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
学习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理解诗作主旨,品味诗作意境。
3、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感受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4、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
学习重点:
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理解诗作主旨。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1、字音
竹喧(
)
宣泄(
)
渲染(
)
寒暄(
)
浣女(
)
春芳歇(
)
蝎子
(
)秋暝(
)北溟(
)冥顽不灵(
)死不瞑目(
)
2、词语解释
(1)竹喧归浣女:
。
(2莲动下渔舟:
。
(3)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3、名句默写
(1)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
。
(2)
,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了解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王维多才多艺,精诗文、书画、音乐,其诗清新秀雅,兼善各体,尤擅长山水田园诗,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苏轼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严羽《沧浪诗话》称之为“大名家”,称其诗为“王右丞
体”,当就整体而论。
5、文题·背景
唐代士人的隐居有各自的目的,其中有一种是走隐居-杨名-取仕这样一条道路,王维的隐居与此不同,除受佛禅思想的影响外,主要是对当时政治的失望。李林甫的上台和张九龄的被贬,标志着玄宗时期清明政治的结束,腐朽统治的渐侵。作为诗人,王维的政治敏感受到极大刺激,从此渐渐消极起来,公事之余便退守山林,过起半官半隐,亦官亦隐的生活,先后在终南山、辋川隐居。隐士的一大特点便是与山水相守,在对山水的观赏体娱中怡情适性。这首诗应是在他隐居初期的作品。
课堂学习案
【内容赏析】
首联:
。
颔联:
。
颈联:
。
尾联:
。
【情感赏析】
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请简要回答?
答:
。
【艺术手法赏析】
本诗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大大增添了本诗的艺术感染力。(至少写出三种表现手法)
1、手法:
。
分析:
。
2、手法:
。
分析:
。
3、手法:
。
分析:
。
4、手法:
。
分析:
。
【深度赏析】
1.赏画之美
(1)题中四个词,分别点出了地点、事件、季节、时间,都是什么?
【明确】
。
(2)王维的诗歌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从这首诗里,你能找到几幅画面?
【明确】
。
(3)颔联和颈联的四幅画面中哪些为静,哪些为动?分别从什么角度着笔的?
【明确】
。
2.品画之境
(1)诗中的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
【明确】
。
(2)颈联中全是村民的活动,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人的感觉仍然是“静”呢?
【明确】
。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说是“空山”呢?
【明确】
。
【课堂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的雨后山村图,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是他理想中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开,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想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随堂检测
一、基础检测
1.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字音和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竹喧(xuān)
宣泄(xuān)
渲染(xuàn)
寒暄(xuān)
B.浣女(huàn)
春芳歇(xiē)
蝎子(xiē)
揖拿(jī)
C.秋暝(míng)
北溟(míng)
冥顽不灵(míng)
死不暝目(míng)
D.棘(jí)手
抨(pēng)击 露(lòu)一手
神采奕奕(yì)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4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2.诗中表现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的诗句是________
____。
3.诗一开头说此处是“空山”,而后面却写了人的活动,你觉得“空山”一语用得是否准确,有何作用?
答:
。
4.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与本诗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相比照,说说这两个“空”字的表达作用有何异同?
答:
。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5.从“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可以看出雨后新晴的乡村景色有什么特点?
答:
6.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答:
7.诗人在具体描写时,远近相称,动静结合,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天然绝妙、充满生机的画面,请你发挥想象,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50字左右)
答:
8.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9.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案
1、字音
Xuān
xuān
xuàn
xuān
huàn
xiē
xiē
míng
míng
míng
míng
2、词语解释
(1)竹喧归浣女:竹林中不时传出来一阵阵喧笑,那是浣衣的女子结伴而归。
(2莲动下渔舟:意思是溪中的莲叶摇曳,是渔船沿水下行。
(3)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指春天的芳菲随意消歇,但秋景亦佳,王孙自可留连山中。
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
3、名句默写
(1)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2)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课堂学习案
【内容赏析】
首联:点题——山、晚、秋、雨,交待
时间、地点、季节和环境。“天气晚来秋”即“晚来天气秋”。
作者把“空山”这个词置于句首,在点题之外,主要反映出一种审美感受。诗人来到山中,远离市朝的吵杂烦扰,耳边、心中感到特别的清静,因此山居给他最突出的印象是“空”,是寂静。而且刚刚下过一场雨,把空气中的尘埃都压下下去了,在寂静中又增添了一层清静。,简直把人的五脏六腑都洗刷干净了。这样的一个环境已经够清幽的了,又加上正当清秋季节,还是日暮时分。此境、此时、此景给全诗造成了一个背景,以下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发生在这个背景上。
颔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明月和清泉,一静一动,写出了“空山”的幽静。
颈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喧闹归女和游动渔舟。写出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这两句使夜晚的宁静和秋天的寂寥,逐渐生出了一点活泼的情调,仿佛依旧是夏季,又好像是回到了春天。自然引出了下联的抒情。
尾联:抒情。写作者留恋这里的环境,不愿归去。他说,任凭春花衰歇,已是清秋季节,我还是留恋这里的环境景物,不愿归去。诗人置身秋天傍晚的山村,感到是那样的惬意,不愿意回到人事扰嚷的市朝中去,运用典故把自己留恋山林的心情含蓄的表现出来,而且与上边所写的山村景色十分协调
【情感赏析】
《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却反其意而用之,意思是说秋天虽然没有春天的万紫千红,但却有它独特的和平恬静;山中虽没有京城的繁华热闹,却有它自身的洁净纯朴。在此可以远离污浊的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他下决心留在山中当隐士了。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艺术手法赏析】
1、比兴手法
分析:作者用自然之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摹山范水,对景物做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涵蕴丰富,把自己留恋山林的心情含蓄的表现出来,耐人寻味。
2、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分析:诗的颔联和颈联:竹喧、泉流、莲叶是动,月色是静;山水相映,明丽洁净。而全诗描绘的是一幅幽静的傍晚山村图。因而这里的动是为静服务的,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3、用典
分析:“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两句化用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和“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作者反其意而用之。作者置身秋天傍晚的山村,感到是那样的惬意,不愿意回到人事扰嚷的市朝中去,就把这个人们所熟知的典故反过来一用,把自己留恋山林的心情含蓄地表现出来。
4、烘托手法
分析: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洁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深度赏析】
1.赏画之美
(1)【明确】地点:山;事件:居;季节:秋;时间:暝。诗题可以理解为:秋天的傍晚,留宿于山中。
(2)【明确】五幅清新秀丽的秋山晚景图。
第一幅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是“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是“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
第四幅是“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她们正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3)【明确】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均为动景。“明月松间照”是从视觉的角度着笔的,“清泉石上流” 诉之于听觉。“竹喧归浣女”是写所闻,
“莲动下渔舟”是写所见。动静结合,视听互见,充分展示了山村的自然美。
2.品画之境
(1)【明确】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2)【明确】王维的山水诗中善于用热闹的字面写出幽静的境界。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我们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3)【明确】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二字显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点出了环境的幽静,暗合作者远离世俗的愿望。
随堂检测
一、基础检测
1.D(A.宣泄——喧B.浣:wàn—huàn;揖拿——缉C.死不暝目—瞑)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前两句或后两句都可以)
3.准确。说“空山”是因为山太大、太空旷,只有少量的一些人活动,而且“空山”给人世外桃源之感。
4.王诗的“空”,是一种空旷;常诗的“空”,是人的心境空灵。相同之处,都反映了诗人追求幽寂、清净、空明的境界。
【课外阅读】
参考答案:
5.空气特别明净清新;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也可用原文中的“原野旷”、“无氛垢”回答。
6.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7.答案示例: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
8.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9.这首诗格调明朗、清新,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