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熟背全诗
学习重点:
1、学会鉴赏诗句;
2、理解诗歌的情感。
学习难点:学会鉴赏诗句。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1、字音
危樯(
)
吝啬(
)
蔷薇(
)
稼穑(
)
月涌(
)
踊跃(
)
捅娄子(
)
蚕蛹(
)兵马俑
)
平野阔(
)
寥廓(
)
飘飘(
)
缥缈(
)漂流(
)
瞟觑(
)沙鸥(
)
呕吐(
)呕哑嘲哳(
)
怄气(
)沤肥(
)殴打(
)莲藕(
)
2、词语解释
(1)旅夜:
。
(2)危樯:
。
(3)名岂文章著:
。
(4)官应老病休:
。
(5)飘飘何所似:
。
(6)天地一沙鸥:
。
3、名句默写
⑴细草微风岸,
。
,
。
⑵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
。
4、杜甫的生平思想
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三十五岁(747年)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这时正当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诗人从小好学,七岁开始吟诗,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条件。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北游时,与高适、李白等人结识,并跟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这时起,诗人接触到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山河,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作为代表的《望岳》一诗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不过,他的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创作的准备时期。
第二时期: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747-756),是杜甫十年困守长安的生活。他的诗歌创作走向现实主义。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实现他的“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但他没有回避艰苦,还是坚决走上积极入世的道路。这是一个重要的契机。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确定了杜甫此后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
第三时期: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756-759),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他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后投奔凤翔的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谏官),后因上疏营救房琯的罢相,触怒肃宗,从此屡遭贬斥,在由凤翔回鄜州的路上,看到了战中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还是激励人民参战。这时期的作品有《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759年年底弃官回到成都,在朋友有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开始他最后一起“漂泊西南”的生活。764年,严武再镇蜀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他又度过六个月的幕府生活。在这十一年的的漂泊生活中,他竟写了一千多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等都是这时期最优秀的作品。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770年冬天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813年由他的孙子杜嗣业“收拾乞尸”才把停在岳阳的灵柩归葬偃师。诗人的遗体还在外漂泊了四十三年。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不过他不管是穷达,都要兼善天下。不管在位不在位,都要谋其政。他接近劳动人民,也喜欢劳动。甚至愿为广大劳动人民的幸福牺牲自己。他因爱国而忠君,他又讽刺皇帝揭发权贵达官们祸国殃民的罪行。和儒家的思想又有极大的同之处。
5、文题·背景
文题“旅夜书怀”中“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夜”
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和诗中的“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书怀”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
杜甫晚年流落四川,先在成都,继在梓州,又回成都,后又到了到了夔州。此诗写于最后离开成都,从渝州(今重庆市)去忠州(今四川忠县)的途中,时在765年春天。杜甫在成都时依托老朋友严武,严武是成都尹兼剑南西川节度使,可是严武在765年4月忽然死去,杜甫感到在成都再无凭依,五月他就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想往江南或家乡一带移动。诗中写的是月夜江中行舟的所见所感。
6、诗歌译文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课堂学习案
【内容赏析】
首联:
。
颔联:
。
颈联:
。
尾联:
。
【情感赏析】
认真研读全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
【艺术手法赏析】
本诗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大大增添了本诗的艺术感染力。(至少写出三种表现手法)
1、手法:
。
分析:
。
2、手法:
。
分析:
。
3、手法:
。
分析:
。
4、手法:
。
分析:
。
【深度赏析】
1、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
2、颈联如何理解?
答:
。
3、赏析尾联。
答:
。
随堂检测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危樯
吝啬
蔷薇
稼穑
B.
月涌
踊跃
蚕蛹
兵马俑
C.
飘飘
缥缈
漂流
瞟觑
D.
沙鸥
呕吐
怄气
沤肥
1、B(A.
qiáng
sè
qiáng
sè;B.
yǒng
;C.
piāo
piāo
piāo
piǎo;D.
ōu
ǒu
òuòu)
2、答:垂”和“涌”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答: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4、答:①比喻、设问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③对比、反衬。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怀才不遇的苦闷,漂泊无依的伤感。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阅读杜甫的《旅夜书怀》,回答后面的问题。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答:
。
3、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请简要赏析诗的五六两句。
答:
。
4、诗的最后一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
【课内阅读】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5、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赏析第二联或第四联。
答:
。
6、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案
1、字音
危樯(qiáng)
吝啬(sè)
蔷薇(qiáng)
稼穑(sè)
月涌(yǒng)
踊跃(yǒng)
捅娄子(tǒng)
蚕蛹(yǒng)兵马俑(yǒng)
平野阔(kuò)
寥廓(kuò)
飘飘(piāo)
缥缈(piāo)漂流(piāo)
瞟觑(piǎo)沙鸥(ōu)
呕吐(ǒu)呕哑嘲哳(ōu)怄气(òu)沤肥(òu)殴打(ōu)莲藕(ǒu)
2、词语解释
(1)旅夜:旅途中的夜晚。
(2)危樯:高高的桅杆。危,高。樯,船上挂帆的桅杆。
(3)名岂文章著:我的名声难道是凭借文章而显著吗?
(4)官应老病休:做官倒是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5)飘飘何所似:自己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
(6)天地一沙鸥:我不过像是空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
3、名句默写
⑴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⑵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课堂学习案
【内容赏析】
首联:写近景。揭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诗人当时离开成都是迫于无奈,而这里描写的景象是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与孤独笼罩着一切。
颔联:写纵目远望的远景。这两句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中再反衬诗人的孤独,景中见情。“星垂”句,写远望天边所见的景象,一马平川,无遮无掩,地阔天低,烈星下垂,远处行星和地面连接到了一起,真象从天空吹落到了地平线上。“垂”字衬出平野的辽阔。“月涌”句写远望江面所见到的情景,在江天相接的地方,月亮升起来了,大江在下面奔流,明月在它的上边缓缓升腾,真象是每涌过一阵波浪,月亮就向上升一点儿,滚滚的波涛,一直将他涌上天空。“涌”字烘托出大江的气势。
颈联:诗人怀着极度愤慨之情,正话反说,抒写一生心事。杜甫闲居长安十年,因奸相李林甫的压抑报国抱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岂”写其功业无成,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应”杜甫实因受排挤而罢官。却偏说“老病休”,正见诗人满腔悲愤。“岂”“应”二字是全诗的关键字眼。
尾联:即景以自况,运用形象地比喻,抒发了流离生活的孤独感受。“沙鸥”与第一联的“孤舟”遥相呼应,沙鸥即孤舟,更是诗人。
【情感赏析】
这首五律诗通过旅途月夜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漂泊生活孤独凄凉的苦闷心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含蓄不露。
【艺术手法赏析】
1、对比、衬托手法
分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寂寞空旷的境界反衬出诗人的孤独。
2、比喻手法
分析:“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一句中“细草”“独夜舟”都是作者自比,“细草”说明自己地位低下孤苦无依。“独夜舟”说明自己的孤独寂寞。“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此联运用形象地比喻来抒发流离生活的孤独的感受。
3、乐景写哀情
分析: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的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深度赏析】
1、答: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先描摹画面,再给出意境)
2、答:颈联用了反问的语气,若改为陈述句就是: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3、答:尾联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判断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对这手法加以阐述;给出表达效果)
随堂检测
一、基础检测
1、B(A.
qiáng
sè
qiáng
sè;B.
yǒng
;C.
piāo
piāo
piāo
piǎo;D.
ōu
ǒu
òuòu)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2、答:垂”和“涌”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答: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4、答:①比喻、设问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③对比、反衬。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怀才不遇的苦闷,漂泊无依的伤感。
【课外阅读】
5、答案: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6、答案:诗人以孤雁自喻,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