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万之京
学习目标:
1、
初步熟悉李颀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2、
结合注解,解读诗歌大意;
3、把握诗歌的艺术技巧。
4、理解诗人炼字炼句的妙处。
学习重点:
2、把握诗歌的艺术技巧。
3、理解诗人炼字炼句的妙处。
学习难点:理解诗人炼字炼句的妙处。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1、注音:
蹉跎(
)
秤砣(
)
坨(
)盐
陀螺(
)
驼铃(
)
2、词语解释
(1)游子:
。
(2)微霜:
。
(3)初渡河:
。
(4)客中:
。
(5)关城:
。
(6)御苑:
。
(7)砧声:
。
3、名句默写
⑴朝闻游子唱离歌,
。
,云山况是客中过。
⑵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
。
4、了解作者
李颀(690?-715?),赵郡人。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中进士,他曾任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颖阳东川。和当时的诗人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擅长七言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刻画人物形象,对于音乐声情的描绘,更具特色。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弹箜篌》曾受李颀诗的影响。
我国古代送别诗枚不胜举,各有其优。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感情真挚语言洗炼,响亮的音节,为明七子所师法,并流传至今。
魏万,又名魏颢,是李颀晚辈的诗人。他不但与李颀情谊甚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白诗集中,也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5、文题·背景
魏万后改名魏颢,肃宗上元初登第,曾把李白诗文编成《李翰林集》并作序。本诗作者李颀是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年龄比魏万大许多。从诗中看出,他俩关系很好,交情甚笃,既是挚友,又是长晚辈。魏万此去长安,为的是求取功名。
课堂学习案
【内容赏析】
首联:
。
颔联:
。
颈联:
。
尾联:
。
【情感赏析】
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请简要回答?
答:
。
【艺术手法赏析】
这首诗章法巧妙,风格流丽。各种感官的交叉使用,形成声色错杂的内在节奏。
(至少写出两种表现手法)
1、手法:
。
分析:
。
2、手法:
。
分析:
。
3、手法:
。分析:
。
【深度赏析】
1、李颀《送魏万之京》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请从叙事、写景、抒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这首诗的炼句之妙。
答:
。
2、“关城树色催寒近”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诗人却说树色带来了寒气,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答:
。
3、砧声也是诗人常常引进的意象,说说这个意象的情愫。
答:
。
4、分析最后两句寄寓怎样的意味。
答:
。
随堂检测
一、基础检测
1、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字形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B.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C.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D.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坨。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思考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2、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答:
。
3、“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答:
。
4、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
。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5、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那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
。
6、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
。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案
1、tuó
tuó
tuó
tuó
tuó
2、(1)游子:指魏万。
(2)微霜:薄霜,指秋意已深。
(3)初渡河:刚渡过黄河。魏万隐居的王屋山在河北,到长安去须渡过黄河。
(4)客中:即作客途中。
(5)关城:指潼关城。
(6)御苑:皇家花苑,代指长安。
(7)砧声:捣衣之声。
3、名句默写
⑴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⑵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课堂学习案
【内容赏析】
首联:直接点题,写魏万刚刚到来又要离开。离歌,即骊歌,告别的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意思是说魏万昨夜刚刚渡黄河来到这里,今天一大早就要离开了。先写唱骊歌走,后写渡黄河来,是倒戟而入的笔法。正确语序应是“昨夜微霜初度河,朝闻游子唱离歌”。这不是为法而法,而是势所必然。是为了承接第三句。因为“朝闻”与“愁里听”都是听觉上的感觉,可是听的主体不同,“闻”是李颀闻离歌,“听”是魏万听雁鸣。两句前后紧承,没有“微霜”句间隔,给人的感觉都是李颀的闻和听。
颔联:写诗人揣想魏万一路奔波的愁苦的旅途生活。
颈联:选择从秋末到岁暮流动的时间意象,暗示出时光流逝,华年易老的深层意蕴。
尾联:作者的谆谆告诫:不要沉湎行乐处,浪费时光,消磨意志。
【情感赏析】
这首送别诗,由离歌、秋霜、雁鸣、树色、砧声交织成一曲忧伤沉重的歌,就连勉人上进的话,也带有几分压抑,渗透着几分秋意。显然,诗的字里行间,寄寓着作者那饱经风霜,尝尽求仕苦涩的人生感慨。
【艺术手法】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诗句“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两句诗,作者写萍踪无定奔波的鸿雁那嘹唳凄切的鸣叫声,令本就愁肠百结的羁旅异乡的人更“不堪”忍受这种折磨。这是从听觉上着笔,就哀景写愁情;“云山”是一般人神往的自然美景,可是对于游子来说,不仅平添了旅程的苦辛、危险,而且更唤起前途迷茫的如焚忧心,这是从视觉上入手,就乐景写哀情。
2、拟人手法的运用
“关城树色催寒近”一句中“树色催寒”把树人格化了。不是寒气使树变色,叶飘零,而是树色把寒气催赶来了,寒气无形,树色可见,虽不合理,但合情。
3、虚实结合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给予魏万的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
【深度赏析】
1、答:诗人是把叙事、写景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如第一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朋友要走,再说“昨夜微霜初渡河”,点明昨晚的景象,是一种倒叙的笔法。将深秋时节朋友告别的萧瑟气氛渲染得极为凄清,叙事中有景、有情。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的手法,加深了描写。“鸿雁”、“云山”是感官接触到的物象,但出以“愁里听”和“客中过”,即是由事见景、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2、答: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再加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3、砧声也是诗人常常引进的意象,说说这个意象的情愫。
答:砧声一般在傍晚或者月夜出现,又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砧声里渗透的情愫有:亲人即将别离,怀一种思念之意,或者衬托夜的寂静,突现那种旷阔幽眇的意境。
4、答:“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
随堂检测
一、基础检测
1、D.(坨—跎)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2、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答:这两个意象中,“催”“渡”
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4、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课外阅读】
5、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6、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是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宁静,从中更透出一种伤春、凄凉之景。
[解析]这是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这首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虽然写的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物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1)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难度不大,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分析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