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运用朗读与讨论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分析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抒情方式;反衬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讲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引导学生回顾诗歌奖赏的方法,进而引出对该诗的赏析
。
二、赏析
1.
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明确: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
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明确:“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
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
主旨
此诗通过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漂泊生活孤独凄凉的苦闷心情。
三、写作手法
1.
体会本诗“寓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示例: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属烘托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写舟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这两句勾画了这样一个境界: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桅杆高耸;岸上只见小草,不见人家,简直冷寂得很第三、四句承“夜”字写诗人所见景色: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这难免使诗人感到,在这样的境遇中,一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它的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而江水的奔流更使他联想到时光的迅速消逝……
这小舟的命运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这时已到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房王官郑虔、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去蜀》)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又难以逆料……
总之,诗人的万千思绪都蕴涵在这景物描写之中,由此再发展到下文的直抒胸臆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2.
体会本诗“直抒胸臆”的写作特点
示例:颈联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些宽慰然而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他终生最大的憾事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 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从杜甫为官的经历却不难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为什么不说呢 那是因为诗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这一点,我们从他三年前在漳州写的“圣朝元弃物,衰病已成翁”(《客亭》)也可以得到证明总之,诗人是胸存块垒,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最后两句的意思很明白:诗人以沙鸥自况,乃自伤漂泊之意
。
四、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分析:A.
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五、对比拓展
对比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和杜甫的《旅夜书怀》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旅夜书怀
杜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飘飘何所以,
天地一沙鸥
同:(1)
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
(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
(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异:(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
,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
(2)李诗只形容山与江,此二句则野阔星垂,江流月涌,共写四事,画面景物交织的多层次之感似更突出一些这里不但对于人对景物的感觉的描写十分真切,而且通过这种描写突出了自然景观的鲜明特征具体说来,因为“平野阔”,才显得星斗遥挂如垂,而用此“垂”字,又反衬出乎野之广阔;因“大江流”,所以江中月色似也滚滚如涌,而用“涌”字,又烘托出大江澎湃向前浪起千叠的气派。
(3)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教学反思】
诗歌鉴赏侧重以读带赏,以赏促读鉴于此本节课在诵读方面做的不到位,相对来说略显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