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万之京 学案1

文档属性

名称 送魏万之京 学案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10 10:5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送魏万之京》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2.领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领会作者的情感。  
2.品味炼字之妙。
【预学案】 
一、诗人名片
李颀(?~约753),赵郡(今河南赵县)人,家居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开元二十三年(735)考中进士,任新乡县尉,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
李颀的诗歌成就主要在边塞诗、描写音乐的诗和赠别诗方面。能写各种体裁的诗,尤以七言歌行和律诗见长。
二、诗词故事
魏万——李白的铁杆粉丝
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十三载(754),因慕李白名,一睹李白风采,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扬州)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临别时专门为他写了一首长诗。
三、文题背景
魏万,是李颀的晚辈朋友。这首诗是李颀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
四、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朝闻/游子/唱/离,昨夜/微霜/初渡/。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这首送别诗,首联以“微霜”意象透露离别的伤感,后两联推想别后情景,“愁”字情语及寒天萧瑟之景,很伤感。尾联以长者口吻谆谆告诫,语重心长。
【探究案】
一、悟读,诗情画境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面对云山之景,也只有惆怅,前路茫茫,黯然神伤。凉秋的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人生也是这样啊!何不把握这宝贵的时光,成就一番事业?毕竟年华易老,时不我待。
二、品读,鉴赏评析
1.这首诗的前两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试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明确:这首诗的前两联渲染了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和送别时的伤感氛围。“微霜”、“鸿雁”点出时令正是深秋时节,大雁哀叫着南飞;“游子”、“离歌”点出正是送别之时,友人即将远行。秋夜微霜,挚友离别,正因如此,“鸿雁”的叫声才“不堪听”。
2.试鉴赏这首诗的尾联的意蕴。
明确:“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诗人以长者的语气,给魏万以亲切的嘱咐。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也不能放任自己沉迷其中;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3.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请从叙事、写景、抒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这首诗的炼句之妙。
明确:诗人是把叙事、写景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如首联,先说朋友要走,再说“昨夜微霜初渡河”,点明昨晚的景象,是一种倒叙的笔法。将深秋时节朋友告别的萧瑟气氛渲染得极为凄清,叙事中有景,有情。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的手法,加深了描写。“鸿雁”、“云山”是感官接触到的物象,但出自“愁里听”和“客中过”,即是由事见景,由景生情。尾联则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护,过来人对后来者的警诫。语句凝练、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训练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琴 歌
李 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②。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③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 ①广陵客:这里指善弹琴的人。②渌水、楚妃:琴曲名。③清淮:地名,地近淮水。
(1)诗人借听琴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琴歌的动听感人,作者听琴之后,勾起了因怀乡而产生的辞官归隐的思想感情。(注意末两句是全诗的主旨句。“千余里”说明路远,因而怀乡,“云山”含隐居之意。)
(2)李颀有多首描写音乐的诗,可与白居易、李贺等人的作品相媲美。本诗写琴歌未作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烘托。请结合全诗举两例作具体分析。
明确:例一:如未奏琴前,以室外月明星稀、乌鹊纷飞、寒霜侵木、冷风吹衣的秋夜之凄清来烘托室内华烛齐放的欢快气氛。例二:奏琴时,写万物皆静,四座无言,直弹到夜淡星欲稀,从侧面烘托出琴歌的悦耳动人。例三:奏琴结束后,诗人竟闻琴怀乡,期望归隐,使对琴歌美妙的烘托达到极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