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坚持正直品质的风格。
3、熟背全诗
学习重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案
1、字音
邈云汉(
)缥缈(
)渺小(
)
暂伴(
)
金簪(
)石錾(
)
2、词语解释
⑴三人:
。
⑵解:
。
⑶将:
。
⑷无情:
。
⑸相期:
。
⑹邈:
。
⑺云汉:
。
3、名句默写
⑴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
。
⑵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
。
4、李白的生平思想
李白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二十五岁以前(701-726),是少年游侠和羽客时期。
他诞生在中亚的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字号青莲居士。他的家庭可能是个富商,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他的生活情趣和才能也是多样的,他不仅是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青年作家,同时还是一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传说他曾经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人”。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蜀中漫游,曾登峨嵋、青城诸名山。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也造成他的思想的复杂性。
第二时期:二十六岁到四十一岁(726-743),漫游和求仕时期。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他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他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因此,在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类似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推荐,如向韩朝宗诸人上书;有时则又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直上青云,如他先后和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吴筠等隐居嵩山、徂徕山和剡中。他曾自言“隐不绝俗”,说穿了也就是隐居以求仕。
第三期:四十二岁至四十五岁(744-746)为官和陷贼时期。
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终因吴筠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人的喜悦是可以理解的。李白初到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叹为“谪仙人”,声名益振。玄宗召见时,也“降辇步迎,如见园绮”。但实际上玄宗所赏识的只是李白的才华,把它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因命供奉翰林。这不能不使李白感到他的政治理想的破灭。同时,他那蔑视帝王权贵的傲岸作风,如他自己说的“榆杨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所贤”,又招致了权臣们的谗毁,也是他感到长安不可以久留。在度过一段狂放纵酒的生活之后,他上书请还。“无噫出西京”,他的心情是沉重的。三年的翰林供奉,使天真的诗人李白初步认识到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开始写出一些抒发愤懑、抨击现实的诗篇。
第四时期:四十六岁至六十一岁(747-761)漫游和困顿时期。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天宝三载春,李白离开长安后,再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在洛阳他遇见了杜甫,在汴州又遇见高适,这三位诗人便一同畅游梁园(开封)、济南等地。李白和杜甫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天宝四载秋,李白和杜甫分手后,又南游浙江,北涉燕赵,往来齐鲁间,但以游梁宋为最久,这时期李白的生活是窘困的,心情也很悲愤,但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也没有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随着天宝年间政治的日益黑暗,他揭露现实的作品愈来愈多,反抗精神也愈来愈强烈,成为他这一时期创作的显著特色。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由宣城避地剡中,不久即隐居于庐山屏风叠,密切的注视着事件的发展。次年冬,永王李璘以抗敌平乱为号召,由江陵率师东下,过庐山时,坚请李白参加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情便接受了他的邀请。不料李璘暗怀和他的哥哥唐肃宗(李亨)争夺地位的野心,不久即被消灭,李白也因而获罪,下浔阳狱。出狱后,又被判处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李白这时已五十八岁,在“世人皆欲杀”的残酷迫害下,经常爽朗大笑的诗人有时也不得不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乾元二年(759),李白西行至五山,因遇大赦,得放还。他经江夏、岳阳、浔阳至金陵,往来于金陵、宣城间。上元二年(761),李白六十一岁,闻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他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但行至金陵,因病折回,所以他说“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次年,宝应元年,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家,初葬采石矶,后人遵诗人遗志,改葬青山。和杜甫一样,在安史之乱期间,李白诗歌的特征,也是爱国主义精神。
李白的性格思想: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他还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这和他的思想的复杂形式分不开的,一方面它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有时他甚至把庄子抬高到屈原之上。与此同时,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所谓“以武犯禁”、“不爱其躯”、“羞伐其德”这种游侠精神,在李白身上也是存在的。所以他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陈子昂就曾经慨叹于“儒道两相妨”,但李白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了。这就是他在诗文中再三重复着的“功成身退”。这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所以他非常钦慕范蠡、鲁仲连、张良等历史人物。主观上的结合并不等于事实,在黑暗的事实面前,李白这种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始终在追求,于是在矛盾、冲突、以及遭受打击后愤懑、狂放等便都产生了。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这对于我们理解李白思想的矛盾复杂性质是很有启发的。当然,李白的思想也有庸俗、消极的一面,如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等,这在他的生活和创作中都有反映。
5、文题·背景
李白虽在长安供奉翰林,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这有其名而无实职,不为所用的位置已不感兴趣。诗人就是在彷徨苦闷的心情下写这首诗的。这首诗突出写一个“独”字,系酒后之言,真言、狂言、呓语尽含其中,在似醒非醒,似醉非醉间为我们展示了诗人的心灵一角,读后别有韵味。
课堂学习案
【内容赏析】
通览全诗,深沉的孤独感是贯穿全篇的题旨。
第一部分(前四句):
。
第二部分(五至八句):
。
第三部分(九至十二句):
。
第四部分(十三至十四句):
。
【情感赏析】
李白怀抱一腔政治热情到了长安,被贺知章等欣赏,唐玄宗任为翰林待诏,把李白当作词臣而已,更兼李白本性正直纯真,得罪了权贵被排挤出京后,漫游江湖间,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可见李白一生始终受到权贵们的排挤,郁郁不得志。
研读此诗,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
。
【艺术手法赏析】
在艺术上层层转折,波澜起伏,愈转意蕴愈深。同时,诗人以乐写哀,以旷达写悲郁,别有风味。(至少写出两种表现手法)
1、手法:
。
分析:
。
2、手法:
。
分析:
。
3、手法:
。
分析:
。
第二课时
【深度赏析】
1.我们对“月”这一传统意象已有一定了解,结合这首诗,说说本诗中“月”这一意象的含义。
答:
。
2.诗人饮酒的环境如何?
答:
。
3.但诗人的情感可用哪个字表达?
答:
。
4.赏析这种写悲凉寂寞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答:
。
5.赏析“邀”字。
答:
。
6.诗人邀月与影为友共饮美酒佳酿,共享美景良辰,但仍无法排解心中愁苦,从哪些字词可见?
答:
。
7、“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中的“同交欢”场面的表达作用?
答:
。
8.“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答:
。
9、简要概括本文的思路和风格。
答:思路:
。
风格:
。
随堂检测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邈云汉
缥缈
渺小
妙趣横生
B.
暂伴
金簪
石錾
攒射
C.独酌
卓越
捕捉
弄巧成拙
D.
忽已暝
瞑目
冥思
溟溟
2、下列各项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B.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
C.
月既不解饮,
影徙随我身。
D.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答:
4、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课外检测】
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后面的思考题。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李白、徐凝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注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5、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答:
。
6、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飞流直下三千尺:
。
千古长如白练飞:
。
7、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案
1、字音
邈云汉(miāo)缥缈(miǎo)渺小(miǎo)
暂伴(zàn)
金簪(zān)石錾(zàn)
2、词语解释
⑴三人:指月亮、作者和身影。
⑵解:懂得。
⑶将:和。
⑷无情:忘情的意思。
⑸相期:相约。
⑹邈:高远。
⑺云汉:天河。这里指天上。
3、名句默写
⑴花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⑵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课堂学习案
【内容赏析】
第一部分(前四句):诗人下笔点题,突出一个“独”字。
春天幽静的月夜,月色溶溶,花香袭人,令人惋惜的是诗人自饮自酌,竟无一人陪诗人共饮,“一壶酒”已见冷清,“独酌”、“无相亲”重复渲染,倍见孤独之情。环境的优美与人心的寂寞对照,形成了一层转折。然而诗人展开奇妙想象,邀来天上的明月、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助酒佐兴。冷清的场面又显得气氛热烈,情调也变得乐观。由孤独变为不孤独,这是又一层转折。
第二部分(五至八句):写诗人正是饱尝了人生的苦味和现实的沉重打击后,才有意避开这黑暗昏浊的世界,来独自“行乐”,排遣心灵的苦闷。
这四句,有两层转折,尽管诗人主观上如此盛情,却痛苦地感到:月亮毕竟不会饮酒,自己的身影也不能举杯对酌,只能徒然伴随自己而已。“既”、“徒”二字,紧相呼应,显露出再次失望的心境。这是一层转折,由不孤独又变为孤独。
接下去,诗人进一步自我解脱,遗憾虽然遗憾,但如此美好的良宵岂能虚度!暂且与明月和身影为伴,在春暖花开之日及时行乐吧。
诗意稍稍扬起,然而,这种强颜为欢却掩不住心灵的悲哀和凄凉,联系开头“独酌无相亲”可知,
第三部分(九至十二句):“我歌月徘徊”以下四句,写自己醉舞高歌的情景。
诗人对月高歌,明月徘徊左右,仿佛倾听自己的歌声;影子陪自己起舞,舞兴正浓,影子也显得零乱。
直到醉倒之后,醉眼朦胧,月光看不见了;躺在花丛,影子也不得不与自己分离。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明月、影子写得极富人情味。
第四部分(十三至十四句):诗人将笔锋一转,提出自己诚恳的愿望。
“无情游”很值得玩味。月亮、影子都是没有知觉情感的事物,李白与之交游,故称“无情游”。诗人与明月,影子相约,希望永远相伴、远游行乐,并期待到神奇的天国相聚。诗人对物抒情、淋漓尽致地倾吐着自己的向往。诗人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因此才感到孤独,才与明月、影子为友。至此,诗意升华到一个更加深刻的境界。
【情感赏析】
这首诗因波澜起伏无中生有,静中有动,丝丝相扣而为世人传诵。
李白有抱负,有理想,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彷徨。这首诗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由孤独而邀月、影作伴,时而同饮,时而歌舞,孤独的场面被诗人想象引申为热热闹闹,轻歌欢快的气氛。然而使人毕竟是“暂伴月将影”,而“行乐及春”、“永结无情”才是其内心深处的感慨。
【艺术手法赏析】
1、化用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从陶渊明的《杂诗》中化出来的,陶诗说:“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不过那只是“两人”,李白多邀了一个明月,所以是“对影成三人”了。
2、衬托手法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乡亲。”写一个花好月圆、万籁俱静的晚上,诗人独自举杯饮酒。花间美酒本是人间美事,可谓一喜;但“独酌无乡亲”便似乎有点美中不足,故而生悲。这是以乐景写哀情,诗人意在悲而不在喜,喜是用来衬托悲的。
【深度赏析】
1.答:“月”的传统意象包含着“冷清寂寥”“离情别恨”“征途羁旅”“思念家乡”“渴盼团圆”等意。此诗中“月”的意象应有“冷清寂寥”和“品质高洁”的含义。
2.答:“花间”“月下”,“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
3.答:“独酌”
4.答:“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
5.答:“邀”字,主动者为诗人,因自己坚持高洁的品质,得罪了权贵,早已无人往来了。在这良辰美景之中,诗人难以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环顾左右,只有一轮孤月相伴,只有一轮明月可邀,凄寂之情溢于言表。但明月也是高洁的意象,因而也寄寓着作者高洁的品质在其中。所以“邀”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
6.答:“不解”“徒随”“暂伴”表明了虽以物为友,但物何以为友,以物为友是无奈之举,更写出了作者的孤独。
7、答:“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乱”,诗人月下独舞,以闹写静,反衬出诗人的孤寂。
8.答:“永结”与“相期”表明了作者在无边寂寥的天地中,宁愿永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
9、答:思路:良辰独酌→邀月与影→不解徒随→暂伴行乐→醉后分散→永结相期:一波三折,曲径通幽。
风格:清新飘逸。
随堂检测
一、基础检测
1、D.(A.
miāo
miǎo
miǎo
miào;B.
zàn
zān
zàn
cuán;C.zhuó
zhuó
zhuō
zhuō;D.
míng)
2、D(A.渡—度B.慄—栗C.
徙—徒)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3、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4、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课外检测】
参考答案:
5、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鉴赏中揣模体味语言的能力。“要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自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的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6、(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行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飞流直下三千尺”,运用夸张的手法,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千古长如白练飞”用比喻手法,“白练”写出了瀑布的形壮、色彩,“飞”自写出了动态之美,“千古”在时间上拓展和延伸,有较强的表现力。
7、(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也可。)
同意:徐诗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诗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的意境,相去实在甚远。
如果反对,可从徐诗的构思、意象、手法等方面阐发。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的整体把握、鉴赏能力。本体具有引导限制性又有开放灵活性。考生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能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