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
3.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学习重点:
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学习难点:
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
1.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意境和形象。
2.扣住“风”这一主体景物来赏析边塞风光及战士精神。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1、字音
岑参(
)汗涔涔(
)
戈相拨(
)
拔苗助长(
)草檄(
)刺激(
)
胆慑(
)摄像(
)姓聂(
)蹑手蹑脚(
)
伫献捷(
)(
)贮藏(
)
目不交睫(
)婕妤(
)
2、词语解释
(1)雪海:
。
(2)金山:
。
(3)烟尘飞:
。
(4)五花连钱:
。
(5)草檄:
。
(6)虏骑:
。
(7)慑:
。
(8)短兵:
。
(9)车师:
。
(10)伫:
。
3、名句默写
⑴平沙茫茫黄入天。
,
,随风满地石乱走。
⑵
,风头如刀面如割。
,五花连钱旋作冰。
⑶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
4、了解作者: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人。郡望南阳。曾祖父文本、伯祖长倩、伯父羲皆以文辞致位宰相。参少孤,从兄读书,能自砥砺。天宝三载进士及第,官至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家。与杜甫、高适、储光羲、等交往颇深,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激。”(《沧浪诗话》)有《岑嘉州集》。
5、文题·背景
天宝十三年(745),岑参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节度使封常清当时朝命摄御史大夫,又一次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当时岑留守,未随行,作诗以送。岑参之诗,意奇语奇,奇气横溢,历来为人激赏。其边塞诗作,又为雄奇壮美,绮丽瑰异。本诗即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走马川”即左末河(今新疆车尔成河)。“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课堂学习案
【内容赏析】
杜甫在《溪陂行》中写道:“岑参兄弟皆好奇。”这种好奇的诗心使岑参发现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美学意义,而且使他选择了“三句连韵”这种非常适宜军事题材的独特的诗歌样式。这样,诗句的内韵犹如音乐中的“三连音”,愈见急促和奇峭。全诗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前六句):
。
第二部分(七至九句):
。
第三部分(十至十五句):
。
第四部分(后三句):
。
【情感赏析】
本诗这首诗雄浑豪壮。 散发着激越、酣畅的行军气势和战斗精神!
明确:
【艺术手法赏析】
本诗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大大增添了本诗的艺术感染力。(至少写出三种表现手法)
1、手法:
。
分析:
。
2、手法:
。
分析:
。
3、手法:
。
分析:
。
4、手法:
。
分析:
。
【深度赏析】
一、出征的自然环境分析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1.前3句写景其实暗写了哪种边塞的代表事物?
答:
。
2.请抓住“吼”“乱”两个关键词,揣摩“风”的特点及描写的作用。
答:
。
二、出征的原因分析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3.此次出征的原因与高适《燕歌行》中出征的原因有何不同?
答:
。
三、出征行军的情况分析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4.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请结合此部分诗文加以分析。
答:
。
5.这部分细节描写使用了什么手法?对于塑造唐军将士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
。
四、预祝出征告捷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6.阐述诗人预祝胜利的理由。
答:
。
随堂检测
一、基础检测
1.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字音和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岑参(cén
)
汗涔涔(cén)
戈相拔(bō)
拔苗助长(bá)
B.草檄(xí)
遨游(áo)
缴械(jiǎo)
激浊扬清(jī)
C.
胆慑(shè)
摄像(shè)
姓聂(niè)
蹑手蹑脚(shè)
D.伫立(zhù)
贮藏(chù)
婕妤(jié)
目不交捷(jié)
1、B(A.戈相拔——拨;C.
蹑:shè—niè;D.
贮:chù—zhù,目不交捷—睫)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2.本诗是怎样写“风”和“寒”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燕然:本来是地名,即爱杭山,在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后来以“勒石燕然”作为保卫祖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立功边疆的代称。
4.“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_________________
6.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案
1、字音
岑参(cén
shēn)汗涔涔(cén)
戈相拨(bō)
拔苗助长(bá)草檄(xí)激浊扬清(jī)
胆慑(shè)摄像(shè)姓聂(niè)蹑手蹑脚(niè)
伫献捷(zhù)(jié)贮藏(zhù)目不交睫(jié)婕妤(jié)
2、词语解释
(1)雪海:泛指西北边疆的苦寒之地。
(2)金山:即阿尔泰山。
(3)烟尘飞:指战争已经开始了。
(4)五花连钱:指名贵的马。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很讲究对马的装饰,常把鬃毛剪成花瓣形,剪三瓣的叫三花马,剪五瓣的叫五花马。连钱,即连线骢,颜色有深有浅。
(5)草檄:起草讨伐敌人的文书。
(6)虏骑:敌军。古代贬称北方的游牧民族为虏。
(7)慑:恐惧。
(8)短兵:短兵器。如刀、剑等。
(9)车师:西安都护府的驻地,在今新疆吐鲁番。
(10)伫:久立等待。
3、名句默写
⑴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⑵半夜军行戈相拨
马毛带雪汗气蒸
⑶幕中草檄砚水凝
车师西门伫献捷
课堂学习案
【内容赏析】
第一部分(前六句):写封长清出征的自然环境。一至三句点明了出征的路线。“茫茫”二字写出了狂风卷着飞沙迷蒙景象;“黄入天”进一步写出了大漠风沙的颜色,写出了风沙直达天际。三句诗虽无以一个“风”字,而遮天蔽日的烈风却写得如在目前。这是白天的景象。后三句继续写“风”。“吼”
字写出了风猛风大,故大碎石也“随风乱走”。“乱”字,表现了风的狂暴。“平沙茫茫”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勾勒出环境的险恶。
第二部分(七至九句):写封长清出征的原因。“烟尘飞”写报警的烽烟同敌人进攻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敌人的凶狂,不可一世;也说明了唐军早有警戒。
第三部分(十至十五句):写封长清出征行军的情况。前三句写半夜行军情况,写军队的威武雄壮,不畏艰险。后三句通过细节描写,渲染紧张气氛,衬托人的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第四部分(后三句):写诗人预祝封常清出师告捷。“应”“料想”表明是诗人推想。“献捷”表现了诗人必胜的信心。
【情感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封常清出征情况的描绘,热情歌颂了唐军将士在反击侵略、保卫国家的战斗中,不畏艰险、、挺身赴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对比衬托手法和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使慷慨激昂的感情与克敌制胜的乐观精神和谐统一,给人以突兀不凡的感觉。
【艺术手法赏析】
1、对比衬托手法
飞沙走石、雪寒风厉之中,将士们顽强的向前挺进,反衬出了唐军将士豪迈坚强的精神面貌。敌人发动侵略,风烟滚滚,来势凶猛;而唐军将士满怀胜利信念,出师迎敌,对比之下,更显出唐军的威武高大,经过这种衬托对比,虽然没有具体描写战斗,却烘托出了战则必胜的气氛。
2、比喻夸张手法
北方边疆,狂风严寒。诗人把风之狂写成可以把“如斗”的大石吹得满地乱滚;把气候的寒冷写成能把蒸腾的马汗旋即凝结成冰;不仅室外如此,连“幕中”的砚水都能很快结冰。
大胆的夸张同贴切的比喻连在一起,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3、细节来描写
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
“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写马的斗风傲雪是为了衬托战士的意气风华,斗志昂扬。“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
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深度赏析】
1.答:“茫茫”暗写狂风卷着飞沙的迷蒙景象;“黄入天”写大漠风沙的颜色,写风沙真入天际的情景。这是白天的风。
2.答:“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3.敌人利有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进攻。“汉家大将”出师西征,是为了保卫国家,反抗侵略,是正义的。
4.答: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写马的斗风傲雪是为了衬托战士的意气风华,斗志昂扬。“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5.
渲染,衬托
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以环境的艰苦反衬战士的斗志,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呢?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6.答:唐军将士战胜严寒、斗志昂扬的战斗精神是胜利的原因。
随堂检测
一、基础检测
1、B(A.戈相拔——拨;C.
蹑:shè—niè;D.
贮:chù—zhù,目不交捷—睫)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2.答案:写风首先从视觉写,“大如斗”,形容碎石之大。“石乱走”中的“乱”字生动
形象地写出风力之猛,连那些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得满地滚动。几句诗虽短,却把环境的险
恶渲染得形象可感、淋漓尽致,足见行军的艰苦。再就是写风声,“轮台九月风夜吼”,一
个“吼”字道出风声之大,又是在夜间,就更能渲染出可怕的气氛。写寒时运用了细节描写,
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了冰。诗人抓住了马毛上那凝而又
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
氛,反衬出将士不避艰险、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3.答案:诗人运用夸张,反衬等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突出表现了边防将士不畏艰
险的爱国精神。
【课外阅读】
4.“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5.“燕然”二字。
6.“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