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万之京 学案2

文档属性

名称 送魏万之京 学案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10 10:5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送魏万之京》学案
学习目标:
1、赏析诗歌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二、朗诵默写这首诗
三、理解
1、看注解,发挥想像,理解下列加线词句
2、交流
(离歌:离别的歌。
云山况是客中过:何况你途中要经过重重云山。
催寒近:催得寒气越来越近。
向晚:傍晚。
空令岁月易蹉跎:容易虚度年华徒然让岁月流逝。)
3、请整体理解,补出跳跃的内容,用现代语言译写
(早晨听你唱着离别的歌,昨夜初下微霜你刚刚渡过黄河。心中惆怅听不进去鸿雁的哀鸣,何况客中要经过重重云山。函谷关的树色催得寒气越来越重,冬天已经近了,长安城中傍晚时分捣衣的声音分外多。不要把长安看作行乐的地方,容易虚度年华徒然让岁月流逝。)
四、赏析
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
1、李颀《送魏万之京》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请从叙事、写景、抒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这首诗的炼句之妙。(课文思考题)
(诗人是把叙事、写景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如第一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朋友要走,再说“昨夜微霜初渡河”,点明昨晚的景象,是一种倒叙的笔法。将深秋时节朋友告别的萧瑟气氛渲染得极为凄清,叙事中有景、有情。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的手法,加深了描写。“鸿雁”、“云山”是感官接触到的物象,但出以“愁里听”和“客中过”,即是由事见景、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教师参考:“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这两联,先写诗人黎明时分送魏万启程,后补叙魏万是昨夜才渡过黄河与诗人相见的。可见二人相见匆匆,魏万赴京行路之急。“微霜”二字,指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开始两句融叙事与写景为一体,将事情的原由经过以及时间地点交待一清。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
2、“关城树色催寒近”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诗人却说树色带来了寒气,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再加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3、砧声也是诗人常常引进的意象,说说这个意象的情愫。
(砧声一般在傍晚或者月夜出现,又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砧声里渗透的情愫有:亲人即将别离,怀一种思念之意,或者衬托夜的寂静,突现那种旷阔幽眇的意境。)
4、分析最后两句寄寓怎样的意味。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二、这首诗的前两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试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三、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五、基础务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奢靡/望风披靡
衡量/量体裁衣
晕车/晕头转向
蹊跷/独辟蹊径
B.哄抢/一哄而散
剥削/生吞活剥
泄露/公开露面
离间/间不容发
C.委婉/虚与委蛇
绿茵/绿林好汉
解脱/解甲归田
落枕/丢三落四
D.包扎/安营扎寨
菲薄/日薄西山
模样/模棱两可
挨打/挨门挨户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腐败的大肆蔓延,时刻都在消蚀着社会公正的根基,蚕食着人的良知,使人陷进对是非善恶的无休止的冷漠和麻木之中。
B.县委书记仲连元一双铁腕,雷厉风行,大力精兵减政,淘汰冗员,收效显著。
C.陈寅恪、梁漱溟这些学术泰斗蛰居书斋,献身学术,成就斐然,被广大学子视为学术偶像。
D.斯巴达人以要言不繁见称。公元前四世纪,称霸希腊的马其顿国王致函斯巴达人:
“贵邦宜及早来附。设若朕挥军入境,将掠汝农田,戮汝丁壮,毁汝城池也。”斯巴达人的回信只有两个字:“设若!”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近几年来,吉林省重视道路建设,现在已经形成了纵横捭阖、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B.近几年,网络文学日渐流行,作品数量众多,但由于创作者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难免泥沙俱下。

C.5.7级地震给江西瑞昌、九江带来了巨大损失。地震发生时,人们的惊叫声、呼救声,房塌楼倒的轰鸣声,声声振聋发聩。
D.仿佛昨天才踏进校门,谁料倏忽之间,高中三年已经过去,吉光片羽,都为陈迹,令人唏嘘不已。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通货膨胀,低效率的资金运转、屡见报端的贪腐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资金不足,使地方政府越来越无力支付庞大的养老金。
B.张朋希望通过世界文明公开课培养孩子们对这些人类记忆的尊崇感,使他们形成保护文物、尊重异国文化的意识增强。

C.英国《每日邮报》的一则报道再次吸引中国人对“洋垃圾”问题的关注,据悉,英国每年上千万吨垃圾运往亚洲填埋,其中至少200万吨进入中国。

D.如果想了解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拿另一种语言来跟它进行比较是最好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地感受并发现语言的差异。
5.给下面填入横线处的一组句子排序,使之语意连贯,衔接自然。看到书店出售教授交际术,成功术之类的畅销书,我总感到滑稽。
借助交际术、成功术,当然有明显的功利动机。这还是比较表面的,更深的原因是精神上的空虚,于是急于找捷径躲到人群和事务中去。我不知道其效果如何,只知道如果这样的交际家走近我身旁,我一定会更感寂寞,如果这样的成功者站在我面前,我一定会更觉无聊的。
①既然如此,又何必孜孜于交际和成功?
②没有真兴趣,怎么会有真事业呢?
③一个人对某个人有好感,和他或她交了朋友,或者对某件事感兴趣,想方设法把它做成功,
这本来都是自然而然的。
④但是,没有真情感,怎么会有真朋友呢?
⑤不熟记要点就交不了朋友,不乞灵秘诀就做不成事业,可见多么缺乏真情感真兴趣了。
6.“忽悠”是近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请根据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
语置换(每处不超过4个字)。(3分)(1)这风可真大呀,你看那旗杆,让风吹得直忽悠。
可置换为:(2)一些减肥药、减肥茶不仅不能保证质量,还以保健品的名义来忽悠消费者,
对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可置换为:
(3)一直想凑热闹写一些关于环保的话题,但始终没有动手,今天来这里忽悠几句。
可置换为:
送魏万之京

1.A(A.mí/mǐ
liáng/liàng
yùn/yūn
qī/ xī,B.hōng/h ng
bōl ujiàn/ jiān
C.wěi/wēi
lǜ/lù
jiělào/ là,D. zā/zhā
b
mú/m ái/āi)
2.C(A.销蚀,B.精兵简政,D.要言不烦)
3.B(A.纵横捭阖:原指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主张、策略和方法。后用以形容政治上、外交上进行分化或联合的各种手段。也形容文章、言论放肆,雄辩无忌或形容人举止潇洒。B.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都混杂在一起。
C.振聋发聩:比喻用言论文章唤起头脑糊涂、是非不明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D.吉光片羽:吉光:比喻残存的艺术珍品和古代文物。)
4.D(A.成分残缺,删去“由于”。 B.句式杂糅,删去“形成”或“增强”。C.搭配不当,“吸引”改为“引起”。)
5.③⑤④②①
6.(1)晃动 (2)欺骗(3)闲聊
与诸子登岘山
1. (3分)A(B.“鸡呀、鸭呀、牛呀、羊呀”中间这三个顿号改成逗号; C.“老师教导我们
说:”冒号改为逗号; D.《生日快乐》。)2.(3分)C(A.语序不当B. 成分残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前缺少必要主语“报告”;D. 递进关系倒置,“不仅”和“还”及相关内容位置调换一下。)
3.(3分)参考答案:经济富裕(物质) 社会公平(公正) 良好心态(精神)(3分)
4. D(A.pì
xuē/xu
h nɡfàn/ɡuī
B.jìnɡ/sù
quān/juàn
dànɡ/chēnɡ
C.kuài/huì
kù/kuà
qiǎnɡ/zhá
D.mái/m i
huán/yuán
mú/m
t nɡ/d nɡ)
5. B
(一挥而就:笔一挥就完成,形容文思敏捷或笔法娴熟;一蹴而就:踏一步就能成功,形
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认同;不以为意:不在意,不当回事。人所不齿:人们不作同类看待,表示鄙视;人所不耻:人们不以之为耻)
课外阅读
赵孟頫,开放在元朝的那朵无主桃花
冬夜读金元词,尽管窗外有凛冽的风刮过,然意识里竟没有寒意。境由心生,大概我只顾
着他和他的管道升了。
可读到赵孟頫那一句“无主桃花开又落,空使人愁”,便再也读不下去了。我仿佛听到一
声轻轻的哀叹,带着无奈和愁怨,从这位南宋末世皇孙凄惶郁闷的胸腹中游丝般吐出来。
赵孟頫在家中排行老七,是庶出之子。赵孟頫的父亲赵与告,户部为官,善诗文、富收藏。
赵孟頫五岁开始习书学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11岁时父亲去世,原先的富足急转直下。1279年,二十四岁的他更是一夜之间由宋室贵胄变成了亡宋遗室,成为元人眼中的“南人”,赋闲家中。这样,仕元施政还是隐居乡野,对赵孟頫来说就是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母亲是不甘的,她声泪俱下地哭诉:你是庶出,父死国变,只有为朝廷所用,你我母子才会有出头之日啊。但
是作为亡宋贵胄去做元朝的官儿,在当时反元情绪高涨的宋室遗逸看来,这简直就是“失大
节”,既有辱门庭又失个人操守。此时的赵孟頫犹如站在刀尖上,这两难的抉择要难为死他了。
然而命运似乎格外垂青这位才高八斗的青年。御史程文海搜罗才子名流,于是赵孟頫“被
荐应诏”。他抱着“在山为远志”的宏愿与热诚,离家别乡入朝为官,但于心里却也揣了不舍与不安。
在元朝统治者眼里他是“南人”,纵然通史、博学,善诗文、工书法,却遭到大臣的妒忌。
入仕受挫,郁郁寡欢的赵孟頫发出“昔为水山鸥,今作笼中鸟”的哀叹。好在他是明智的,窥探了官场的卑鄙与险恶,为躲是非,他携妻子管道升出任济南。可鲁地也在元人统治之下。赵孟頫终于在1295年的夏秋之交,借病乞归,回到了阔别多年、朝思暮想的故地——吴兴。
隐居乡野四年,赵孟頫广结友人,家乡的佳山秀水,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也使他的艺术
修养陡然增高。他画山水、作花鸟,激情肆意;他沾浓墨,书篆、书隶、书行、书草,样样绝伦。他俨然成为江南文人的领袖,许多当地的达官显贵以结识他为荣。
这期间,他为好友周密画下了那幅著名的“鹊华秋色”图。此画与其说是了却友人的思乡
情缘,倒不如说是亡宋遗孙赵孟頫对家乡刻骨铭心的直抒胸臆。图中的鹊山和华不住山,一个云峰高耸,一个漫圆浑厚,平原上州渚红树,芦荻茅屋,渔网翠柳,也将他一腔的乡愁泼墨于一纸之上,这难道不是对自己“误落尘网中”的羞愧和自责吗?一个朝代的更迭给赵孟頫带来的岂止是精神的悸痛,挥之不去的还有山河不在的破灭感。
假如赵孟頫的人生轨迹就这样走下去,也许他内心的伤痛还小一些,然而1310
年,57岁的赵孟頫再次奉旨进京。这次应诏赴京的直接原因是皇太子对他产生了兴趣,汉文化的“博雅渊深”来藻饰元朝的“太平之美”。一代文宗的命运被轻而易举地掌控在元朝的统治者手里。
但和上次主动入仕不同,虽然官居一品、出将入相,但赵孟頫总觉得自己充其量是朝廷手
中摆弄的“花瓶”,不禁悲从中来。说起来真的是知夫莫若妇,妻子管道升看着日日忙碌的丈夫感慨万千,填词道:“人生贵极是诸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
得于妻子的规劝,加之思乡心切,1319年赵孟頫带着妻子再一次踏上了归乡之路。然而夫
人管道升却病逝舟中,客死他乡。这让赵孟頫身心俱疲,万念俱灰。他再也不看重名利了,一心潜心于佛,经常以书写经文为精神依托,在平淡中过着最后、也是最弥足珍贵的晚年时光。1322年,69岁的赵孟頫在观书作字中走完了一个书画家矛盾而荣华的尴尬一生。今夜的我藉着他的风范,读出一个文人的安心与安逸来。安心为文,安逸为人,不惑之年
的我,也在潸然泪下的阅读和理解中,一步步走向自已的归途。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
入仕受挫,郁郁寡欢的赵孟頫发出“昔为水山鸥,今作笼中鸟”的哀叹。好在他是明智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