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10 18:4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2、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3.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4、熟背全诗
学习重点: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学习难点: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1、字音
朔漠(
)寂寞(
)膜拜(
)环珮(
)佩服(
)万壑(
)青冢(

琵琶(
)(
)琴瑟(
)奇葩(
)手帕(
)齿耙(
)屁股(
)枇杷(
)砒霜(

2、词语解释
(1)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2)朔漠:

(3)青冢:
。(4)画图省识春风面:
。(5)环珮空归夜月魂:

(6)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名句默写

,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4、文题·背景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王昭君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刘备、诸葛亮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通过对王昭君一生不幸遭遇的歌咏,感叹时事,其借古伤今之情尤为深沉。
5、诗歌译文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课堂学习案
【内容赏析】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情感赏析】
认真研读全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
【艺术手法赏析】
本诗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大大增添了本诗的艺术感染力。(至少写出四种表现手法)
1、手法:

分析:

2、手法:

分析:

3、手法:

分析:

4、手法:

分析:

5、手法:

分析:

6、手法:

分析:

【深度赏析】
1、赏析“赴”字之妙。
答:

2、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大家认为如何?请依据下文并结合王昭君的生平,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3、“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与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
“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有什么不同?
答:

4、“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看法?
答:

5、诗人本人的命运与之有何相同之处?
答:

6、简要赏析本诗在塑造形象方面的特点。
答:

随堂检测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朔漠(mò)寂寞(mò)膜拜(mó)追溯(shuò)
B.环珮(pèi)佩服(pèi)万壑(hè)青冢(zhǒng)
C.琵琶(pá)奇葩(pā)手帕(pà)齿耙(pá)
D.琵琶(pí)屁股(pì)枇杷(pí)砒霜(pī)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B.
细草微风岸,危蔷独夜舟。
C.
一去紫台连溯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D.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瓯。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阅读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回答后面的问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这首诗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4、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这两联加以分析。
答: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本诗写于作者客居成都的初期。李生指李白。匡山指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四川绵竹。此时李杜二人已有十五年未见面了。
5、诗中描写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结合具体词句作出分析。(4分)
答:

6、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本诗在抒情方式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7、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列举一种并作赏析。(3分)
答:

8、杜甫和李白有着深厚的友情,听到李白获释,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思想感情。(3分)
答:

【参考答案】
课堂学习案
1、字音
朔漠(mò)寂寞(mò)膜拜(mó)环珮(pèi)佩服(pèi)万壑(hè)青冢(zhǒng)琵琶(pí)(pá)琴瑟(sè)奇葩(pā)手帕(pà)齿耙(pá)屁股(pì)枇杷(pí)砒霜(pī)
2、词语解释
(1)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壑”:山谷,山沟。“赴”:奔向,投向。
“荆门”:山名,位于湖北枝城市西北,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有“荆楚门户”之称。“尚”:还有。“明妃”:王昭君,西晋时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为明君、明妃。
(2)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朔,北方。
(3)青冢:即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传说朔漠多白草,独昭君墓上草色长青。冢,坟墓。
(4)画图省识春风面:从画图上略微认识到她的青春容貌。根据《西京杂记》的记载,西汉原帝让宫里的画师给每一位宫女都画了画像,供自己挑选,只看图画不看人。于是画师便暗做手脚,将给他行贿的宫女画得漂亮。而王昭君认为自己的容貌很美,不屑于行贿,所以画师就故意将她画丑,使她得不到皇帝的宠幸。后来,匈奴单于来朝,向汉朝求婚。元帝派昭君去。临行前召见,见昭君容貌为宫中第一,元帝非常后悔,但既以许婚,不可挽回。省识,略识。“春风面”通感手法,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5)环珮空归夜月魂:空有魂魄乘着月色归故里。此指昭君死后葬于塞外,不能归汉,纵使月夜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环珮,古时衣带上系的玉珮。这里指昭君。
(6)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载而下,在琵琶演奏的胡乐中,曲中还分明倾诉着她的怨恨。传世的琵琶曲中有《昭君怨》,据说其中的歌词是王昭君所作。胡语,胡人的乐曲。论,诉说。
3、名句默写
⑴群山万壑赴荆门
独留青冢向黄昏。
⑵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课堂学习案
【内容赏析】
首联:极写长江三峡雄奇壮丽的山水汇聚于昭君村周围,钟灵毓秀,因而孕育出王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颔联:写昭君远嫁,死葬青冢,不得返回故国。
“连”字写出塞之景。
颈联:进一步写昭君的不幸,同是讽刺元帝之昏庸。
尾联: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
【情感赏析】
杜甫写这首诗时,正是安史之乱时期,因宁国公主与回纥和亲,唐肃宗借回纥兵平安史之乱,并约定评叛以后,“金帛、子女皆归回纥”,此时杜甫的家乡洛阳正被回纥、突蕃兵侵扰着,致使他有家难归,不知所适。所以诗人写昭君的怨恨同时融入了他对唐王朝和亲政策的慨叹以及他自己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
【艺术手法赏析】
1、借古抒怀。诗的主旨是咏怀,写昭君的怨恨,无疑也寄寓着诗人自己的怨恨。通过对王昭君一生不幸遭遇的歌咏,感叹时事,借古伤今。
2、烘托手法。“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句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烘托出王昭君之举的“惊天动地”。
3、通感手法的运用。“春风面”运用通感,指昭君美丽的容貌。这里以触觉来补充说明视觉。
4、前后照应。
从文意的逻辑来看,诗的第五句应接第三句,第六句接第四句,它能形成句法的错综变化之美,增强艺术效果。语义顺序应是:昭君远嫁归匈奴的悲剧(一去紫台连朔漠),乃是由汉元帝的昏庸造成的(画图省识春风面),她身死异域,遗恨无穷(独留青冢向黄昏),即便能回归故土,又于事何补呢(环佩空归夜月魂)!“空归”是说昭君不得生还,魂魄归来,亦难销遗憾,因而说是“空归”。
5、对比和反衬的手法。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6、直抒胸臆。
最后一联,作者直抒胸臆。“怨恨”一词,直接表达出作者和王昭君的怨恨之情。表明了全诗的主旨。
【深度赏析】
1、答:诗人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把长江三峡变化无穷的姿态和磅礴壮美的气势简直写活了!用的生动有力而又自然贴切。
2、答:结合王昭君一生的悲剧,不难看出,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的举动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3、答:《恨赋》中的描写只侧重于明妃去时悲伤与相会无期、流落绝域的感慨。而杜甫的这两句诗,是对昭君一生悲剧的概括,由“一去”(离别)到“独留”(死去),用时间的跨度来展示昭君一生的悲剧命运“一”“独”二字,极写昭君身世的凄凉,心中的怨恨;“一去紫台”,犹如说一去汉宫。由“紫台”(汉朝)到“朔漠”(胡地),用空间的跨度来表明昭君远离祖国故乡的痛苦。“连”和“向”将时间空间加以连接,强化了悲剧性。杜甫这两句诗意境辽阔,叙事含情,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引人愁思。大大超过了江淹。
4、答:正是因为元帝的昏庸,才造成了昭君魂魄空回的悲剧,表达了诗人对昭君悲剧命运的深深同情,也表达了对昏庸元帝的讽刺。
5、答: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6、答: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月夜魂”的昭君千载遗怨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随堂检测
一、基础检测
1、A.(追溯:shuò-sù)
2、A(B.蔷—樯C.
溯—朔D.
瓯—鸥。)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3、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
4、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课外阅读】
5、诗中的李白是一个怀才不遇、纵酒销愁、飘零抑郁的诗人形象。
“敏捷诗千首”与“怜才”一句说明了李白的才情。“佯狂”与“酒一杯”写出了李白内心有无限悲愤,外在的痛饮、狂放不羁不过是他内心痛苦的另样表现。“世人皆欲杀”、“飘零”写出了李白无人理解的孤寂和生活上的艰难。
6、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深的同情和牵挂,希望李白能在晚年回到四川,过上安稳的日子。在抒情方式上最大的特点是直抒胸臆,质朴自然的语言,看似平常,却最能表达深厚真切的情感。
7、
示例:①对比手法。通过
“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
②对比手法。李白敏捷的诗才和飘零天涯的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杜甫对李白的哀怜。(1分)
③直抒胸臆。杜甫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直说“不见”、“哀”、“怜才”,情真意切,质朴自然,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
8、
①对好友的挂念,②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③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④希望好友相聚。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