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教学法”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组别
高二语文备课组
审阅(备课组长)
审阅(学科校长)
主备人
使用人
授课时间
课
题
苏教版语文选修专题三《将进酒》
课
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鉴赏诗歌要通过意象,进入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探索诗歌的丰富意蕴,领会诗歌的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基本内容。
2、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把握诗歌感情的基调和变化的线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于坎坷中挥洒出来的豪情。
教学重点
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
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过程及方法
环节一
明标自学
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一、导入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首《月下独酌》说的是谁?杜甫《饮中八仙歌》也有对他的精彩描述:“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你读到的是怎样的李白 如此一个好酒、狂放的李白喝起酒来是怎样的情形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將进酒》。二、学习目标: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三、知识简介1、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2、写作背景
跟谁喝酒?抒发的是什么情感呢?
(课本注释)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四、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本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字音】
樽(zūn)
还(huán)
岑(cén)
烹(pēng)
馔(zhuàn)
恣欢谑(zì)
(xuè)
径(jìng)
裘(qiú)
五、自学内容1:1、请同学们依据诗歌内容作一个大胆推测,宴饮后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依据是什么?形象:大醉,酣睡不起理由:①“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饮酒多)②“将进酒,杯莫停。”(饮酒快)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 (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与尔同消万古愁——借酒浇愁
2、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应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李白于公元744年,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本诗写于公元752年,已据流放当时八年之久,本来梦想未灭,只是“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还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但韶光易逝,人生易老,垂暮之年的李白,发现昔日的梦想离自己愈来愈远了,却无可奈何,怎么不愁思满怀呢?【过渡语】本诗抓住一个“愁”字,由“愁”生饮,由“愁”引发感慨,不过,全文的情感并未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愁”到底,而是围绕着“愁”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自学内容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作者描绘这样一幅景象要表达怎样的感慨?
(1)文句解读:黄河的水好像是从天上奔涌而下,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很有挟天风海雨的气势,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气势雄壮的画面,有种势不可挡的感觉。
(2)抒发感慨:《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流水”意象诗人借“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发“时光易逝”的感慨。2、明明是劝酒诗,开头不谈酒,却从黄河说起,告诉我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比兴
黄河
——人生——后文“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中,诗人为何而悲?悲什么?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明确:短暂的人生,“朝如青丝暮成雪”,早上还是“青丝”,傍晚就青丝成雪,极言短暂。
悲哀的人生,年过半百,功业未成。【小结】诗的开头运用比兴的手法,引发作者“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悲凉之情,作者因“愁”而“悲”,感人肺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3、这几句中,哪两个字明确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明确:欢、乐4、作者真的既“欢”且“乐”吗?这不是与“愁”不符吗?明确:作者这种“欢”与“乐”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正如李白说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一样,李白却并不“得意”,可见这种“欢”并不发自内心,而是对心中“愁”的发泄而已,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
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话体现了李白怎样的心态?【解析】这两句话自古以来成为历史上不得志之人的自我安慰的妙偶佳句,它给人以自信的力量,展现了李白自信乐观的一面。【小结】人生是短暂的,何不趁此时光及时行乐,开怀畅饮,李白于此要展现其豪迈、洒脱的一面,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但却在“乐”的言辞中贯穿这“愁”情,渴望受重用之情溢于言表。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6、“钟鼓馔玉不足贵”体现李白怎样的性格?明确:“钟鼓馔玉”采用借代手法,代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一个“不足贵”将李白对权贵蔑视之性格淋漓尽显。7、“但愿长醉不复醒”体现李白怎样的情感?明确:诗人对官场黑暗,志不得抒的愤激之情!
教学过程及方法
环节二
合作释疑
环节三
点拨拓展(备注:合作释疑和点拨拓展可以按照顺序先后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交叉进行设计)
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合作释疑一:“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中,作者为何列举曹植呢?【解析】作者用典列举曹植,是基于两者的共同点而来的:有才,好饮,怀才不遇。作者其实要借曹植自比,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慨。【小结】作者由悲转乐,但仍然掩盖不了内心之“愁”,无论怎么安慰自己也是无济于事,于是,随着酒的量饮,借着酒劲,李白爆发了,将自己对社会,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宣泄出来。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合作释疑二:(1)这几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本来,李白是客人,但这后几句中,他喧宾夺主,看不出他客人的身份,甚至喝到最后,他无所顾及,竟然要求主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把李白的狂放的性格展现出来。(2)“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句话怎样理解,其中的“万古愁”的内涵是什么?此“愁”不只古代有,现在有,以后还会有。“万古”使“愁”的内涵显得更为深广,也道出了千百年来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文人志士的共同心声。
【小结】全诗内容紧扣一个“酒”字,情感又基于一个“愁”字,跌宕起伏,不落俗套:悲、欢、愤、狂,作者因“愁”而纵酒寻乐,又因“愁”而愤怒不遏,最终因“愁”而狂放失态,可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知识拓展“豪放飘逸”的核心意象设置:
奔腾汹涌的黄河,朝黑暮雪的青丝。手法运用: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情感内涵:
蔑视权贵的傲气,呼酒买醉的旷达。灵魂深处:
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拜,对世俗的看破与俯视。【文本延伸】《李白醉了》
教学过程及方法
环节四
当堂检测
熟读并背诵《将进酒》,完成“品读与探讨”第2题。
课堂小结
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他平生的追求有两个,一是追求精神自由,二是建立丰功伟业。追求精神自由导致他的一系列行为:反抗传统,蔑视权贵,理想超出于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等级秩序之外;建立丰功伟业,又使他与传统妥协,求助于权贵,回到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秩序之中。但现实中又不可能同时占有以上二者。他的梦碎了,于是,他开始纵酒,他开始狂歌,开始了永远没有尽头的愁苦。文中他以圣贤自称,以喝酒排解内心的苦闷,以纵酒来对抗现实的龌龊,以精神的旷达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因为他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恣情傲物的权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课后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
《在西域读李白》
板书设计
课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