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选修《短篇小说选读》《伊豆的舞女》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翌日(yì) 踟蹰(zhí) 搪塞(sè) 精神抖擞(sǒu)
B.蹒跚(pán) 兴奋(xīnɡ) 筵席(yán) 戛然中断(ɡá)
C.菊圃(fǔ) 眼睑(jiǎn) 田埂(ɡěnɡ) 缱绻之意(quǎn)
D.模型(mó) 拎包(līn) 惘然(wǎnɡ) 恰如其分(fèn)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踟-chí,B项,戛-jiá,C项,圃-pǔ。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苍桑 笑靥 秣马厉兵 篷荜生辉 B.脉搏 涣散 耳濡目染 汗流夹背
C.喝彩 炽热 哀声叹气 恼羞成怒 D.副刊 伫立 青出于兰 察言观色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苍”应为“沧”,“篷”应为“蓬”。B项,“夹”应为“浃”。C项,“哀”应为“唉”。D项,“兰”应为“蓝”。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字形辨析能力,其实也是考查对词语的意思的理解。难度为中等。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山路从隧道出口开始,沿着崖边围上了一道刷成白色的栏杆,像一道闪电似的________过去。
②老太婆的话,含有过于轻蔑的意思,甚至________了我的邪念:既然如此,今天晚上就让那位舞女到我房间里来吧。
③途中,每个村庄的入口处都________着一块牌子:“乞丐、巡回演出艺人禁止进村!”
A.伸延 鼓起 竖立 B.伸展 鼓起 树立
C.伸延 煽起 竖立 D.伸展 煽起 树立
答案:C
解析:【分析】伸延:延伸;伸展:向一定方向延长或展开。从语境看此处区别不大。煽起:是贬义的,根据语境应用它。树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物;竖立:多用于具体的事物,根据语境用“竖立”。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同义词的能力。做该题时,需要学生首先熟悉出题人提供的语言环境,然后仔细辨析意思相近的几个词语在搭配、感彩、语体色彩等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再用排除的方式得出正确答案。
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重叠的山峦,原始的森林,深邃的幽谷,一派秋色,实在让人目不暇接。
B.当时有三个年轻的姑娘。那位舞女提着鼓。我不时地回头看看她们,一股旅行的情趣油然而生。
C.我心情紧张,一直敞开门扉,惘然呆坐着。每次听见舞女的鼓声,心胸就豁然贯通。
D.舞女在饭馆二楼正襟危坐,敲打着鼓。我可以望见她的背影,恍如就在跟她贴邻的宴席上。
答案:C
解析:【分析】“豁然贯通”是指一下子明白通晓了某个道理。此处是指心里变得明朗起来,应用“豁然开朗”。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弄错的常用成语的辨析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这些成语的意思进行准确记忆,并区分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的意思,多进行相关地练习。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国正在实施公民旅游素质提升工程,在又一个“黄金周”到来之际,每位游客尤其是出境游客应该意识到自己是祖国的“形象大使”。
B.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型手机已经问世,它使用了太阳能电池,具有指纹识别功能,能耗较低,有光即可充电。
C.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D.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看,国民阅读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比阅读率较高的国家可以发现,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答案:A
解析:【分析】B项,语序不当而导致表意不明,“具有指纹识别功能”并非因“使用了太阳能电池”,应把“具有指纹识别功能”提到“它使用”的前面。C项,成分残缺,“表达”缺少宾语,可在句末加上“的意图”或“的愿望”。D项,赘余而导致搭配不当。删去“看”,或改为“从‘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看”。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经常出现的语病的分析辨别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教材中提供的成分残缺、词序不当、搭配不当以及表意不明四大类型的语病准确掌握,还要掌握其中一些小的分类。另外,平时多读优秀作品,培养语感,提高做题能力。
6.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新疆青河县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神秘的草原文化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每年夏天,前往游览观光的中外客人及考古探密的学者不绝如缕。
B.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涉及“三鹿”等多家知名品牌的毒奶粉事件,其后果和影响耸人听闻。
C.再过几个月就要高中毕业了,三年时光,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好像漫长得很,可现在回头一想,却如白驹过隙一般。
D.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答案:C
解析:【分析】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快。A项不绝如缕: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B项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应改为“骇人听闻”。D项安土重迁:意为留恋故土,不肯轻易地迁移,词义与句意相反。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弄错的常用成语的辨析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这些成语的意思进行准确记忆,并区分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的意思,多进行相关地练习。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让可拆卸的奥运会场馆“伦敦碗”成为了海内外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它的美丽身姿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金九银十”历来是楼市旺季,但进入九月以来,各大一线城市房地产业销售纷纷遭遇“滑铁卢”,主要的原因是政府一系列严厉的调控政策造成的。
C.国庆长假的第二天,对于故宫保卫处而言,是整个国庆长假中安保压力最大的一项工作,上午11时,此前规定的8万限流人数就已突破,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了。
D.“天宫一号”将会在升空一个月后和神舟八号进行对接试验,并将在两年内和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交会对接,这将为我国顺利地建立自己的国际空间站奠定基础。
答案:D
解析:【分析】A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在……上”或“让”;B.句式杂糅;C.搭配不当。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经常出现的语病的分析辨别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教材中提供的成分残缺、词序不当、搭配不当以及表意不明四大类型的语病准确掌握,还要掌握其中一些小的分类。另外,平时多读优秀作品,培养语感,提高做题能力。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地概括、剪裁。 。 。 , 。
, 。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③①②⑤④⑥ B.②⑤④⑥①③ C.①②⑤⑥④③ D.①③②⑤④⑥
答案:A
解析:【分析】由第一句介绍马远的山水画具有善于概括、剪裁的特点可知,紧承其后的应是说明马远在山水画中对山、对水的处理,所以第一处应填③。接着由其画面简清的特点引出马远的山水画善留白,可知第二处应填①。其他四处以马远的名作《寒江独钓图》为例来说明其中“空白”的艺术效果,特别注意横线处的两个逗号,然后可确定后四处应填②⑤④⑥。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排列句子顺序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好书,多做相关的练习题。另外,要注意题干中某些句子中的内在联系,以及出现的提示性的词语。
9.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今天我们学习千古美文《赤壁赋》,你们一定要洗耳恭听,可不要开小差,否则,愧对我们大家都喜爱的大文豪——苏轼。
B.抗战开始不久,土匪司令王老虎就向日寇暗送秋波,后来干脆卖身投靠,成了日寇的忠实走狗。
C.他的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音乐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D.“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答案:B
解析:【分析】A.洗耳恭听:谦辞,形容恭敬而认真地听人讲话。多用于请教人指导时说的客气话。B.暗送秋波:原意指暗中眉目传情,后多引申为献媚取宠,暗中勾搭,多含贬义,符合意境。C.师出无名:指出兵没有正当理由;泛指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D.高山仰止:比喻崇敬仰慕。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弄错的常用成语的辨析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这些成语的意思进行准确记忆,并区分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的意思,多进行相关地练习。
10.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美国计划在东欧的捷克和波兰部署反导体系,以防范伊朗等国可能发动的导弹袭击,这一计划遭到俄罗斯特别是国际社会的质疑。
B. 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C.是否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是否提高了农民的主题意识,是否使农民对新农村的感觉比以前好了,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D. 由白先勇改编、苏州昆剧团演出的青年奋斗版《牡丹亭》,全国巡演近百场,场场98%以上的座位爆满,赢得了年轻人对昆曲的关注。
答案:C
解析:【分析】A语序不当,应该是“国际社会特别是俄罗斯”。B.介词使用不当,应当“从……中”得到力量,而非“在……中”得到力量。D.“爆满”不合逻辑。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经常出现的语病的分析辨别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教材中提供的成分残缺、词序不当、搭配不当以及表意不明四大类型的语病准确掌握,还要掌握其中一些小的分类。另外,平时多读优秀作品,培养语感,提高做题能力。
1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有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
①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
②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
③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
④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
⑤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
⑥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
A. ③②①④⑥⑤ B. ②①④⑥③⑤ C. ②⑥③⑤①④ D. ③②①⑤④⑥
答案:A
解析:【分析】语段的核心是“寓所窗前的梧桐树”引发的我的思考,故而起句为③,②句中的“这些”指代“梧桐树”紧承其后,①句“但”字转折到“形式上是我所有的”;④句“因为”解说原因,⑥句进一步说明“是我所有的”;⑤句转向“它们的主人”,与后文的“但是”句相呼应。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排列句子顺序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好书,多做相关的练习题。另外,要注意题干中某些句子中的内在联系,以及出现的提示性的词语。
1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以后,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又沉渣泛起,兴风作浪,这将严重影响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B.恐怖分子多次制造耸人听闻的自杀性爆炸事件,致使大量的无辜者死于非命,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C.美国深陷伊拉克、阿富汗战争难以自拔,军队撤离时间一拖再拖,加上它到处插手,兵力使用已经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
D.现在有很多文化遗产管理者急功近利,他们把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
答案:B
解析:【分析】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此处应用“骇人听闻”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弄错的常用成语的辨析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这些成语的意思进行准确记忆,并区分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的意思,多进行相关地练习。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B.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使得西方主流文化价值受到普遍质疑,引发了人们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
C.去冬一来,我国北方地区干旱严重,水资源危机正步步逼近,如何加强干旱地区的用水问题和全国性的节水行动已迫在眉睫。
D.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为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非常适合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答案:A
解析:【分析】B主语残缺; C搭配不当。 “加强”改为“解决”,“和”之后加“开展”一词;D.后续句主语残缺,应加上“这一政策”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艺术的审美中,客体是指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化的自然。反过来, , 。离开了客体就无从说明主体的思维、感觉的发展, 。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美,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又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要。 ,再去创造新的美,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 。
①从创造美的对象到提高主体审美能力,
②也是主体的发展过程
③是客体的发展过程
④它又影响主体
⑤而离开了主体也无法说明客体的变化
⑥凭着它的丰富性才发展了人的感觉的丰富性
A.②④⑥⑤①③ B.④⑥⑤①②③ C.④⑥⑤①③② D.⑤③①④②⑥
答案:C
解析:【分析】从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分析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按照语境衔接语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做题时要非常的细心,抓住题干里的提示词语,分析选项语句之间的逻辑联系,便可得出答案。
15.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王力宏自幼学习音乐,朝歌夜弦,反复揣摩,音乐基础尤为扎实,可以说是"十八般乐器" 样样精通,因而在演艺圈占有一席之地。
B.高考要求考生复习时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偏科,那种目无全牛的复习方式,使不少考生在模拟考试中吃了大亏。
C.也许,乔布斯的传奇人生让我们难以望其项背,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在本土企业家身上看到乔布斯的影子,见证属于我们自己的"苹果"。
D. 中国羽毛球队在伦敦奥运会上取得了辉煌成绩,队员一归国就受到热烈欢迎,倾国倾城的人们赶到机场迎接。
答案:C
解析:【分析】项:颈的后部。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A、朝歌夜弦: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逸乐无度。B、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经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D、倾国倾城:形容女子容貌很美。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弄错的常用成语的辨析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这些成语的意思进行准确记忆,并区分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的意思,多进行相关地练习。
二、单选题
16.川端康成是____著名的作家,他说过,他自幼犹如____,是个感情乞丐。川端康成二岁丧父,三岁丧母,七岁 失去祖母,十岁失去姐姐,十五岁时又失去唯一的亲人祖父,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儿。孑然一身的孤儿经历,造成了川端康成孤僻、内向和病态的性情。这种“____”自然会使他更多地去“感悟”人生的苦短和哀怨。
答案:日本|野狗|孤儿秉性
解析:【分析】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作家,他曾自称为野狗,是一个情感上的乞丐。一生坷,最终造成了他孤僻、内向和病态的性格。他的这种“孤儿秉性”使他比别人更多的关注和感悟人生的苦短和哀怨。
17.【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8.川端康成____的悲哀成为作者作品的潜流,甚至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潜流。因为“天地间只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人了!”这些在《____》中可以说是得到了极为丰满的折射。
答案:孤儿感|伊豆舞女
解析:【分析】川端康成的经历使他成了一个更多关注人生苦楚的作家,这些元素在《伊豆舞女》发挥到了极致。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9.《____》扉页上写的一首俳句。大概可译为“明月呀,照着去年的雪,在梅花下。” 日本有位女评论家说川端是只____,从外形上看,是一只瘦鹤。而我认为川端在精神气质上,他是一树病梅。
答案:雪国|鹤
解析:【分析】川端康成是一个与别的作家不一样的人,他关注的大多是人们心灵的阴暗面,揭露人性中的弱点。因此,从气质上,有人说,川端康成一树病梅。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20.《伊豆舞女》中的主人公是“我”和____,小说写的是一个20岁的高中生“我”,为了排遣假期校园生活的寂寞,独自登上了南去的旅程,在风景秀丽的伊豆与一个14岁的卖艺舞女____萍水相逢的故事。
答案:薰子|薰子
解析:【分析】通读小说就会轻易感受出大致内容:是写一个20岁的高中生因此假期生活太过寂寞,在南去的旅程中遇到一个14岁的卖艺舞女的故事。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对一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
21.川端康成是因为____、____、《伊豆舞女》等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答案:《千纸鹤》|《雪国》
解析:【分析】川端康成是日本一个非常著名的小说家,他曾因为撰写小说《千纸鹤》《雪国》从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22.请为下面课文节选,添上表示“我”心情的合适词语,使语意完整。
我心情紧张,一直敞开门扉,惘然呆坐着。每次听见鼓声,心胸就(1)______________。
“啊,舞女还在宴席上坐着敲鼓呢。”
鼓声停息,我又(2)____________了。我沉醉在雨声中。
不一会儿,连续传来一阵紊乱的脚步声。他们是在你追我赶,还是在绕圈跳舞呢?嗣后,又突然恢复了宁静。我眼睛明亮了。仿佛想透过黑暗,看穿这寂静意味着什么。我(3)__________,那舞女今晚会不会被人玷污了呢?
我关上挡雨板,钻进被窝,可我的心(4)_______ ___________。我又去浴池洗了个澡,暴躁地来回划着温泉水。
答案:(1)豁然开朗 (2)不能忍受 (3)心烦意乱 (4)依然阵阵作痛
解析:【分析】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题干提供的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词语。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23.根据所给材料,按要求作答。
①仲夏,芭蕉那高及屋檐、软阔碧绿的如盖仙扇,总能营造出一片清与静。②这静,是叫人无法不心安神逸、去除烦躁的静。③这清,是不带任何杂质的清,犹如井水的清,秋之溪水的清。④何况这清与静,还附着绿叶的冷,这冷与清、静,是如此的 ,⑤才叫你尘心内敛,清凉入静,自怡自适,了无他念。
从上下文衔接来看,材料中有两句顺序颠倒一下会更好,这两句是 (只填序号)。
请在横线处填上一个恰当的成语。
答案: ②③|水乳交融(如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解析:【分析】(1)根据语言环境认真思考即可。(2)通读文章,然后根据横线附近的语言环境,就可以感受到,这个成语的意思应该是两者相处地和谐,因此,可以选择一个与其意思相的成语即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按照语境衔接语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做题时要非常的细心,抓住题干里的提示词语,分析选项语句之间的逻辑联系,便可得出答案。
3、问答题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山路变得弯弯曲曲,快到天城岭了,这时,骤雨白亮亮地笼罩着茂密的杉林,从山麓向我迅猛地横扫过来。
那年我二十岁,头戴高等学校的制帽,身穿藏青碎白花纹上衣和裙裤,肩挎一个学生书包。我独自到伊豆旅行,已是第四天了。在修善寺温泉歇了一宿,在汤岛温泉住了两夜,然后穿着高齿木屐爬上了天城山。重叠的山峦,原始的森林,深邃的幽谷,一派秋色,实在让人目不暇接。可是,我的心房却在猛烈跳动。因为一个希望在催促我赶路。这时候,大粒的雨点开始敲打着我。我跑步登上曲折而陡峭的山坡,好不容易爬到了天城岭北口的一家茶馆,吁了一口气,呆若木鸡地站在茶馆门前。我完全如愿以偿。巡回艺人一行正在那里小憩。
舞女看见我呆立不动,马上让出自己的坐垫,把它翻过来,推到了一旁。
“噢……”我只应了一声,就在这坐垫上坐下。由于爬坡气喘和惊慌,连“谢谢”这句话也卡在嗓子眼里说不出来了。
我就近跟舞女相对而坐,慌张地从衣袖里掏出一支香烟。舞女把随行女子跟前的烟灰碟推到我面前。我依然没有言语。
舞女看上去约莫十七岁光景。她梳理着一个我叫不上名字的大发髻,发型古雅而又奇特。这种发式,把她那严肃的鹅蛋形脸庞衬托得更加玲珑小巧,十分匀称,真是美极了,令人感到她活像小说里的姑娘画像,头发特别丰厚。舞女的同伴中,有个四十出头的妇女,两个年轻的姑娘,还有一个二十五六岁的汉子,他身穿印有长冈温泉旅馆字号的和服外褂。
舞女这一行人至今我已见过两次。初次是在我到汤岛来的途中,她们正去修善寺,是在汤川桥附近遇见的。当时有三个年轻的姑娘。那位舞女提着鼓。我不时地回头看看她们,一股旅行的情趣油然而生。然后是翌日晚上在汤岛,她们来到旅馆演出。我坐在楼梯中央,聚精会神地观赏着那位舞女在门厅里跳舞。
……她们白天在修善寺,今天晚上来到汤岛,明天可能越过天城岭南行去汤野温泉。在天城山二十多公里的山路上,一定可以追上她们的。我就是这样浮想联翩,急匆匆地赶来的。赶上避雨,我们在茶馆里相遇了。我心里七上八下。
不一会儿,茶馆老太婆把我领到另一个房间去。这房间大概平常不用,没有安装门窗。往下看去,优美的幽谷,深不见底。我的肌肤起了鸡皮疙瘩,牙齿咯咯作响,浑身颤抖了。我对端茶进来的老太婆说了声:“真冷啊!”
“唉哟!少爷全身都淋湿了。请到这边取取暖,烤烤衣服吧。”
老太婆话音未落,便拉着我的手,把我领到她们的起居室去了。
⑴.开头第一段中写“骤雨白亮亮地笼罩着茂密的杉林,从山麓向我迅猛地横扫过来”有什么作用?
答案:表现了“我”急于追寻舞女脚步的焦灼,为下文“避雨相遇”等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⑵.第二段中写到“因为一个希望在催促我赶路”,试写出“希望”的内容。
答案:“我”初见舞女之后“心房却在猛烈跳动”,对舞女产生了非同寻常的感情,满怀相逢的憧憬和渴望。
⑶.在“我”与“舞女”的再相见的情节中,小说塑造“我”主要用了什么手法?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答案:动作描写,刻画了“我”慌乱、紧张的心情。
⑷.赶上避雨,在茶馆相遇后,“我”心里为什么七上八下?
答案:见到舞女之后“我”随即产生了一种旅行的情趣,急于想再次见到舞女而又恐怕见不到,虽然对舞女产生了朦胧的“爱意”,又如何表达呢?“七上八下”是“我”矛盾心理的反应。
解析:【分析】⑴只有描写骤雨的急促,才能为下文避雨与伊豆舞女相遇埋下伏笔;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把握,而这个希望就是“我”初见舞女之后对在此见到她的强烈刻渴盼之情。⑶主要通过作者的动作描写,来表现主人公见到舞女的尴尬紧张之情。⑷七上八下表明一种心中的犹豫不决:既渴望再次见到舞女,又害怕见不到的焦灼不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重要词语以及文章结构等方面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人物在作品中的相关情节,在根据题干的要求具体分析,最后用得体、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能做到前后贯通,重点理解重要词语和语句的深刻含义,并能够运用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
2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⑴~⑷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不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的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
⑴.文中说“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其中蕴蓄着的“一股可怕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答案:画中的泥土精细而真实,草木郁郁葱葱,给人一种悲壮的激情和强烈的印象。
⑵.“记者”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身材魁梧,追求时尚,缺乏艺术鉴赏力,浮浅而又直爽。用记者对画家情况的介绍推进情节的发展;记者对画作的评价,反衬出画家的艺术追求,有利于深化主题。
⑶.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什么用意?
答案:①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围绕一幅题为“沼泽地”的油画展开的,揭示故事内容;②象征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的险恶环境,更好地表现画家执著的艺术追求;③表现了艺术家在严酷的现实中也要保持独特个性的艺术观和人生观,深化作品主题。
⑷.“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怎样的特点。
答案:第一次含义是:油画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第二次含义是:在艰难的处境中有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人生追求的作品更是杰作。
答案: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现实,给人深刻的印象;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反映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有着执著的艺术追求和独特的艺术个性;能够给人带来激情和心灵的震撼,让人从中得到启迪。
解析:【分析】⑴“可怕的力量”来自于这幅画作的不同寻常:满幅昏黄的色彩,黄的泥土、黄的草丛、黄的水洼以及昏黄的无花树,仿佛暗示着这里异常的危险;⑵记者的身材和服饰对艺术家来说是一个陪衬,他对画作的评价和艺术家的艺术品味也只是一个强烈的对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更神话了作品的主题;⑶小说的题目一语双关:既是画作的名字,也是艺术家创作环境的险恶的象征,更表现了艺术家在严酷的现实生活中要保持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和人生观。⑷两次杰作的含义是不同的,一个在于作品本身,另一个意思是作者在了解了艺术家的生活环境之后,对艺术家本人的评价。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以及重要语句词汇的含义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人物在作品中的相关情节,在根据题干的要求具体分析,最后用得体、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能在了解上下文意思的基础上,结合题干的要求,认真分析,选择合适的语言得出答案。
25.右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会徽,它们简约的线条,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合作”的理念。请结合画面内容,展开想象,任选一个角度,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写一段话,不超过60字。
答案:你、我、他,心相印,手相牵,如彩蝶般翩跹而舞。画面形象地体现了“世”的书法创意,也生动地表达了人类追求美好和谐生活的共同心愿。
解析:【分析】做该题首先要求学生看懂画面的内容和深刻含义,然后在精心组织语言。既然这是一个世博会的会徽,根据近年来历届世博会的办会宗旨可知,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和谐、和平,在根据画面的形象,我们很轻易的看出这个会徽的含义,最后根据你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言组织出答案。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画面内容以及深刻含义的理解把握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4 页 (共 1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