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10 19:2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2《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坚持正直品质的风格。
3、熟背全诗
学习重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案
1、字音
邈云汉(
)缥缈(
)渺小(

暂伴(

金簪(
)石錾(

2、词语解释
⑴三人:

⑵解:

⑶将:

⑷无情:

⑸相期:

⑹邈:

⑺云汉:

3、名句默写
⑴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⑵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4、李白的生平思想
李白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二十五岁以前(701-726),是少年游侠和羽客时期。
他诞生在中亚的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字号青莲居士。他的家庭可能是个富商,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他的生活情趣和才能也是多样的,他不仅是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青年作家,同时还是一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传说他曾经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人”。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蜀中漫游,曾登峨嵋、青城诸名山。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也造成他的思想的复杂性。
第二时期:二十六岁到四十一岁(726-743),漫游和求仕时期。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他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他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因此,在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类似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推荐,如向韩朝宗诸人上书;有时则又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直上青云,如他先后和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吴筠等隐居嵩山、徂徕山和剡中。他曾自言“隐不绝俗”,说穿了也就是隐居以求仕。
第三期:四十二岁至四十五岁(744-746)为官和陷贼时期。
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终因吴筠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人的喜悦是可以理解的。李白初到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叹为“谪仙人”,声名益振。玄宗召见时,也“降辇步迎,如见园绮”。但实际上玄宗所赏识的只是李白的才华,把它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因命供奉翰林。这不能不使李白感到他的政治理想的破灭。同时,他那蔑视帝王权贵的傲岸作风,如他自己说的“榆杨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所贤”,又招致了权臣们的谗毁,也是他感到长安不可以久留。在度过一段狂放纵酒的生活之后,他上书请还。“无噫出西京”,他的心情是沉重的。三年的翰林供奉,使天真的诗人李白初步认识到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开始写出一些抒发愤懑、抨击现实的诗篇。
第四时期:四十六岁至六十一岁(747-761)漫游和困顿时期。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天宝三载春,李白离开长安后,再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在洛阳他遇见了杜甫,在汴州又遇见高适,这三位诗人便一同畅游梁园(开封)、济南等地。李白和杜甫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天宝四载秋,李白和杜甫分手后,又南游浙江,北涉燕赵,往来齐鲁间,但以游梁宋为最久,这时期李白的生活是窘困的,心情也很悲愤,但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也没有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随着天宝年间政治的日益黑暗,他揭露现实的作品愈来愈多,反抗精神也愈来愈强烈,成为他这一时期创作的显著特色。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由宣城避地剡中,不久即隐居于庐山屏风叠,密切的注视着事件的发展。次年冬,永王李璘以抗敌平乱为号召,由江陵率师东下,过庐山时,坚请李白参加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情便接受了他的邀请。不料李璘暗怀和他的哥哥唐肃宗(李亨)争夺地位的野心,不久即被消灭,李白也因而获罪,下浔阳狱。出狱后,又被判处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李白这时已五十八岁,在“世人皆欲杀”的残酷迫害下,经常爽朗大笑的诗人有时也不得不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乾元二年(759),李白西行至五山,因遇大赦,得放还。他经江夏、岳阳、浔阳至金陵,往来于金陵、宣城间。上元二年(761),李白六十一岁,闻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他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但行至金陵,因病折回,所以他说“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次年,宝应元年,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家,初葬采石矶,后人遵诗人遗志,改葬青山。和杜甫一样,在安史之乱期间,李白诗歌的特征,也是爱国主义精神。
李白的性格思想: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他还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这和他的思想的复杂形式分不开的,一方面它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有时他甚至把庄子抬高到屈原之上。与此同时,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所谓“以武犯禁”、“不爱其躯”、“羞伐其德”这种游侠精神,在李白身上也是存在的。所以他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陈子昂就曾经慨叹于“儒道两相妨”,但李白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了。这就是他在诗文中再三重复着的“功成身退”。这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所以他非常钦慕范蠡、鲁仲连、张良等历史人物。主观上的结合并不等于事实,在黑暗的事实面前,李白这种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始终在追求,于是在矛盾、冲突、以及遭受打击后愤懑、狂放等便都产生了。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这对于我们理解李白思想的矛盾复杂性质是很有启发的。当然,李白的思想也有庸俗、消极的一面,如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等,这在他的生活和创作中都有反映。
5、文题·背景
李白虽在长安供奉翰林,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这有其名而无实职,不为所用的位置已不感兴趣。诗人就是在彷徨苦闷的心情下写这首诗的。这首诗突出写一个“独”字,系酒后之言,真言、狂言、呓语尽含其中,在似醒非醒,似醉非醉间为我们展示了诗人的心灵一角,读后别有韵味。
课堂学习案
【内容赏析】
通览全诗,深沉的孤独感是贯穿全篇的题旨。
第一部分(前四句):

第二部分(五至八句):

第三部分(九至十二句):

第四部分(十三至十四句):

【情感赏析】
李白怀抱一腔政治热情到了长安,被贺知章等欣赏,唐玄宗任为翰林待诏,把李白当作词臣而已,更兼李白本性正直纯真,得罪了权贵被排挤出京后,漫游江湖间,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可见李白一生始终受到权贵们的排挤,郁郁不得志。
研读此诗,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

【艺术手法赏析】
在艺术上层层转折,波澜起伏,愈转意蕴愈深。同时,诗人以乐写哀,以旷达写悲郁,别有风味。(至少写出两种表现手法)
1、手法:

分析:

2、手法:

分析:

3、手法:

分析:

第二课时
【深度赏析】
1.我们对“月”这一传统意象已有一定了解,结合这首诗,说说本诗中“月”这一意象的含义。
答:

2.诗人饮酒的环境如何?
答:

3.但诗人的情感可用哪个字表达?
答:

4.赏析这种写悲凉寂寞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答:

5.赏析“邀”字。
答:

6.诗人邀月与影为友共饮美酒佳酿,共享美景良辰,但仍无法排解心中愁苦,从哪些字词可见?
答:

7、“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中的“同交欢”场面的表达作用?
答:

8.“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答:

9、简要概括本文的思路和风格。
答:思路:

风格:

随堂检测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邈云汉
缥缈
渺小
妙趣横生
B.
暂伴
金簪
石錾
攒射
C.独酌
卓越
捕捉
弄巧成拙
D.
忽已暝
瞑目
冥思
溟溟
2、下列各项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B.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
C.
月既不解饮,
影徙随我身。
D.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答:
4、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课外检测】
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后面的思考题。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李白、徐凝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注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5、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答:

6、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7、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案
1、字音
邈云汉(miāo)缥缈(miǎo)渺小(miǎo)
暂伴(zàn)
金簪(zān)石錾(zàn)
2、词语解释
⑴三人:指月亮、作者和身影。
⑵解:懂得。
⑶将:和。
⑷无情:忘情的意思。
⑸相期:相约。
⑹邈:高远。
⑺云汉:天河。这里指天上。
3、名句默写
⑴花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⑵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课堂学习案
【内容赏析】
第一部分(前四句):诗人下笔点题,突出一个“独”字。
春天幽静的月夜,月色溶溶,花香袭人,令人惋惜的是诗人自饮自酌,竟无一人陪诗人共饮,“一壶酒”已见冷清,“独酌”、“无相亲”重复渲染,倍见孤独之情。环境的优美与人心的寂寞对照,形成了一层转折。然而诗人展开奇妙想象,邀来天上的明月、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助酒佐兴。冷清的场面又显得气氛热烈,情调也变得乐观。由孤独变为不孤独,这是又一层转折。
第二部分(五至八句):写诗人正是饱尝了人生的苦味和现实的沉重打击后,才有意避开这黑暗昏浊的世界,来独自“行乐”,排遣心灵的苦闷。
这四句,有两层转折,尽管诗人主观上如此盛情,却痛苦地感到:月亮毕竟不会饮酒,自己的身影也不能举杯对酌,只能徒然伴随自己而已。“既”、“徒”二字,紧相呼应,显露出再次失望的心境。这是一层转折,由不孤独又变为孤独。
接下去,诗人进一步自我解脱,遗憾虽然遗憾,但如此美好的良宵岂能虚度!暂且与明月和身影为伴,在春暖花开之日及时行乐吧。
诗意稍稍扬起,然而,这种强颜为欢却掩不住心灵的悲哀和凄凉,联系开头“独酌无相亲”可知,
第三部分(九至十二句):“我歌月徘徊”以下四句,写自己醉舞高歌的情景。
诗人对月高歌,明月徘徊左右,仿佛倾听自己的歌声;影子陪自己起舞,舞兴正浓,影子也显得零乱。
 直到醉倒之后,醉眼朦胧,月光看不见了;躺在花丛,影子也不得不与自己分离。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明月、影子写得极富人情味。
第四部分(十三至十四句):诗人将笔锋一转,提出自己诚恳的愿望。
“无情游”很值得玩味。月亮、影子都是没有知觉情感的事物,李白与之交游,故称“无情游”。诗人与明月,影子相约,希望永远相伴、远游行乐,并期待到神奇的天国相聚。诗人对物抒情、淋漓尽致地倾吐着自己的向往。诗人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因此才感到孤独,才与明月、影子为友。至此,诗意升华到一个更加深刻的境界。
【情感赏析】
这首诗因波澜起伏无中生有,静中有动,丝丝相扣而为世人传诵。
李白有抱负,有理想,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彷徨。这首诗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由孤独而邀月、影作伴,时而同饮,时而歌舞,孤独的场面被诗人想象引申为热热闹闹,轻歌欢快的气氛。然而使人毕竟是“暂伴月将影”,而“行乐及春”、“永结无情”才是其内心深处的感慨。
【艺术手法赏析】
1、化用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从陶渊明的《杂诗》中化出来的,陶诗说:“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不过那只是“两人”,李白多邀了一个明月,所以是“对影成三人”了。
2、衬托手法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乡亲。”写一个花好月圆、万籁俱静的晚上,诗人独自举杯饮酒。花间美酒本是人间美事,可谓一喜;但“独酌无乡亲”便似乎有点美中不足,故而生悲。这是以乐景写哀情,诗人意在悲而不在喜,喜是用来衬托悲的。
【深度赏析】
1.答:“月”的传统意象包含着“冷清寂寥”“离情别恨”“征途羁旅”“思念家乡”“渴盼团圆”等意。此诗中“月”的意象应有“冷清寂寥”和“品质高洁”的含义。
2.答:“花间”“月下”,“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
3.答:“独酌”
4.答:“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
5.答:“邀”字,主动者为诗人,因自己坚持高洁的品质,得罪了权贵,早已无人往来了。在这良辰美景之中,诗人难以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环顾左右,只有一轮孤月相伴,只有一轮明月可邀,凄寂之情溢于言表。但明月也是高洁的意象,因而也寄寓着作者高洁的品质在其中。所以“邀”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
6.答:“不解”“徒随”“暂伴”表明了虽以物为友,但物何以为友,以物为友是无奈之举,更写出了作者的孤独。
7、答:“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乱”,诗人月下独舞,以闹写静,反衬出诗人的孤寂。
8.答:“永结”与“相期”表明了作者在无边寂寥的天地中,宁愿永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
9、答:思路:良辰独酌→邀月与影→不解徒随→暂伴行乐→醉后分散→永结相期:一波三折,曲径通幽。
风格:清新飘逸。
随堂检测
一、基础检测
1、D.(A.
miāo
miǎo
miǎo
miào;B.
zàn
zān
zàn
cuán;C.zhuó
zhuó
zhuō
zhuō;D.
míng)
2、D(A.渡—度B.慄—栗C.
徙—徒)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3、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4、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课外检测】
参考答案:
5、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鉴赏中揣模体味语言的能力。“要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自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的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6、(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行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飞流直下三千尺”,运用夸张的手法,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千古长如白练飞”用比喻手法,“白练”写出了瀑布的形壮、色彩,“飞”自写出了动态之美,“千古”在时间上拓展和延伸,有较强的表现力。
7、(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也可。)
同意:徐诗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诗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的意境,相去实在甚远。
如果反对,可从徐诗的构思、意象、手法等方面阐发。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的整体把握、鉴赏能力。本体具有引导限制性又有开放灵活性。考生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能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