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导学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从军行 导学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10 13:0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军行
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章节与课题
从军行
课时安排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使用日期或周次
目标、任务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情感以及三、四两句实而不拙,五、六两句虚而不浮的艺术效果。
重点、难点、建议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情感以及三、四两句实而不拙,五、六两句虚而不浮的艺术效果。
本课时教学资源的使用
导学案
学习过程
要求、指导
二次备课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诵读、知人论世、发现技巧手法特色
严格指导预习、整理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1、分组合作,分任务进行整理2、集中汇总知识整理
独立完成,分组时初步校对、交流
老师有针对性指导,分组要有层次性
教学过程:
(一)朗诵诗歌:
(二)作者简介:
杨炯(650~693?),唐代诗人。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30卷,《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今均不传。明万历中童□搜辑汇编有《盈川集》10卷,附录1卷。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
(三)解题:《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这首诗是借乐府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
评讲
赏析全诗:
(一)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二)首联:
1.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3.赏析关键词“自”。
(三)颈联:
1、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为什么用典雅、庄重的词语?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2、第四句“铁骑绕龙城”,“铁骑”与“龙城”相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
3、赏析“绕”字。
4、“牙璋”才“辞凤
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
(四)颔联:
1.作者是怎样做到“言少意多”的艺术效果的?
2.体会诗人描写战争的手法?
(五)尾联:
二、课堂小结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这首诗情调慷慨激昂,可以说是盛唐边塞诗的先声。
三、布置作业:
1.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2.赏析关键词“自”。
四、板书设计:
从军行
来犯——出征——围城——苦战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引导学生由旧知往新知的延伸;抓住关键词,转换成画面,赏析诗的情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