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 教案3

文档属性

名称 将进酒 教案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10 19:2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将进酒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李白因无法施展政治抱负而产生的内心苦闷;努力学习他蔑视世俗与权贵的精神,以及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度自信;正确认识诗中反映出的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2.掌握诗中使用的夸张手法。
3.把握诗人起伏跌宕的感情脉胳,体会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教学时数】
1课时。
【学法指导】
这首诗最能体现李白豪爽雄迈、放荡不羁的个性和感情倾泻、驰聘纵横的浪漫主义风格。应主要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学习本诗。具体方法是:(1)通过诵读体味诗人跌宕起伏的思想感情;(2)借助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3)诵读并探究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
1.背景知识介绍。
李白一生两次入长安,但都未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李白首次入长安,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实现自己的抱负,并结交了宰相之子崔宗之、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等显赫的人物,希望他们能够向皇帝推荐自己,但这些努力并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招来一些人的嫉妒。李白看到步入仕途无望后便云游四方。后来,唐玄宗诏用天下有才之人,李白又一次得到进入长安的机会。一开始,李白的确得到了唐玄宗的宠信——替唐玄宗写诗作赋,但不久就受到佞臣权贵的诋毁和嫉妒,而且他狂放傲岸的性格也逐渐为唐玄宗所不容。当他发现自己只不过是皇帝的一个御用文人时,不满情绪渐生,遂要求还乡。唐玄宗则顺水推舟,将他“赐金放还”。肃宗时,李白参加永王幕府,受到重用。后来,永王叛乱,他也身陷囹圄,多亏亲友全力营救,最后才遇赦脱险。至此,他的梦想与希望彻底破灭。
《将进酒》作于李白被“赐金放还”后,是李白咏酒诗的代表作。了解李白的上述经历,对解读这首乐府诗有很大帮助。
2.诵读中体味诗人跌宕的感情。
3.诵读中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
全诗饱含深广的忧愤和强烈的自信。基调是:悲而不伤,愤而自信。
4.诵读中探究艺术表现手法。
“千金散尽还复来”“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恣欢谑”“五花马,千金裘”“与尔同销万古愁”等,以夸张的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的豪迈之情。
5.探究性学习。
(1)如何看待李白的嗜酒行为?
(2)再举出一些诗人写酒的诗句,说明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
借酒浇愁,抒发心中的郁闷,是封建社会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处世常态。李白也不例外。诗人的嗜酒行为,是一种无奈的排遣,或内心苦闷的发泄。
李白写过很多与酒有关的诗。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2)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3)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4)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5)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6)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
这些诗句想象如此奇特,夸张如此大胆,都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
6.学生反复诵读。
7.教师示范诵读。
教后简评
诵读是学习诗歌最好的方法,但诵读不是一般的朗读,而且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本设计紧紧抓住“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自然地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本设计正是因为“三维目标”的确立有中心——诵读,所以教学中才不需要繁复地运用不同的方法,不需要逐词逐句地讲解,学生就可以通过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对诗句内容的理解,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从而准确地理解诗歌的韵味和意境。本设计还有一个突出之处就是“探究性学习”的设计。这是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是全面理解诗人创作风格的好方法。这一方法的恰当运用,反过来又促进了深入把握《将进酒》的艺术特色及主题思想。

【教材分析】
此诗作于玄宗天宝十一年,时年诗人已52岁。自长安放还后,南北漫游,已历时九年,年逾五旬,尚天涯漂泊,其仕途失意,理想幻灭可想而知。这次与友人岑勋共访颍阳元丹丘,颇有宴饮之乐。此诗着力刻画的是诗人自我的形象,其实是借酒为名一吐胸中郁闷之气。全诗基调是豪放的,但是思想感情十分复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李白的诗意;
情感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中的蕴涵的感情,从而了解诗人复杂的感情及自我形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知能力,诵读及鉴赏能力。
【教学思路】
诗歌重在诵读,诵读中体味诗人的感情。本课力求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理解诗人复杂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素有“安社稷、济苍生”的宏图伟志,26岁时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42岁被朝廷征召,激情满怀,踌躇满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诗酒无双,文苑第一,他豪迈飘逸,不畏权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傲岸独立,痛恨阿谀奉承,因而备受排挤,郁郁失意,“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他屡受打击,却能乐观面对。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现在同学们可以大声的告诉我,他就是——李白!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我国诗歌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今天就让我们透过他喝朋友们一起喝酒时写的劝酒歌《将进酒》来一睹李白的风采。(多媒体展示诗句及课题)
二.介绍写作背景
了解诗歌重诗人的感情与全诗的思想内容,必须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玄宗天宝十一年,时年诗人已52岁。自长安放还后,南北漫游,已历时九年,年逾五旬,尚天涯漂泊,其仕途失意,理想幻灭可想而知。这次与友人岑勋共访颍阳元丹丘,颇有宴饮之乐。(多媒体展示背景资料)
三.学生诵读诗歌
1.学生自由诵读诗歌,通过查找字典、资料,疏通文字、词语;
2.学生齐读诗歌。
四.教师示范诵读
一、诵读提示——(先范读;再指导;再范读;再生读)
这首诗的旨趣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
五.介绍朗读的基本方法
(多媒体展示画面)
畅与涩
表其心
轻与重
抒其意
长与短
传其情
升与降
透其境
六.研习第一节并品读
1.迅速找出能表达诗人感情的字或词,并品味哪些地方该怎么朗读。
2.小结:
悲:一悲时光流逝,光阴不再,二悲人生短暂,功业无成。一从空间上写宇宙,一从时间上写人生。黄河奔腾,一泻千里,气势雄浑,意境阔大。读:前畅后涩,“黄河之水天上来”“不复回”,重,升。“朝如……”降涩读。悲字涩读。
欢:一乐知己相逢,尽吐怀抱,一乐对未来充满自信,虽年过半百,仍豪情万丈。读:畅,轻,结尾升读以示其豪情万丈,感情奔放。
悲:光阴似箭,功业无成,青丝成了白发。
乐:朋友相伴,倾诉衷肠,知己共谋一醉。
七.探讨品读第二节
1.请同学们轻声诵读一遍,迅速找出劝酒歌的内容。
2.劝酒歌提到哪些人?为什么要提到他们?
3.问题:如果李白游历山水,饮酒作诗,聊此一生,不亦快哉?他却仍然为怀才不遇而愁,他的愁说明他还渴望什么?劝酒歌表达了李白怎么的感情?该怎样诵读?
4.六句表现了李白怎样的感情?该怎样诵读?
5.小结:激愤是他此时心情的写照,狂放是他永久真实的品性。
八.梳理感情脉络
这首诗由悲而喜,由喜而乐,由乐而愤,由愤而狂,千头万绪,最终归结于一个“愁”字,回应篇首一悲,如大河奔流,气势澎湃,曲折有致,纵横捭阖,读来荡气回肠,酣畅淋漓。
九.拓展练习
讨论李白的饮酒:
1、李白是“诗仙”,也是著名的“酒仙”。在诗文中哪些内容说明李白不愧于“酒仙”这个称号?
探究学习: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正如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所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可以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得暂时的内心平衡。而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菜来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也,两壶也?”而是整只的牛羊,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宁愿舍弃一切,也要换得美酒。在夸张的语言背后,是痛饮豪迈的李白,所以时人称李白为“酒中仙”。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胸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2、你能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吗?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把酒问月》:“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
十.师生齐诵,体味感情
十一.结束语
我们不仅要感谢李白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伟大的诗篇,我们更要赞颂他伟大的人格,硬朗的人生!李白的怀才不遇,与他所处的封建社会制度是分不开的。和他相比,我们是幸运的,希望同学们珍惜这大好时光,带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投身到对知识的探索中去,相信你们终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教学反思
2010年3月9日,我参加了学校的高效课堂研讨讲课,面对可以选择的3篇课文,我最终选择了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是李白的又一篇豪放的诗歌,在这首诗里,李白把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感触融入进了诗里也融入了酒杯里。一代文学巨子面对破碎的社会现实,面对不堪的人生境遇该有多少感慨,即使我们没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也能想象的出来。
为了能够有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查阅了大量的关于这首诗的教学课件和教案,同时还下载了几位名师的授课资料,不断的揣摩诗文的情感,不断的设想学生的表现,最后还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朗诵的指导上,按照我最初的想法是先进行朗诵的指导练习,然后进行诗文情感的剖析。讲课的那天也是按最初想法进行的,感觉讲的还可以。只是最后的分析在时间的把握上还是不太到位。讲完课后我认为是自己在前面的朗诵上废掉了一些时间,才导致了后面的内容显得有些仓促。
过去了几天后,在与同组的老师们的讨论中,我才意识到,实际上不是前多后少的问题。实际上根本的问题应该是,把对情感的分析融入到朗诵的指导上,这样就不存在时间的先后的问题了,当然这种设计也是需要一种很高超的授课水平才能完成的,要想做到天衣无缝,的确是需要不断的反思改进方能完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