。
正是他感觉到“世人待他太浅薄、太恶毒”,所以“要为雪芹鸣冤”,因此,“我不幸之至——当上了‘红学家’。”周汝昌在媒体界已经成为红学泰斗,而他则说红学正是他不幸的选择。为什么不幸?“受了那些魍魉蛇蝎的那么多的明枪暗钺,可谓遍体鳞伤,若不当红学家,何至于此?”
可是他又不后悔,并且“永远不悔”!正像在大多数场合他语气坚定、铿锵有力一样,个性倔强的他向来是一副坚毅面孔,傲然不群。他认定,因为不但是“悔则无益”,而是“为了给雪芹、脂砚洗雪奇冤,受了这等人的欺侮伤害又算得什么?”
周汝昌不愿意人们称他为红学家,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观念超出了《红楼梦》小说的范围,“以红解红”不是他的路数。周汝昌“研红”给人的最大感受是诗性浪漫,这里抒情大于说理,心灵对话超越了形式逻辑,散论并不来自严格的层层推理。对于《红楼梦》的博闻强识,对于《红楼梦》相关文献的精研细读,使他能天马行空、左右逢源,余裕自如,触境生春!他以《红楼梦》为依托,追求的是崇情文化,一种新创的文化,一种存在于诗性创造中的文化。他在中华大文化的背景下,将一部小说和民族的历史、人生的价值、美好的信念等结合在了一起。他一直说,还有一个“真”的《红楼梦》,这个“真”的《红楼梦》存在在他的感悟里。
所以,与其称周是一位红学家,不如称他是一位诗人。其实,他更偏爱后一个名字!
诗人是个大艺术家,也时常有点儿“怪”,与世俗人不甚谐调。他总有被人误会和嘲谤的遭遇。
(摘编自韦科《一生傲然苦不谐——纪念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
(1)周汝昌自信他是曹雪芹的旷世知音,认为自己在好多方面与曹雪芹相似。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答案:①为人乖僻,不同俗流,也不愿从善如流;②发愤著书,以排解满腔孤怀积愤;③正邪两赋,卓然凡间,又遭人嘲谤。(意思答对即可。)
(2)周汝昌能够最终成就为一代红学大家,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资质不凡,年少有成,名家垂顾提携;②痴迷执着,诗意浪漫,坚持学术个性;③博闻强识,精研细读,根植中华文化; ④笔耕不辍,著述颇丰,晚年再掀创作高潮。
(3)文章题为“一生傲然苦不谐”,似乎“傲然”则“不谐”,“谐”则未必“傲然”,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观点一:特立独行,坚持个性,罔顾他人笑骂。①艺术的真谛在于创新;②坚持学术个性,才有学术生命;③在别人的批判中,更加坚定自己的立场。
观点二:谦逊随和,从善如流,做到外柔内刚。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②“谐”可避开烦乱,清净中便于潜心学术;③和而不同是更高层次的坚守。
(本题说明: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正确、理由是否充分、论述是否合理)
题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先找答题区间,然后分条概括。本题可从第五段中分析概括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需要理清全文的思路结构,然后分析概括周汝昌能够最终成就为一代红学大家的原因。注意结合文中对周汝昌评价的语句回答,如“他作为燕京大学的一名普通学生得到了大名鼎鼎的胡适的赏识和垂顾,”“在耳聋目盲的情境下奋笔快写,超出了常人所能理解的程度,被称为是罕见的学术‘大跃进’”“对于《红楼梦》的博闻强识,对于《红楼梦》相关文献的精研细读,使他能天马行空、左右逢源,”。(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答题时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要求理由充分,论述合理。
【点评】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四、语言文字运用。
22.小说中的典型外貌描写能反应人物形象,指出下列外貌描写所对应的人物。
①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
②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③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④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chǎng,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答案:(吕布)(张飞)(刘备)(诸葛亮)
解析:【分析】这是考核名著名篇阅读的题目,考核的内容比较基础,重点结合《考试说明》,记忆名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23.《红楼梦》中,有四大烈婢,分别是晴雯、金钏、鸳鸯、司棋。请问除晴雯外三婢的主子各是谁?他们三人“烈”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答案:三主人分别是王夫人、贾母、迎春。
解析:【分析】这是考核名著名篇阅读的题目,考核的内容比较基础,重点结合《考试说明》,记忆名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24.“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是《红楼梦》史湘云和林黛玉对的一副妙联。请结合人物的身世分析其“妙”在何处。
答案:林黛玉是绛珠草下凡还泪的,寄人篱下。“冷月葬花魂”即是主人公在最凄冷的月夜里孤独死去的悲凉结局的预示。营造出悲凉的意境,烘托出主人公凄凉的情感。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体会句子含义和分析语句作用题,要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命运来理解和分析。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25.交际中“称谓”很重要,用得是否恰当,不但会影响交流效果,也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称呼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叫“姑父”,林黛玉称呼史太君叫“外祖母”。请你根据《红楼梦》中的人物身份、亲戚关系,设计一段林黛玉与王夫人初次见面的对话。注意:对话中必须含有亲属称谓,并注意称谓的准确得体。
林黛玉:
王夫人:
答案:示例:黛玉拜见舅母(或:外甥女拜见舅母);快快免礼,瞧我这外甥女,真是乖巧的可人儿!(知书达礼等均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要求,林黛玉与王夫人的亲戚关系,是外孙女与舅母的关系;对话情景是初次见面;因此从林黛玉的外孙女身份和王夫人的舅母身份进行组织答案。既然是第一次见面,林黛玉肯定要拜见舅母,王夫人作为舅母也要夸赞外甥女几句,因此组织答案时,要从知书达理的角度作答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谦敬词的使用,书面语与口语的使用。谦词和敬词都是为了表示尊敬有礼,在交往和称谓中应谦称自己,敬称对方.使用谦称来称呼自己,表现了说话者的谦逊和修养,也是对对方的尊敬。口语一般用词比较简单、非正式,主要在日常生活的对话中使用,也可用在叙述、交谈、讨论、辩论、演讲等方面;而书面语则比较正式,用词比较讲究、优雅、贴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3 页 (共 1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